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余临床六十余年,所谓胃肠病为数较多,此病之类型亦较多,可用之药物更多,有此三多,颇感胃肠病治之收效速,但根除亦甚难。缘药入于口,即达胃肠,药力直接行于病所,因而奏效较速。然胃肠虽已生病变,仍需日进饮食,胃肠运动不得少休,且周围环境、日常生活、人之情绪都能影响胃肠,故除根甚难。久患胃肠病者,时愈时犯,时轻时重,职是故也。所以治疗胃肠病不能全赖药物,应有适当之体力活动,如太极拳、练气功,使之气血流畅。要如注意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减少精神紧张,也属十分重要。虽病已久,调养适当亦能痊愈。我辈医者,若辨证不精,用药不当非但难收显效,且易发生不良之反应。因此治疗胃肠病要有技巧,若病重药轻,病轻药重,病浅治深,病深治浅,虽方药无误,仍难奏效,必须恰如其分,始能药到病除。


胃肠病之类型虽多,亦不外乎八纲辨证,临床所见,脾胃虚证、寒证较多,实证、热证较少;但初病者易见实热,久病者常见虚寒。素患胃肠病者,喜温畏凉,常以温暖之物,熨敷中脘,则感舒适,即其证明。


余治疗胃肠病多年,体察其发病规律,曾拟出治疗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临证施用,数法并合,颇感得心应手,运用灵活,兹分述如下:


1

寒宜温

辛开温散,故此类药物多为辛温之品,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类,均属习用。另荜拨、吴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毕澄茄、草豆蔻、天生磺等药均适于温散寒凝。


2

热宜清

胃中实热,必以寒折,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可用,如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均为常用药。


3

虚宜补

健补脾胃,常用四君子汤化裁诸方,药物如党参、黄芪、山药、莲肉、芡实、薏米、扁豆均有健脾之效。

4

实宜消

食积不消,必须予以帮助消化之药,保和丸为常用之方,药如枳实、枳壳、槟榔、神曲、霞天曲、沉香曲、厚朴、陈皮、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等。


5

痛宜通

“通则不痛”。有通气通血之别。气分药如木香、茄南香、檀香、蒲香、沉香、乌药、青皮、陈皮、厚朴、砂仁、草蔻,用方如正气天香散、消导宽中汤、沉香升降散等,血分药如元胡、丹参、五灵脂、降真香、乳香、没药、血竭、桃仁、红花、三七、蒲黄、郁金、三棱、香附等,常用方如手拈散、九气拈痛散等。


6

腑实宜泻

可用诸承气汤类或番泻叶等,但体虚大便结燥者,宜用润下之药,如郁李仁、火麻仁、杏仁泥、薤白、肉苁蓉、晚蚕沙等。


7

肠滑宜涩

常用如赤石脂、禹余粮、石莲子、诃子肉、苍术炭、海参、龙涎香、五倍子、椿根皮、白头翁、秦皮等。


8

呕逆宜降

胃以下行为顺,呕吐呃逆,宜用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等。芳香化浊诸药,亦可止呕逆,如:紫苏、代代花、佛手花、藿香、扁豆花、佩兰叶。


9

嘈杂宜和

吴萸与黄连、干姜与黄连、黄芩与半夏,均以寒温并用,胃和则嘈杂即除。


10

津枯宜生

脾胃弱,津液枯,食欲毫无,宜养其阴以生津,如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内金、荷叶、绿萼梅,叶天士用乌梅肉伍木瓜养胃阴,临床用之甚效。


此外尚有吐法,已不常用。胃酸过多,则用瓦楞子、海螵蛸。休息痢常用白头翁、鸦胆子、苦参之类。


升阳益胃用柴胡、升麻等。均分述于各种胃肠病之医案中。

痛有宜补者,小建中法、一贯煎法等都是。


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疾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中医药在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基层地区应用较为广泛,成本相对较低。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目前针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面对的受众均为大型医院医师,且内容多针对专科医生,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科研的需要,而针对基层全科医生及患者的指南相对较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以广大基层医师及患者为服务对象,基层医生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生对常见消化疾病的诊疗水平,从而有利于医院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评审,于 2016年 9 月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唐旭东教授担任组长,组织全国消化领域权威专家组建项目组,负责指南的编制。于 2017年5月召开了课题启动会,对指南的编制方法、评价方法及编制体例进行了培训和规范。并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的要求,以文献为依据,以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干预手段,以中西医专家共识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专家会议讨论法制订。


2019年5月2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交流会中,基层客户期待已久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正式发布。


内容包括前言、引言,指南正文部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并发症预防及预防调摄 8 部分内容。疾病病种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腹胀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急、慢性)胰腺炎共 14 个病种。


在《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推荐使用荜铃胃痛颗粒;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推荐使用胃苏颗粒;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推荐使用双花百合片。该指南的发布后,一定会给基层医生带来了新的选择。


这里节选了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病种的治疗方案,供临床医生参考。


1


慢性萎缩性胃炎


1.1治疗原则


对于治疗而言,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证候诊断还不能统一,缺乏客观化。综合考虑胃镜黏膜表现特点、病理改变等,微观与宏观,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黏膜腺体和细胞再生,改善胃黏膜血流,减轻急慢性炎症,促进萎缩和肠化逆转,改善异型增生。


本病的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者多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虚者多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病程日久,因虚致实,常伴有胃络瘀阻。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治疗。对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又当以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为法,以恢复脾升胃降为目的。


1.2 内治法---中成药


1.2.1 肝胃气滞证:气滞胃痛颗粒(冲剂)、胃苏颗粒(无糖型)


胃苏颗粒(无糖型):


a) 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


b) 药物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


c) 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d)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孕妇忌服。


1.2.2 肝胃郁热证:达立通颗粒


1.2.3 脾胃湿热证:三九胃泰颗粒


1.2.4 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香砂养胃丸、胃复春片、虚寒胃痛冲剂、温胃舒胶囊、枳术宽中胶囊


1.2.5 胃阴不足证: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


1.2.6 胃络瘀阻证:摩罗丹、元胡止痛颗粒、荜铃胃痛颗粒


荜铃胃痛颗粒:


a) 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


b) 药物组成:荜澄茄、延胡索、黄连等。


c)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d)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3次。


2


功能性消化不良


2.1 治疗原则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调整饮食结构和调节情志则是常用的基础治疗。中医治疗首当调理气机、固护脾胃,以健脾理气为基本大法。初期病变以邪为主,当以祛邪为法,辩证施以理气消胀、消积导滞、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法;后期病变以虚实夹杂或虚为主,治予健脾兼以理气、消食、化湿、祛痰等治疗。对于寒热错杂者,当施以辛开苦降之法,辩清寒之轻重,确定相应治法。


2.2 中医内治法--中成药


2.2.1 脾虚气滞证:枳术宽中胶囊、香砂六君丸、香砂平胃颗粒


2.2.2 肝胃不和证:达立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金胃泰胶囊、荜铃胃痛颗粒


胃苏颗粒: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15年版 一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医保目录(2017年版)》


药物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


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荜铃胃痛颗粒:


a)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15年版 一部)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 》《医保目录(2017年版)》。


b) 药物组成:荜澄茄、延胡索、黄连等。


c)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d)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2.2.3 脾胃湿热证:三九胃泰颗粒、胃肠安丸


2.2.4 脾胃虚寒(弱)证:附子理中丸、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


2.2.5 寒热错杂证:荆花胃康胶丸


3


复发性口腔溃疡


3.1 治疗原则

3.1.1 发作期


以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为治疗目标。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对于症状较重及发作频繁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和全身联合用药方案。中医药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的精神,发作期患者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治疗以清热泻火,急则治标为原则,对于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者,又当以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为法。


3.1.2 间歇期


以维持缓解,减少溃疡复发为治疗目标。对于轻型患者或无证可辨者,重点在于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注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畅情志,保证睡眠。对于大邪已去、余邪未尽的患者,及有明显阴虚、脾虚及脏腑机能失调的患者应该遵循缓则治其本的精神,进行相应的辨证治疗。


3.2 内治法--中成药


3.2.1 胃火炽盛证:牛黄清胃丸


3.2.2 心脾积热证:黄连上清丸、双花百合片


双花百合片:


处方来源:《药典(2010年版 一部) 》


药物组成:黄连、苦地丁、地黄、板蓝根、紫草、金银花、淡竹叶、干蛇胆、百合、细辛等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用于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症见口腔黏膜反复溃疡,灼热疼痛,口渴,口臭,舌红苔黄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3.2.3 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口炎清冲剂


3.2.4 脾虚阴火证:补中益气丸


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汉方处方为数很多,在此仅举有代表性的几例,论述一下其应用目标。


1.半夏泻心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半夏6.0,黄芩、人参、大枣、干姜、甘草各3.0,黄连1.0。


以上为1日量,加600毫升的水煎至300毫升,去渣,日服3次,每于饭前1小时温服(以下同此法)。


心下痞满,有饮食停滞感,按之坚硬且有抵抗,呕吐,食欲不振,嗳气,胃内停饮,腹中雷鸣,舌有白苔,口中干热者,可用此方。这些症候就是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除胃内停饮,止呕吐,又可与黄连一起清胃肠之热。人参与干姜增强胃肠功能;大枣、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对急性、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胃酸过多症,胃扩张,消化不良性腹泻,嗳气,神经衰弱,神经性呕吐,不眠症,产后口腔糜烂,口腔炎等症均可选用。


2.柴胡桂枝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柴胡6.0,半夏4.0,黄芩、人参、大枣、桂枝、芍药各3.0,甘草、生姜各1.5。


本方适用于有胸胁苦满症状、心下部有抵抗压痛、胸壁厚且弹力强,空腹时或食后常发心下部疼痛的患者。若逢吞酸、嘈杂显著时,则再加牡蛎2.0,小茴香1.0;便秘时宜加大黄0.5—1.0。


柴胡与黄芩,主要作用于胸胁部,有消炎、解热、疏通功能;半夏和生姜,则可制止恶心呕吐并增进食欲人参、大枣能缓和胸胁部之充塞感;芍药、桂枝、甘草可缓腹直肌之挛急、镇疼痛。


根据这些运用目标,本方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症,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胆结石,胆囊炎,急性大肠炎,直肠溃疡,神经衰弱,疟疾与肋膜炎等病症。


3.坚中汤(千金方)


半夏、茯苓各5.0,桂枝4.0,芍药、大枣各3.0,干姜2.0,甘草1.0。


本方多用于胃溃疡。适于体力衰弱、心下部紧张感并不显著、较之柴胡桂枝汤证略为轻缓的患者。多主诉空腹时或食后出现心下部楚痛,且有压痛、胃内停饮、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若嘈杂显著,亦可加入吴茱萸0.5,牡蛎2.0。


半夏、茯苓除胃内停饮、止吐、缓解心下痛;桂枝暖胃、增强胃功能;芍药缓解腹直肌拘挛,其与甘草配伍可治腹痛,大枣为佐。


本方多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扩张、胰腺炎、胃酸过多症、胆结石等症。


4.小柴胡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柴胡7.0,半夏5.0,黄芩、大枣、人参、甘草、生姜各3.0(干姜1.0)。


本方专对胸胁苦满症候。胸胁苦满系指左右肋下有抵抗压痛、胁下(特别是右侧)明显胀痛,或自觉胸胁有堵塞、压迫感。多数患者还伴有肝功能障碍。在各种热性病的发展过程中,多表现为少阳病症状。


柴胡与黄芩可消除胸胁炎症、增强肝功能;半夏和生姜制止恶心呕吐;人参、甘草、大枣可改善胃的功能。


本方可以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结核性病症、疟疾、肝炎、胆囊炎、黄疸,并可纠正肝功障碍。对所谓腺病性素质者亦可取本方以改善其体质。


5.大柴胡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柴胡7.0,半夏5.0,生姜4.0(干姜1.5),黄芩、芍药、大枣各3.0,枳实1.0,大黄1.0。


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的体质恰成对照,适用大柴胡汤的患者,素质一般强壮,身体结实,全身紧张度较高,肌肉丰满,颚角形方,手指亦粗大有力。这种患者胸胁部及心下部明显紧张,有板硬感。自觉胸胁部有紧张压迫感和痞塞感,便秘,恶心。


柴胡、黄芩可解胸中之热;芍药、枳实能缓心下之急;半夏、生姜镇呕;大黄泻胃肠之热。


根据以上症候,本方可应用在下列各种疾病:胃酸过多症、胃溃疡、胆结石、胆囊炎、炎症性黄疸、肾结石、支气管喘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等。


6.茵陈蒿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茵陈蒿4.0,栀子3.0,大黄1.0-2.0。


本方主要用于炎症性黄疸初期。具有清解郁积于胃肠和肝胆之热的功能。患者的自觉症状,多为上腹部有堵塞感,心下部至胸部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快感。二便不畅。舌有白苔。有黄疸。右肋部有抵抗压痛,肝胆部肿胀。


根据实验,茵陈蒿利胆作用较轻,栀子几乎没有利胆作用,大黄亦仅有一点;但是东京大学千原吴郎先生通过实验证明,此3味药组合之后却表现出显著的利胆作用。证明汉方药合理配伍后会产生方向转移或出现相乘作用。


本方除适用炎症性黄疸之外,还可用于荨麻疹、口腔炎、肾炎、胃炎等疾病。


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从西医角度分析,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又与中医辨证证型的关系如何?在这里所提出的十一法,相对应又是哪些方剂的或者组合?


(1)疏肝和胃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主要证候有头弦易怒,胃脘胀满迁引胁肋,游走窜痛,呃逆、嗳气、泛酸、食入胀甚,饮食减少,或有大便溏泻、苔白脉弦等。


处方:白芍40g,川楝子、香附、陈皮、白术、枳实、柴胡各15g,甘草10g。


(2)疏肝泻热


本法适用于肝郁热结之证。主要证候为胃脘胀痛,胁痛灼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吐酸呕吐,便秘尿赤,舌质红,苔白干。


处方:柴胡、枳实、黄芩、半夏、生姜各15g,白芍30g,大黄10g,红枣5枚。

(3)疏肝滋胃


主要证候为胸胁满闷,胃脘灼热痛,食纳减少,口干咽干,手足烦热,心悸少寐,消瘦,大便干,尿黄,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处方:生地、麦冬、川楝子、白芍各20g,香橼、茵陈、沙参、石斛各15g。


(4)健中温脾


本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脾胃虚寒证。主证脘腹挛缩痛,喜暖喜按,畏寒,四肢不温,脘痛发作有似牵拉样,口泛清涎,口淡便泄,舌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弦缓。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白芍40g,生姜25g,红枣8枚,白术、甘草各15g。


(5)益气健脾养胃


用于脾胃虚弱证,证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饱闷,泛吐清水,痰多,气短乏力,消化不良,泄泻,面色无华,四支不温,舌淡,脉虚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扩张等。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20g,半夏、陈皮各15g,木香7.5g,砂仁、公丁香、甘草各10g。


(6)消食和胃


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恶食嗳腐,腹痛或泄泻等症。若脾胃不虚,可以用此法;如脾有虚弱,又当配以健脾胃药,消补兼施。积滞不甚而而虚象较甚者,投药可以补多于消;虚象不甚而积滞较甚者,用药宜消多于补。


通常脾胃不虚仅食滞胃不和者可用下方:麦芽30g,焦山楂、莱菔子、陈皮、大白各15g,甘草10g,鸡内金、神曲各20g。


(7)清胃温脾


适用于寒热互结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灼热,吐酸,嘈杂嗳气,肠鸣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


处方:黄苓10g,川连、公丁香、吴茱萸、干姜各7.5g,甘草、半夏各15g,大黄5g。


(8)活血通络


用于久痛入络,胃络淤阻之证。临床表现为胃脘刺痛,痛在定处,拒按,食后较甚,或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沉。


处方:当归、丹皮、桃仁、赤芍、红花、桔壳、柴胡、丹参各15g,生地20g。


(9)疏气温中


适用于气郁中寒之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痛,胁下胀满,喜暖怕凉,呕恶呃逆,泛酸多吐清水涎沫及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或便溏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数迟或沉迟。


处方:吴茱萸、干姜、肉桂、元胡、甘草各10g,广木香7.5g,紫苏、乌药、醋香附、青皮、白术、茯苓各15g。


(10)和中安蛔


适用脾胃不和、上热下寒之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干咽干,腹胀痛泻泄,舌白糖腻,脉弦缓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肠炎一类患者。


处方:乌梅、槟榔各20枚,党参15g,黄柏、桂枝各10g,干姜、川椒、黄连、附子各7.5g。细辛5g。


(11)脾胃湿热


证见胃脘痞满,嗳气恶心,嘈杂吐酸,口苦而干,纳入身困,大便不爽,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实。


处方:苡米、香附、滑石各20g,枳实、白术、半夏、白叩、通草、淡竹叶、黄芩各10g,生麦芽15g,川朴30g。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枳实   干姜   半夏   黄芩   桂枝   柴胡   大枣   脾胃   黄连   甘草   胃痛   处方   颗粒   基层   患者   系统疾病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