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姜文华,两所大学都不续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同情他?

“死者为大”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复旦老师杀人案中,却出现了不少同情“施暴者”的声音。

尤其是一篇由姜文华在美国的前同事,所公开的文章《我所认识的姜文华》,颇有以一己之言扭转乾坤的意思。

复旦姜文华,两所大学都不续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同情他?

在这段真实程度尚不可知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社会“欺负”多年的“老实人”的形象,更直白地讲就是彻彻底底的“弱者”。

整个文章除了同情感外,总是隐约散发着“我弱我有理”的味道,但是一些细节,却能反应出姜文华的两面性。

文中说姜文华之前在苏州大学任教6年,最终的结果依然是不续签,如果按照作者对其业务能力的大力赞美,那么大概率不是因为其学术能力不强。

那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所认识的姜文华》中,不能看出端倪。

复旦姜文华,两所大学都不续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同情他?

“一旦遇到他认为的不公正,他完全不知所措,心里的反应会比普通人激烈,会有一些极端负面的想法”。

可能姜文华是一个“学究”式的天才,面对社会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压力,并不具备常人自我疏解的办法,只能在心里默默积压。

“姜文华说有个女生喜欢他,愿意和他继续交往。但当文华把我的一堆问题回答完之后,他自己也明白,中间人大概没有和他说实话,这个女孩和以前的女孩子们一样大概不会再找他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姜文华的沟通和共情能力可能较弱,容易主观判断,进而误解他人的真实表达。

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他的主观意愿往往能够左右现实,比如一个人心情很好,那么他看什么都是好奇的,反之如果心理阴暗,世界对他来说就是灰色的。

简单总结一下姜文华的性格特点:长期的自我压抑和对他人意思的误判,也许他的神经会越来越敏感,到最后压倒他只需要一根稻草。

复旦姜文华,两所大学都不续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同情他?

另外我想说,广大网友表现出对姜文华的同情,恰恰也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映射。

首先,很多人对高校的这一上岗制度不认同,觉得充满暗箱操作的漏洞。

但是我们要清楚,有问题的不是鼓励高校老师继续钻研和创新的解聘政策,而是执行中人性的“恶”,比如以权谋私,小团体,穿小鞋。

复旦姜文华,两所大学都不续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同情他?

第二,是大家对不公遭遇的同情,因为我们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难免遇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是大多数选择了隐忍。

比如在网上看到有人猛撞加塞车辆,自己心里会有种解气的感觉,平时敢想但是“不敢”付诸实际。

在复旦事件中,这有很强的代入感,我们心里的天平会自动地倾斜。

最后,其实人类之间的你死我活,是没有“赢家”的,两个人都是“受害者”。

但是在归因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避开自己,总是大声疾呼这是社会的问题,是内卷的压力,是人性天生的恶。

别忘了我们有自由的思维,我们不是演员而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在向外看的时候,也别忘了看看自己。

欢迎留言,随缘关注

#复旦大学教师捅死同事被刑拘##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数学系党委书记被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复旦   复旦大学   穿小鞋   加塞   猛撞   美文   所大学   主观   人性   同事   压力   自我   能力   真实   老师   社会   文章   姜文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