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文 | 白开水

放牛的这个段子,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突然好想去放牛,没有压力,没有套路,我只关心牛还在不在。以我的智商,只放一头,多了我也数不过来。牛吃草,我睡觉。”

据说,很多城里人心向所往,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城里人想去乡下放牛,难道说放牛很有趣吗?

把放牛当成闲情逸致的,袁枚是个代表人物,“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很有画面感的一首诗词。

其实,这就是个谣言,千万不能迷信。袁枚只是在写美文,挣稿费,一毛钱一个字,他哪懂什么放牛啊。实话实说,放牛无趣得很,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那种苦痛,无以言表。

七岁那年,我从四哥手里接过牛绳,开启了我的放牛生涯。走南闯北的十多年牧童经验,抵一个中级知识分子的职称,绰绰有余,所以对于放牛,我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两头不见天

每天早上,父母把我从梦中叫醒,“天亮了,放牛去了。”其实,这个时候,天还是乌漆嘛黑的。

乡下人说天亮,并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耳朵听到的。在乡下,公鸡打鸣了,就是天亮,而偏偏那些倒霉公鸡,叫得比周扒皮还早,每天如是。

早晨牵着放牛,找一条青草茂盛的田埂,我走前边,牛走后边,若即若离,半推半就。

俗话说,“放牛要坐,放马要骑,放羊走破脚板皮”,意思是牛吃草很慢,半天才挪一步,可以坐着放牛。实际没法坐,早晨露水重,地上湿漉漉的。

下午全村的牛赶一块放,一般四点出门,什么时候天黑了,什么时候回家。

乡下的天黑,与城里的天黑也不一样。走路撞了头,伸手摸一摸才知道撞的是啥,这就叫天黑。

牛的食量大,吃得又慢,放牛时间短了,牛是吃不饱的。村里的大人,只要看看牛后背左边的食窝、右边的水窝,凹进去的,就知道我们偷懒了,逮着骂个半死。所以天不黑,我们没人敢大气凛然地回家。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四季就两天

放牛不能挑日子。

城里人说二月里只有28天,是最幸福的一个月,而对于乡下放牛的,每个月,都是31天,天天都得把牛牵出去,少一天也不行。

城里人说每周有星期六和星期天,是最轻松的两天,而对于乡下放牛的,一年到头只有两天,今天和明天,今天放牛的时候,得想着明天要去哪放。至于昨天,已经放过牛了,算不上数。

春暖花开、五黄六月、秋风习习、银装素裹,乡下的四季,一如既往有着撩人的风景,但这跟放牛的人,没半毛钱关系,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牛是不是饿了,饿了就得去放。

乡下的冬天,冷得很,有时一天便只放一回牛。如果下大雪,这些天便不用再把牛牵出去。“冬冷皮,春冷骨”,牛是畏寒的动物,冷天气讲究在家喂养。

我们很喜欢下雪天,可惜,一年只下一次雪。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喂牛得半天

不仅要放牛,我们还得负责喂牛。

牛跟人差不多,也是吃三顿的。中午或者晚上,我们要喂一回牛,用地里的青草、山上的片草、田里的稻草,冬天没草了,就煮一大锅热乎乎的潲,两人抬到牛栏去。

春天的草嫩,我们去地里扯草。“老牛吃嫩草,杀鸡要趁早”,这句俗语,在乡下并没有颜色,是城里的人,把它想歪了。每天扯满一筐草,是我们既定的任务。

夏天双抢时节,就从田里背稻草,水淋淋的,每天背一捆。如果晒在田边地头的稻草干了,我们还得挑回来,堆成草垛,冬天用来喂牛和铺牛栏。“夏天一口塘,冬天一铺床”,天冷的时候,一定要给牛铺上厚厚的稻草。

秋天则上山割草,拿把镰刀,背根竹竿,哪有好草就往哪钻。山上的草是一丛丛的,长得比人还高,而且草片硬,草沿像锯子,等你割完两捆草,满身都是划拉的伤口,血呼啦撒的。

城里人描述乡下是“养牛”,其实并不准确,用“伺候牛”这个词,可能贴切些,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一点也不过。“点灯爱油,耕田爱牛”,在乡下,牛,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以上都是些规定动作,每天重复,日复一日。

其实,放牛还有很多无法预知的际遇,总会在不经意间,如约而至,如影随形。

比如放牛的时候下雨了,躲都没地躲;比如上山碰到黄蜂,追得你哭爹喊娘;比如牛毁了庄稼,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比如牛走丢了,漫山遍野你都不知上哪找去;比如踩上牛尿,脚丫子溃烂得连道都走不动。

还有很多很多的比如,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放牛的辛酸,说出来都是泪。

我不是故意要打击城里人的矫情,事实如此。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或许,你理想中的田园归隐,更多的是想当然。

生活,哪有想当然那么简单。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但凡事都有两个方面,如果把痛苦隔离开,那剩下的,便全是快乐了。

限制一个人想象力的,有时候不仅仅是贫穷。

放牛的快乐,城里人是无法想象的。

周敦颐有一首《牧童》的诗词,“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说的一点都没错。

1.骑牛。平路就骑在牛背中间,有如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悠哉游哉。爬山要骑牛脖子后边点,抓住牛的两个弯角。下山反过来骑,脸朝后,拉住牛尾巴。

2.煨红薯。在路边的地里偷几个红薯,刨个坑,堆上柴火,煨个把钟头就可以了。有时候也烤稻穗,烤苞谷。稻穗掉火里就成了爆米花,噼里啪啦飞得到处是。

3.摘猕猴桃。只挑大个的摘,找棵背阴的大树,在树底下码成一堆,折几把阔叶盖上,过两天再回这儿放牛,猕猴桃就沤熟了。有时也沤柿子,但柿子很难熟。

4.摘杨梅。白杨梅、红杨梅、乌杨梅,哪种杨梅要熟了,就到哪放牛。坐树上,选一颗,吃一颗。杨梅树周围蚊子特别多,都是些山蚊子,一咬一个大红包,又痛又痒。

5.摘土草莓。油茶树或者松树下,到处都是,黑黑的,圆圆的,比玻璃弹珠小那么一点,很甜。吃完后张开嘴,像吃了煤炭,连牙齿都是黑的。方言叫“土嘎满崽”,学名不知。

6.掏鸟窝。只掏鸟蛋,不掏小鸟。村里人说,捉了刚生的鸟,雷公会打人。树上有青蛇,跟树叶颜色一样,弄不好会掏到蛇。青蛇,并不是水漫金山的美女,真的是蛇。

7.偷鱼。偏僻山脚下的浅水塘,把牛赶下去,来回趟,水浑浊不堪了,鱼就会缺氧冒头。脱衣服把鱼包好,不能让人瞧见。裤子不能脱,我们只有一条裤子,光腚太扎眼。

8.打蛇。黑白相间或黄色的毒蛇,尽量躲着,惹不起。长尾巴水蛇,很温柔的那种,就追着打,爬哪打哪。打蛇的时候,不能喊人的名字,老人说,蛇会找那人报仇。

9.捡泥鳅。禾苗插上一段时间,田里就要撒石灰。石灰碱性重,遇水发热,泥鳅受不住了就钻出来,摇摇晃晃像喝了酒。在田埂上扯根狗尾巴草,从泥鳅的腮绑穿过嘴巴,一会就可以捡好几串。

10.翻跟斗。“九月重阳,放开牛羊”,秋天大多是在没水的田里放牛,然后比赛翻跟斗,看谁翻得多。翻得头晕了,一不留神就会翻到下面一丘田去,啃一嘴的泥。有时也打泥巴仗、砌房子,玩法多得是。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真相,听上去是很残忍的。但真相就是真相,我们只有面对它,才能称得上勇敢,如果只是勇敢地一溜烟跑了,那顶多叫灵活。

城里人有工作的压力,乡下人也有劳动的艰辛。

城里人有风花雪月,乡下人也有闲情逸致。

痛苦和快乐,原本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所以说,困扰我们情绪的,并不是现实,而是我们的内心。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散文〕放牛的理想与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周敦颐   牛栏   稻穗   田埂   青蛇   闲情逸致   跟斗   牧童   泥鳅   田里   城里人   稻草   美文   乡下   城里   散文   冬天   现实   理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