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读书?

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读书?

我算个研究型读者,做一件事,习惯是首先买书,集中看,将原有的认知梳理、打碎,然后再重新建构。

2015年入市,开始接触基金,用半年时间陆续读了一些关于指数基金和定投的书。随后5年多的实践证明,书还是读得不够。因为过于迷信宽指和对“长期”的误解,其间错过了好几次赎回机会,没亏,但也没赚多少。

由于本金变多,2020年底开始真正上心养基这件事,依旧是先买很多书,有时间就读。读的书一多,脑袋里的观点就越多,也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大师们反复强调投资是“是认知变现”。

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读书?

与学术类专著不同,市面上同类通俗读物很多内容是重复的。

这半年读投资书的一个重要体验是,一本畅销读物里面能真正让人眼前一亮,想马上动笔记下来的观点不多。经常是翻完一本书,发现新东西很少,大部分篇幅都在重复众人皆知的道理,所以读书速度飞快。

尽管这样,可还是坚持不断买书,最喜欢的也是一个人窝在沙发里看书。因为,即便是看似毫无新意的书,也会让我想知道它如此平庸却能畅销百万的原因。更何况,完全找不到一句打动人的话的书是很少的,你总能找到一些打动人的句子、段落或观点。而这些,正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重要原因。

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读书?

例如最近看的《解读基金》。在对基金有了基本了解,且实践6年多的人来说,书中很多观点已经熟烂于心了,像基金要长期持有,不要波段操作,市场不可预料,投资要注意安全边际、分散风险等等。然而,我庆幸自己读到这本书,因为书中讲到的两个小点给了我惊喜。

众所周知知易行难,大家都知道基金长期持有一定会赚钱,只是赚多赚少而已,但问题是大部分人管不住自己的手,乱操作,自作聪明。

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读书?

作者提到一个方法,管不住自己手的时候就多看大师的书,看大师们怎么做,怎么说的。这样可以坚定长期投资的信念,坚守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就跟励志类、鸡汤类文字永远有市场一样,人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同行者认同和坚定。

这显然是个好方法,我以后准备效仿,在犹豫摇摆的时候,在被市场先生扰得心神不宁的时候,去看那些滚雪球成功的人怎么做怎么说的。

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读书?

另一个启发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比喻,排队。每个人都有过排队的经历,不管是买票,还是超市付款,都需要排队。不论排哪一队,其实最后都能达到目的,买到票或成功付款。但因为心急,总有人一会排这队,一会排那队。

这种经历我是有的,看到别的窗口人少或是快一些,就换过去,结果自己原来排的队快了,又换回来,换来换去,最后看看买到票或付款完的人,自己反而是最慢的那个,还不如一开始就坚定排一队。

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读书?

基金也是这样,看准标的之后,就不要三心二意,随短期波动频繁操作。看到别人大赚过不得,追高杀进去,成为接盘侠,而原来持有的开始大涨,结局是被割韭菜。

没有基金是只涨不跌的,涨多了就要跌,跌多了肯定会涨,选好赛道,不换来不换去,总能轮到自己的涨。这跟排队是一个道理,坚持下去,总能轮到自己。

挺厚的一本书,这两点很触动我,虽然这两点认知后面的道理很简单,许多人都知道。但我相信它会“知识变现”,在以后面对短期价格波动产生动摇时提供管住自己手的力量,而这是肯定可以赚到钱的。

欢迎关注@读书与慢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知易行难   道理   目的   读物   美文   认知   总能   畅销   动人   坚定   观点   原因   操作   基金   时间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