治疗高压、低压,屡获奇效的针刺穴位处方

新朋友点击关注↑↑↑,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左右血压相差悬殊,易发脑出血”“左瘫能言语,右痪多不能语”这都是很宝贵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高血压


一、高血压病


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中医为肝阳上亢,也就是中风之前驱症。


病因有生理,有病态,有遗传,有梅毒,有心脏病,有性欲过度,有暴怒气郁,有烟酒过度,总起来说就是阴虚肝旺,水不能涵木所致。


症状头晕目眩,呼吸急促,轻者脉搏徐缓有力,重者脉现洪大或弦硬,即现头重脚轻。


治疗调整全身之血行,降低其血压为目的。即滋阴平肝,降火之法。重者先用锋针,刺百会及四畔出血,后刺手足十二井或手足十宣出血。轻者不用出血,只用毫针针之。

治疗高压、低压,屡获奇效的针刺穴位处方

取穴方


1.百会,风府,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行间。


2.合谷,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


3.风池,天柱,大杼,绝骨,昆仑。


4.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


护理戒除烟酒,不吃辛辣油腻食物,食清淡,避免烦恼气怒、剧烈运动和节制性欲。


预后易发脑出血的危险,对梅毒、心脏病或遗传性者针灸微效或无效,此外多良。


个人经验左右血压相差悬殊,易发脑出血。中医为中风中脏,昏迷不语,不省人事,四肢瘫痪,痰声漉漉,遗尿。中腑,神志清醒,左瘫能言语,右痪多不能语,二便失常。中经,语言正常,半身麻痹无力或行动困难,饮食二便正常。中络,口眼斜歪,漏水塞饭,四肢饮食二便正常。


二、高血压症


病因禀性偏急,事务劳心,常起暗火,大便燥结;精明强干,劳心过度,饮食不节,怒动肝火,常患头痛目眩;再因外事或精神刺激,疲劳紧张,引起肝火逆上。


症状饮食停滞,胃口不行,大便燥结,心中时常发热,自觉有气上冲,头痛眩晕,夜不成眠,肢体渐觉不利,言语迟钝,其脉左右皆弦硬而长。


诊断左关脉弦硬而长者,肝胆之火上升。右关脉弦硬而长者,胃气不降而逆行,又兼冲气上冲。实际是阴分有亏损,因而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乃是血随气升,遂至充塞于脑,此《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厥症。


个人经验凡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有时不用,或肌肉蠕动者,3年之内当有中风之可能。


治法:调气血,降厥逆,理肠胃,滋阴以和阳,俾升降平衡,血行恢复。


(一)处方


1.水沟,神庭,百会,强间,风府,大椎,至阳,命门,长强。


2.天突,膻中(灸),中脘,关元,天枢,气冲,承山。


3.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行间。


4.人迎,天柱,大杼,昆仑,至阴。


5.失眠多梦的,心俞,肝俞,肾俞,大陵,复溜。


6.四总,曲泽,委中,刺太阳出血。


7.刺手足十二井或十宣出血。


8.恐怖,头重脚轻者,神门,少府,涌泉,然谷。


9.心悸不安者,曲池,合谷,神门,内关。


10.心乱无主者,百会,神门,巨骨,心俞。


11.饮食停滞,三脘,气海,对天枢,内关,足三里。(老十针)


12.大便燥结,大横,足三里,阳陵泉,丰隆。


临床实践有特效之穴位介绍:


行间穴:有降高血压之能。


内关穴:降低压最佳。


(二)穴位解释


1.百会穴:是督脉之穴位,一名“维会”。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又是“头气之街”。配风府为脑海,性能调气血,降逆气,醒脑安神。凡头晕目眩,中风失语,昏迷,取之无不奏效。


2.风府:是督脉之穴,是足太阳、阳维、督脉之会。有祛风邪,通窍络,泄火气之功。


3.强间:百会与风府之中取之。治高血压,颈项强痛。


4.大椎:是督脉之穴,别名“百劳穴”。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性属纯阳主表,能疏导三阳表邪,通一身之阳气,清心宁神。治颈椎病及眩晕、昏迷有特效。


5.至阳:是督脉之穴。《黄帝灸法》治疗中风,目不能视,四肢重痛。


6.命门:一名“精俞”。男子藏精,女子蓄血,元气之本。有培元补肾,筋舒和血之效。


7.长强:是督脉之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通调督脉。治脊髓空洞,起作倾倒,且为治疗痔疮之特效穴位。


8.四畔:又名“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置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针2至3分深,也可刺出血,它是治疗头风目眩,有清热、降逆之奇功。


9.十宣:是经外奇穴,针1至3分或点刺出血。有清热,化瘀,醒脑开窍之功。


10.手足十二井:是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的起点或终点穴位。针1至3分或点刺出血,有清醒脑府,降逆通窍的作用。为急救之重要穴位。


11.水沟:是督脉之穴位。又名“人中”。有苏醒厥逆,清神志,能调阴阳之逆气。


12.神庭:是督脉之穴,为督脉与足太阳、阳明之会。《甲乙经》谓禁针。《儒门事亲》谓凡针此勿深。多年临床实践,可针2至3分。对头痛、眩晕兼恶心有效。


13.天突:是任脉之穴,是阴维、任脉之会。能调五脏之气,镇逆降痰,不能言。


14.膻中:是任脉之穴,是手太阳、少阳、足太阴、少阴、任脉等五脉之会。又名“上气海”,为心之募穴,《难经》曰:“气会膻中”。可浅刺3至5分。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宽胸利膈之效。


15.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内部中为延髓,禁深刺。治头痛目眩、耳鸣,可以祛风清热,明眼,且能解表。


16.天柱:为足太阳膀胱之穴。治头痛,眩晕,项强,有祛风邪,通络舒筋的作用。


17.大杼: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之腧穴,是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督脉之别络,八会中之“骨会大杼”。是治疗颈椎病,头晕项强之常用穴。


18.人迎:是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足阳明、少阳之会。《甲乙经》谓禁矣。《气府论》注:刺可入4分,不宜过深。治瘰疬,气瘿,喘息,高血压。


19.肩髃:是手阳明大肠经之穴,是手阳明、阳跷之会。有疏散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及降逆的作用。


20.曲泽:是手厥阴经之合穴。有清心火,除血热,镇痉挛之效用。


21.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它的性能是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亦清血热。


22.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筋之会”。有舒筋利节之功,清肝胆热之效。


23.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有清血泄热,舒筋通络,祛风湿,利腰膝作用。又是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


24.绝骨: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八会之一“髓会绝骨”。能泻胆经之火,清髓热,驱经络之风湿。


25.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用以理气,健腰强肾,专治足跟痛。


26.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之穴。有滋阴,温肾,充髓壮骨作用。对肾虚眩晕有效。


27.气街:是足三阴冲要之穴,所以又叫气冲。配合足三里,为水谷之海,为阴阳总宗筋之会。有舒宗筋,散厥气,和营血作用。


28.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对头痛,眩晕,目痛有效。


29.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有泄肝火,凉血热,治眩晕之功。


30.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有清熄肝火肝阳,疏泄下焦湿热功用。为治头痛,牙痛,眩晕,小儿惊风不可少的穴位。


31.太阳:为经外奇穴。在眼小眦后1寸,针3至5分,不可深刺。也可点刺出血。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等症。


32.云门:为手太阴肺经之穴。针3至5分深,灸5壮。《甲乙经》云:“不可刺太深,令人逆息。”有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之效。


33.期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期门穴不可深刺。其下右侧为肝的右叶前缘,左侧为横结肠及胃底,故不宜深刺。有化痰消瘀,平肝利气,通调经气之用。


34.章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脾之募穴,八会之一“脏会章门”。章门穴不可深刺,因其下右侧为肝右叶前缘,左侧当脾下方。为厥阴、少阳之会。有散五脏之寒气,化中焦之积滞的作用。


35.京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肾之募穴。内部有肾脏及结肠,不宜深刺。有温肾寒,导水湿,降逆作用。


36.少府:是手少阴心经之穴。有开心窍,清神志,泄邪热之功。


37.巨骨: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有降逆,定喘之效。


38.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有清肾热,降阴火,宁神志,苏厥逆之功效。又是保健之穴。


39.然谷:是足少阴肾经之穴。有退肾热,疏厥逆,又具补肾滋阴之效。


以前见过几篇论述益母草治疗高血压的文章,验之临床有效,且益母草药源广泛,分享给大家。当然,大家对高血压或者益母草有什么心得体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朱良春:益母降压汤治高血压


益母草6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甘草5克。


血压高,用益母草疗效很好。


该药清肝平逆,对产后血压高,尤有效验。


头痛甚加夏枯草12克,钩藤20克,生白芍25克,生牡蛎30克;


阴虚甚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15克,大生地15克。


益母草应用举隅


益母草之降压作用,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但决非泛泛使用,它主要适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症


《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有平肝阳、降血压之作用。分析此方,除用潜阳、泻火、平肝诸品外,尤妙用牛膝、益母草之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肝木柔顺,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其“新义”殆在于斯。


朱老指出:“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g,药效始宏。”当肝阳肆虐,化风上翔,出现血压增高、头晕肢麻时,或久病夹有痰湿、瘀血,伴见面浮肢肿、身痛拘急者,均可适用。


朱老曾制“益母降压汤”,药用益母草60g,杜仲12g,桑寄生20g,甘草5g。头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药各12g、钩藤20g,生牡蛎30g,阴伤较著者加女贞子12g,川石斛、大生地黄各15g。


【病案举例】


一周姓女,93岁,夙患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片。


今测血压为178/106mmHg,经常头晕且胀,肢麻身痛。


近半个月来,又增腹中隐痛,腹泻日三四行,更觉疲乏难支。舌苔薄,脉弦劲。


缘风阳偏亢,脾土受戢。治予潜阳熄风,抑木安中。


药用:


益母草、生牡蛎(先煎)各30g,桑寄生、钩藤(后下)各20g,白芍药12g,乌梅肉6g,木瓜10g,甘草5g。


连进8剂。血压下降至150/88mmHg,腹泻已止。仍从原方出入,调理而安。


单味益母草浓煎治疗高血压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来,每遇高血压急性发作患者,常予单味益母草浓煎口服,其效良好,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现介绍于下。


【例1】


某女,70岁,患原发性高血压病10余年,伴缺血性心脏病,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需常服“地奥心血康”、“巯甲丙脯酸”等方能维持血压正常。


1991年10月7日因劳累后出现头胀痛,颜面红热,心悸心烦,苔黄脉弦。


査BP:28/1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210/127.5mmHg),即令取益母草(全草)干品60g浓煎频服。


3小时后诸症明显缓解。


查BP:18.7/12.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40.25/95.25mmHg)


嘱其常取益母草泡水代茶饮,随访2年未见复发。


【例2】


某女,62岁,患原发性高血压病7年,伴白内障。常服“复方降压灵”、“复方罗布麻片”维持血压,但劳累及情绪激动时血压常升至23~27/14~1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72.25~202.25/105~127.5mmHg)。


1992年4月3日因情绪激动,出现头胀痛,目眩欲仆,恶心呕吐,肢麻,苔黄脉弦。


査BP:27.5/16kPa(编者按:血压约为202.5/120mmHg)


即令取益母草(全草)鲜品90g浓煎口服,4小时后症状消失降至18/12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35/90mmHg)。


体会: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入肝心肾经,具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临床多用治妇科疾病和肾炎水肿。笔者在《中药学》(山东科技出版社,1981年)上获悉本品浓煎口服对原发性髙血压有效,临床试用,发现其对高血压属肝阳上亢型效果较佳


在农村基层地区,益母草药源广泛,是一种效佳价廉的中草药,同道不妨一试。


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


【药物组成】


黄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豨莶草各15克。


【适应证】


高血压病。


【制法】


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用法】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验案举例】


潘XX,男,48岁。


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近一个月头痛眩晕,下肢轻度水肿,活动不利,伴有腰痛,惊悸烦躁,失眠多梦,胸闷纳差,小便不利。


检查:血压170/100mmHg。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痛风。


即用黄精四草汤加味。


经服七剂,眩晕减轻,下肢水肿渐消。守上方出入,调治月余,晕除肿消,血压平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穴位   阳陵泉   足厥阴肝经   风府   桑寄生   曲池   任脉   督脉   益母草   高血压   奇效   针刺   手足   处方   低压   高压   头痛   血压   作用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