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用的“针灸处方”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1

治手臂疼痛方


【症状】

手臂冷风酸痛


【处方1】

肩井、曲池、手三里、下廉


【处方2】

手五里、经渠、上廉


【按语】


本症系由“寒邪之气,流入经络”引起。寒主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上述二方可交替使用或两方合用


曲池、手三里、手五里、上廉可通调手阳明大肠经经气,肩井可通足少阳胆经经气,经渠可通肺经经气,诸穴均为循经局部取穴。取穴精当,效果必佳。


2

治腹内疼痛方


【症状】

上腹部或下腹部疼痛


【处方1】

内关、足三里、中脘


【处方2】

关元、水分、天枢(寒湿饥饱)


【按语】


腹痛多因“失饥伤饱”、“寒湿中得”、“冒风被雨”、“饱醉行房”等原因引起。


内关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又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善治胃、心、胸部病症;中脘是胃的募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故二穴可行胃气而止痛。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天枢是大肠募穴,二穴均可行气止痛,消食化滞。水分可利湿分清,使脾胃健运。

一看就会用的“针灸处方”

3

治肾虚腰痛方


【症状】

腰部酸软疼痛,两足无力


【处方】

肾俞、委中、太溪、白环俞


【按语】


本证多因房事过度,精血枯竭,劳损肾经所致。


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太溪为肾经原穴,二穴合用可补肾益阴;白环俞平第4骶后孔,督脉旁1.5寸处,善治腰骶部痛,委中为“四总穴”之一,善治腰背部病症。


4

治小便不通方


【症状】

小便点滴而出或完全不能排尿


【处方1】

阴陵泉、气海、三阴交


【处方2】

阴谷、大陵


【按语】


小便不通称为癃闭,多由“膀胱邪气”、“劳役过度”、“妇人转胞”等原因引起。


膀胱湿热可使膀胱气机阻滞而发生尿闭。劳役过度则肾气受损,命门大衰,膀胱气化不利,可引起排尿困难或尿闭。孕妇胞胎挤压膀胱亦可发生小便不利。

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 ¥87 购买

阴陵泉、三阴交可利湿分清,气海可以益气,阴谷是肾经合穴,亦可利尿,取大陵意在清热除烦。


5

治久嗽不愈方


【症状】

咳嗽经久不愈,喉间发痒,咳吐白痰


【处方】

肺俞、足三里、膻中、乳根、风门、缺盆


【按语】


久咳不愈多因“伤风不解”、“酒色不节”、“食咸物伤肺”等引起。


肺为娇脏,感受风寒不解,肺气失于宣降,每易久咳不愈,咳吐白痰等症,酒色过度则耗伤肾精,正气不足则邪气易于侵犯人体。过食咸物亦可引起咳嗽。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脏病取俞,善治咳嗽,风门可祛风散寒而止咳,膻中、乳根、缺盆可宣降肺气,足三里可健胃化痰,扶正祛邪。


6

治赤白带下方


【处方1】

气海、中极、白环俞、肾俞


【处方2】

气海、三阴交、阳交(补多泻少)


【按语】


赤白带下多出“恣意房事,伤亡精血,或经行与男子交感”而成。


带下的病机是任脉不固、肾气不足、水湿浊液下注。


本方用气海、中极调补任脉,肾俞益肾气,白环俞清利膀胱湿热,三阴交健脾利湿,气海益气补中,胆经阳交协助清利湿热。


处方1与处方2交替运用或合并运用。本证肾虚为本,故针法应补多泻少。


7

治月水断绝方


【处方】

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


【按语】


闭经多因多产、素体亏虚、思虑过度、脾胃生化功能不足、血源枯竭,或由受寒饮冷,邪气客于胞门,瘀血凝结而成。


中极可理冲任而调下焦,肾俞益肾气,使精血充足,则经血自通。合谷、三阴交可使气血下行而达到通经的目的。


如系寒凝经闭,应适当运用灸法;如系瘀血经闭,可加血海,以通经活血,须加以辨证,灵活运用。


临床中属血虚经闭应以补法,属瘀血经闭者则当用泻法。


8

治伤寒大热不退方


【处方】

曲池、绝骨、足三里、大椎、涌泉、合谷(俱宜泻)


【按语】


感受风寒发热,一般大椎、曲池、合谷针刺用泻法,即有良好的退热效果。若高热不退可考虑用本方。


足三里可泻阳明之热,绝骨泻少阳之热,涌泉为肾经井穴,可滋阴清热,故退热之力更强。


本方针刺均用泻法,是一张良好的退热处方。


9

治大便不通方


【处方】

章门、照海、支沟、太白


【按语】


便秘多由大肠传导失司所致,临床中有虚实之分。


通常用大肠的募俞穴加足三里或上巨虚治之。


杨氏处方着眼于脾,脾主运化,运化功能不足,则气机郁滞,可产生便秘。


故取脾经原穴太白健运脾气,章门为脾之募穴,亦可健脾行气,支沟是三焦经穴,可通三焦之气而通便,照海可治疗虚性便秘


上方是治疗虚性便秘的较好处方,用常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本方治疗。


10

治小便淋沥方


【处方】

阴谷、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


【按语】


淋证主要症状是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多由膀胱湿热引起;亦与房事过度,郁怒伤肝、久病体虚等原因有关。


临床上可分为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石淋,总称“五淋”。治疗应以清利湿热为主。


本方泻关元、气海,可清下焦湿热,阴谷为肾经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三穴合用利湿清热之力颇强。


本方各穴均应以泻法,本方是治疗淋证的较好处方。


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用痛外治痛,切勿只针患处。”极为重视应用关刺法治疗各种痛症、痹症,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应用谢氏关刺法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对于关刺法的远取与近取,颇有心得。


1 关刺一法 妙在骨肉之间

谢老师常说:“针刺治痛,当取骨节与筋肉交界处,通关过节,正当经络中枢机之所在,尤以骨突之旁最佳。”这种针刺骨肉之间的方法,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关刺” 。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非常聪明,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功效卓著的关刺法,《灵枢.官针》载:“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尽筋上”即筋肉的尽端,筋肉会于骨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附着于关节旁,针刺此处骨肉之间,名为关刺。关刺多用于治疗痛症、痹症,其中大有玄机,奥妙无穷。关刺不仅可近取,还可远取。近取与远取常配合应用或交替使用。关刺法我们每日必用,颇有感悟。


2 止痛四穴 关刺远取之法

谢老师的父亲谢永刚是四川省名老中医,今年已87岁高龄,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望重,毕生尤为重视关刺。他认为关刺法不仅近取有效,远取疗效更佳。他总结毕生经验,用关刺远取法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远端指趾节旁骨肉之间的四个穴位,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方法是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常用直刺,傍骨缘下方的骨肉之间进针,针入1寸深,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或隔日针治一次。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名为止痛四穴。

止痛四穴属于关刺的远端取穴,其中三间位于第二掌指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后溪位于第五掌指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太白位于第一跖趾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束骨位于第五跖趾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我们发现关刺很多远端骨旁穴位均有一定疗效,而止痛四穴是从中经过反复临床验证而筛选出来的最佳选择。四穴共用,具有祛邪通络、镇痛除痹之功。

89年谢老师对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谢老师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用斜刺法针刺止痛四穴,其效如何?遂试用之。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属于关刺加上多针法中的傍刺法。谢老师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至今仍喜用止痛四穴,屡用屡效。

如李某,女,51岁,2010年1月5日来诊。左侧项背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已月余,经检查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各处求医,其痛依旧,历经中西药、针灸治疗皆无效。为其针刺止痛四穴,针入痛减,再如法针治,每日一次,二周而愈。

如孙某,男,43岁,2008年8月9日来诊。头痛颇剧,逐渐加重已8天,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抱头呻吟不止,经中西药、针灸治疗均无效,经检查排除头部器质性病变,诊为神经性头痛,为其针刺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

3 局限疼痛须配关刺近取

止痛四穴善治急性疼痛、广泛性疼痛、顽固疼痛及剧烈疼痛,如遇局限性慢性疼痛,则应加上关刺近取,以疏通局部患处经络气机,祛邪除痹。如四肢痹痛,可在痛处旁或直上直下方的关节边缘与筋肉交界处关刺。(试以拇指按压此处,疼痛常可立即暂时减轻或消失。)如膝关节或下肢阳明经部位疼痛,可在足三里上方与骨交界处关刺;肩周炎可根据疼痛部位在肩关节骨突下骨肉交界处关刺;肘关节疾患可在曲池外侧骨肉交界处关刺;前臂麻木疼痛,常可在桡骨小头下方关刺;腕关节疾患可在外关下方与骨交界处或养老穴关刺;三叉神经痛可在下关至颧聊之间颧弓下缘排针关刺。


关刺仅针局部及临近,一般病痛可愈,如遇久病顽症,疗效常不持久,必须与止痛四穴配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关刺近部取穴与关刺远部取穴应当结合应用。脊柱相关疾病,即脊柱源性疾病,均可在脊椎骨旁关刺之,谢老师认为,华佗夹脊历经千古而久用不衰,与华佗夹脊位于脊骨之旁骨肉之间密切相关,针刺华佗夹脊也属关刺法。华佗夹脊关刺疗效确切,功效卓著,但椎旁浅刺则疗效甚差,针刺深度必须到位,病重者可用多针法,椎旁每穴2-3针。颈椎病除了椎旁关刺之外,还可在枕骨下缘与颈肌交界之际关刺之,如颈痛或颈性头晕头痛可在颈枕之间横行排针关刺。

4 虚症浅刺加用脐周四边

实证用关刺,针刺宜深,手法宜重;若逢虚症,宜用补法,针刺宜浅,手法宜轻,多取健侧,不针或少针患侧。如止痛四穴,位于肢端,针之颇痛,针感强烈,体虚者止痛四穴仅针0.5寸至1寸深即可。治疗虚症,应用谢氏关刺法时多与谢老师家传的脐周四边穴相配合,因脐周、脐下乃丹田元气所聚之处,此处各穴均具有大补元气之功,善治一切虚证。脐周四边穴的定位:脐旁左右旁开一寸,脐上一寸(水分),再左右旁开一寸,脐下一寸(阴交),再左右旁开一寸,加关元、气海共10穴,均用补法针之。关刺治疗虚症,无论近取远取,均可加用脐周四边穴。


止痛四穴与脐周四边穴相伍可减轻晚期癌症所致疼痛,有时疗效甚至出乎意料之外。如陈某,男,62岁,2008年7月29日来诊。主诉:右胁疼痛半年,进行性加重,并逐渐扩展至胁肋背腹均剧痛。B超检查:肝右叶实质性占位约12*10cm,确诊为晚期肝癌。患者剧痛难耐,入夜尤甚,痛不欲生。多次注射杜冷丁后产生耐药性,药效递减,仅能短暂止痛。为其针刺止痛四穴加脐周四边穴后,疼痛明显缓解,虽仍有痛感,尚能耐受,遂每日针治一次,维持疗效达两月之久。如郑??,女,57岁,2007年10月15日来诊。主诉:吞咽困难已7月,胸背疼痛已3月,并进行性加重。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晚期食道中下段鳞状细胞癌。因受剧痛折磨,患者自称生不如死。多次注射杜冷丁后产生耐药性,药效递减,仅能短暂止痛。为其针刺止痛四穴加脐周四边穴后疼痛缓解。遂每日针治一次以维持疗效。治疗期间,两位晚期癌症患者均称针刺之疗效超越杜冷丁。虽无力回天,均在数月后病亡,但止痛四穴加脐周四边穴减少了癌症痛苦,提高了临终前生存质量。


谢老师发现此法另一功效,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患,多为虚实夹杂,督脉不足,元气虚损,可用脐周四边穴调任治督,与止痛四穴相伍,痛外治痛,多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如王某,男,46岁,农民,2009年4月25日来诊。主诉:右侧腰腿痛2月余,加重一月。右侧腰部剧痛不能屈伸扭转,入夜更剧,右臀及右下肢股后外侧、小腿后外侧麻木胀痛,并放射性至足,站、走、坐、卧均感疼痛。腰部右侧L4/5、L5/S1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及叩击痛,右臀部、右小腿后外侧有明显广泛性压痛。曾中西药、针灸、推拿、理疗、牵引治疗一月无明显疗效,右腰臀可见多处密集状毫针针刺后所留针刺痕迹。前医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平素胆小,畏惧手术,被其断然拒绝。腰椎CT检查:L4/L5椎间盘中央向后突出约5mm,硬膜囊受压,L5/S1椎间盘中央偏右向后突出约6mm,硬膜囊及右侧神经根受压。右侧隐窝见狭窄。诊断:1. L4/L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 L5/S1椎间盘突出(中央偏右型)。患者腰腿剧痛,久治难愈,虚实夹杂,颇为顽固。久痛必虚,督脉不足,元气虚损。前医仅针腰臀患处局部,月余无效,故腰臀部有多处针刺后所遗留密集针眼。若继续反复针刺督脉及其周边,只能虚其已虚之气,其痛难止。因患侧已虚,故为其针刺健侧止痛四穴,每穴两针,斜刺法与直刺法各一针;用补法针刺脐周四边穴以调任治督,大补元气。次日自觉腰痛稍减,但仍不能屈伸,动则痛甚。3次针治后疼痛减轻,腰部能稍做屈伸。治疗期间嘱其遵循“三少一多”调养,“三少一多”即少走、少坐、少立、多卧。10次针治后腰痛大减,共针治三周,疼痛逐渐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2011年1月随访未复发。

5 速效久效 关刺宜加多针

多针法能明显提高针刺的有效刺激量,为了实现高效、速效、久效,谢氏关刺法常与多针法配合使用。多针法来自《灵枢.官针》篇,即傍刺、齐刺、扬刺。谢老师多年来极为重视多针法,曾在《中国针灸》1992年5期发表了《多针法治疗关节痛117例疗效观察》一文,认为此法数针共作用于一穴,增加了针刺的刺激量,增强了祛风驱邪、活络通痹的功效[6]。1996年学习了针刀之后,谢老师认为多针法与针刀有相近之处,均可解除粘连,减张减压,可以把针刀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引用到针灸上来。此后,临床应用关刺加多针法更为普遍,从一穴2至3针、4至5针逐渐增加。如遇病情特别顽固,或皮下有结节,或压痛区面积较大,可增加至一穴7至8针,甚至于十余针,成为关刺密集针,关刺密集针的刺激量甚强,宜隔三日或每周一次。

如谢某,男,61岁,2009年1月7日来诊。主诉:颈痛项强,头晕头痛已三年。C5椎旁有一花生米大结节,压痛明显,历经针灸、中西药物久治不愈,曾建议针刀,因畏惧而被其拒绝。X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椎体前缘见唇样骨质增生,C6、C7钩锥关节增生变尖,诊为颈椎骨质增生症。遂用关刺加多针法治之,在其椎旁结节上每次针入十针,0.6-0.7寸深,每周一次,5次大减,治疗中有两次加用止痛四穴以巩固疗效。经8次治疗后椎旁结节消失,颈痛项强、头晕头痛诸症亦完全消失。

如周某,男,36岁,2009年10月13日来诊。主诉:左侧臀部上方骶骨下缘顽固性疼痛已五年,疼痛颇剧,甚为痛苦。腰椎、骶骨、骨盆X片、CT片无异常发现,诊为臀肌筋膜炎。曾经针灸数十次无效,曾建议针刀,因畏惧而被其拒绝,遂用关刺加多针法治之。在其左侧臀部上方骶骨下缘发现明显压痛区,约3X4cm大,遂用关刺加多针法深刺之。一次针入15针,针距仅2-3mm,隔三日一次,2次大减,6次而愈,其中三次加用了止痛四穴。

6 小结

谢继光老师家传谢氏关刺法与止痛四穴,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痹症,疗效颇佳。关刺即针刺骨节旁与筋肉交界处,近取与远取常配合使用。止痛四穴属于关刺的远端取穴,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治疗局限性慢性疼痛,则须配合关刺近取以通经除痹。虚症用关刺法宜补法浅刺,并加用脐周四边穴大补元气,此法可减轻晚期癌症所致疼痛,有时疗效甚至出乎意料之外。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颈、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多为虚实夹杂,督脉不足,若医者反复深刺、强刺激督脉及其周边,虚其已虚之气,其病难愈,可用脐周四边穴调任治督,大补元气,与止痛四穴相伍,多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谢氏关刺法常与多针法相结合,数针共作用于一穴,增加刺激量,增强祛风活络通痹之功。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应用谢氏关刺法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关刺法是祖国医学遗产宝库中的明珠,应当努力发掘,提高创新。


条口穴属于足阳明胃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如其平调,内外得养,五脏皆安。针刺条口穴,能鼓舞脾胃中焦之气,令其透达四肢,驱除风寒湿邪,促使滞涩之经脉通畅,濡养筋骨,通利关节。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历来的治疗大多比较重视外邪,而贺老提出该病的病机首先是正气虚弱。结合《素问》中“背为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的论述可以看出,如果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基础,则外邪才会乘虚而入。由表及里,阻滞经络气血的通畅,导致不通则痛的病理表现。采用条口穴治疗本病,效果满意,轻症、重症均适宜。轻者针到病除,短期可愈。重症可配合火针点刺,隔日或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5~10个疗程可愈。


针刺时可深刺,条口直透承山。《医学举要》曰:“若外邪为患,当从太阳经治......”。承山穴属足太阳经穴,透刺后,加强了祛除外邪之力。


【验案举例】


病例一 王某某,女,50岁。


主诉:肩部疼痛数年。


现病史:右肩部疼痛,抬举不便,逐渐加重,阴天疼痛更甚,背部畏寒,有沉重感,后项部僵硬,连及右侧头部及肘关节作痛,右手指板滞感,心烦,睡眠欠佳,食欲尚好,大便干,小便正常。


望诊:舌苔薄白。切诊:脉弦,沉取无力。


辨证: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侵入肌肤,阻于经络,流于关节,血气不通而致肩痛。治法:祛风寒,通经络。


刺法:取患侧条口穴,深刺,不留针,平补平泻手法。


针1次后减轻,同法针7次后痊愈。


病例ニ 肖某某,女,47岁。


主诉:右肩部疼痛4个月。现病史:自述右肩臂疼痛已4个月之久,阴天及夜间疼痛加重,不能抬举,臂外展、后伸尤为困难。右手拇、食二指有时胀痛,伸屈尚可。曾在某医院针灸治疗,症状未显著减轻。食纳尚可,二便调。


望诊:舌尖红、苔白略腻。切诊:脉细弦。


辨证:体质素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之邪,稽留经络、关节之中,阻滞气血运行,以致肩臂作痛,抬举困难。治法:先补后泻,在补正气的基础上,祛除风寒湿三邪,以达到通经活络,宣通气血之目的。


取穴:条口、压痛点(阿是穴)。刺法:条口,深刺,不留针。压痛点(阿是穴)火针点刺。


针3次后症稍减轻,经几十次治疗,约3个月,终告痊愈。


病例三 麦某某,男,54岁,美国大使馆,2002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左肩疼痛8个月。


现病史:初起因搬重物致左肩部拉伤,局部疼痛,后去滑雪时又局部拉伤,渐出现左肩部活动功能受限,疼痛渐加重,呈烧灼样疼痛。一个月前在美国华盛顿某医院做手术,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仍疼痛,活动仍受限,向前平举幅度小于45°,后伸小于30°,故来就诊。纳眠可,二便调。


辨证: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


取穴:条口,缪刺右肩相应部位。并嘱患者活动患侧肩关节。


留针过程中患者即感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向前平举约70°,后伸约30°。


十二井穴即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左右共十二穴。分属手三阴、三阳六经。“井”者,经气所自出也,如水之源,经气始行于此。以上十二井穴是急救泻热之效穴,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笔者临床经验,凡一切属热、属实、气滞血凝之急性热性病,均可采用十二井穴放血疗法,以达到泻热、降逆、镇惊、安神、通闭开窍之目的。不少危重患者,经采用十二井穴放血治疗,并适当配合其他穴位,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屡见不鲜。今举数例,以兹验证。


一、中风实症:王某,男,56岁。平素身体健壮,一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颜面潮红,两手固握,痰声曳锯,六脉弦劲滑实。急以宣窍开闭,泄热熄风为法,针刺十二井穴放血,每穴挤血十余珠。


另配合针刺百会、上星、印堂、人中、曲池、合谷、内关、劳宫、足三里、太冲、涌良。针后神志渐清,声音稍出。针灸数次病情迅速好转。后针百会、风池、肩井、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诸穴,月余始愈,四肢活动恢复正常。


:本例属中风实症,“中脏者,多滞九窍”。今人事不省,牙关紧闭,两手固握,痰声漉漉,脉弦劲滑实,皆为中脏之候。针十二井穴,有泻热宣窍,通闭熄风活络之效。十二井穴分属手三阴,三阳六经,针刺放血不但有祛淤,通闭之效,且有接续经络之作用。凡中风初起应连续针刺放血数次至10余次,可使病情迅速好转,否则将有气滞血淤,经络阻滞而造成肢体长期偏瘫,功能不易恢复之虞!


二、冬瘟:王某,女,29岁。患冬瘟症。初起头痛,发热恶寒、周身作痛,口干咽肿,经某医误用辛温发散之品,助热耗阴,内热更炽,而造成气营两燔,发生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汗出蒸蒸,昼轻夜重,脉浮数,苔白中黄,舌质赤绛,颜面潮红,肌肤妁手。为针十二井穴,复针大椎、风府、风池、曲池、合谷、外关诸穴,针后神志略清,口渴欲饮,是夜汗上热解,次日病去大半。后投以辛凉清解剂而愈。


:本病多因内有蕴热,外感时邪,热邪相搏,其热势炎炎,汗出蒸蒸,热不为汗出而解,多伴有神昏谵语,烦躁不安之候。先针刺十二井穴放血,以挫其邪热壅盛之势,继而再针大椎、风池、风府、曲池、外关、合谷诸穴,以收祛风淸热,解表发汗之效。病虽不能尽愈,也可去其大半,复投以辛凉解表,清热养阴之品,莫不得心应手,多获良效。


三、中暑:64年夏,适值麦收季节,天气异常炎热,曾遇一中暑患者,身热面赤,脉伏而数,昏闷不省人事,为针人中,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诸穴,知觉渐复,后针十二井穴放血,而醒。


:凡因夏季暑热薰蒸,又因本气亏损,疲劳奔走于烈日之下,或工作于高温通风不良之环境,易感受暑邪而发病,针泻十二井穴以泻热通闭。配曲池,合谷、人中、足三里不但可宣窍清泻阳明经之邪热,而且可疏阳气而清暑邪;针内关可强心复脉,以通心阳。以上诸穴不但用于治疗中暑疗效卓著,且对一切急暴之症,亦多获良效。

四、绞肠痧:一搬运工人,因天气酷热渴甚,喝了不洁之水,饮后即感腹内不适,行不数里,腹痛转甚,勉强行至医院附近,便翻滚于地,两手抱腹呼痛不止,肢冷汗出,面色发青脉沉而紧。吐之不出,泻之不下,腹痛如绞,此为绞肠痧无疑。遂针上中下三脘,加气海、足三里、内关。针后痛不为减,昏瞀欲绝,复针十二井穴放血,每穴放黑粘稠血十余珠,针后腹痛转轻,并觉宽舒,后针金津,玉液,呕恶即止。


按:本病多由进食不洁之物,复挟暑热或秋燥之气,清浊二气混淆,气机壅塞,肠胃机能失其常度所致。凡遇此症,针刺中脘、气海、内关、三里等穴往往不能奏效,须针刺十二井穴放血,而针金津、玉液、委中、曲泽等穴放血,即“实者泻之”。“菀陈则除之”之意。使气机调达。血行畅通,始能全愈。此症虽来势迅猛,若能采用放血疗法,往往可应手而愈。


五、狂症:刘XX,女,21岁。因与爱人争吵、愤怒过度,致使肝气抑郁,痰火结聚,蒙蔽心窍而致神志迷乱。哭闹不休,怒骂不止,日夜不寐,面红目赤,狂躁不宁。为针神庭,印堂,人中,神门内关而不效,后针十二井穴放血,神志渐安,患者二目紧闭,神困眼涩,连连呵欠,难以自持,遂卧倒床上,竟呼呼入睡,一夜未醒,次日除面容有些呆滞外,则一如常人。


:癫狂多由五志过激,心火暴盛,肝胆郁结,木火内燔,以致痰阻淸窍,神明受扰所致。十二井穴放血不但可通窍启闭,且可清泻诸脏之热,配合谷、神门、内关诸穴可获清心安神而泻火,火邪得泻,关窍得通,则神明自安。


六、气厥:一老妇,因与邻居发生口角,愤怒过度,突然跌扑昏绝于地,面色靑紫,四肢厥逆,僵卧如尸,二目紧闭,气机梗塞咽喉。六脉沉细似无。针人中,通里、内关、合谷诸穴,效果不著,后针十二井穴放血,针后知觉渐复,长叹一声,始能哭出声来。苏醒后,唯觉胸闷不舒,加刺膻中,气海,胸闷滞塞始得宽舒


按此病是大气大怒,肝气郁结不通,气机阻塞而发为气厥。针泻十二井穴以及人中,合谷、通里、内关,有泻热,通窍,启闭之功。膻中主一身之气,气海为人身生气之根,二穴皆为治疗”气病”之要穴。针之能使气机调和通畅,则气厥自愈。


以上仅举数例,其他有如小儿高烧惊厥;或瘟毒发颐,咽喉焮肿;癫痫频发,昏瞀不省人事,以及暴发火眼,风火牙痛,热邪壅盛。痛疼不止,阳气暴绝,虚脱休克等危急重症,针刺十二井穴放血,具有泻热,镇惊,启闭开窍,熄风止痉,醒脑开郁之效。若与其他穴位相配,更能相得盖彰,而发挥其治疗效能。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加多   针灸   处方   曲池   督脉   按语   气海   针法   压痛   经络   针刺   骨肉   疗效   患者   疼痛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