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人在草木间·趣品茶韵”茶文化专题讲座,主讲人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让我们在紧张忙碌中,在茶的陪伴中,让心灵澄净清澈。


人在草木间·趣品茶韵06-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视频加载中...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文人雅士不光是喜欢品茶,他也在改变着品茶的仪式。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里面有一个特别感性的比喻,他说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清时期的泡茶就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了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想一想唐代做茶出来的是茶饼,煮茶之前程序最繁琐。什么是古典主义?有时光,把茶饼在炭火上烤,烤得松松软软,趁热放到纸袋子里边,不让香气散了,还得等凉下来再捣成茶叶末,再用火力很强劲的木炭再煮它,而煮茶的水又得是山泉水为最上,其次是江湖水,最差才是井水。

咱们今天相比于自来水,是不是觉得井水已经是上品了?但是要跟古人比的话,我们真是羡慕古人的生活。因为古人认为,茶是活物,它带着生命与我们相逢,只有林间之水的活物,沥沥山泉一泻而下,奔腾流淌的时候本身沾染着草木香,那么它才最能还原茶的本质。江湖水就静了一些,当然它也很辽阔,它倒映了那么多山川的心事。而咱们最后能取到的井水就是幽深的,没有山泉的涌动了,也没有江湖的宽广了。古人不知道咱们还用自来水,肯定就根本不入品了吧。

所以陆羽那个时候主张,烹茶要用活水。而煮水也有讲究,咕嘟咕嘟刚开始滚的小水叫做鱼眼泡,这个时候的水还是嫩的,没有煮老,这就把刚刚烤软捣碎的茶叶放进去,茶是一泡嫩嫩的芬芳,等到茶壶的周围,你看见已经涌泉一样接连的翻珠了,这就到第二个境界了。

什么时候咱们现在听见电水壶“啪”自己跳了,那壶里面已经波涛一般翻卷起来,那就叫第三沸水。这个时候活水已经煮老了。所以那个时候人有时光,人也不用电呐,他就盯着水,看见嫩嫩的水和嫩嫩的茶,在相逢的时候再加一点点调料。我们能想到吗?唐人在喝茶的时候,水初沸的时候,茶里边是要加点盐的;而到二沸的时候,水波逐渐大了,就要从里头舀一勺放在一边;等到第三沸,水波更大的时候,把刚舀的水再冲回去,它就不会煮的太熟。有点像什么?是不是觉得像我们今天煮饺子点水,先舀出来点水,再放回去。而这个时候冲进去水,你想茶已经在初沸的时候煎到了这个时候,盐也已经融化了,带着微微的咸香,这个水表面就开始出现白色的汤花。

古人形容,“明亮像积雪,灿烂若春花”,这样的一泡茶斟在大碗中,它真的是开着花的茶,这就叫做古典主义的煎茶。所谓古典在于它仪式原始,手工的含量足,而有着从容的时光。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我们今天普遍认为,宋代是我们审美最高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的点茶是浪漫主义的。

宋人先在小石磨里把茶叶碾成细细的末,再用沸水在碗里冲,冲起来之后,用竹筅“啪啪啪啪”点茶,让茶末和水生出泡沫,打出汤花来。这个境界我们在哪儿可以看得到?去过日本,看过点抹茶的朋友都知道,这最像宋代的仪式。

现在也有很多人从日本愿意带抹茶粉回来,一个大粗瓷碗摆在那里,竹子做的竹筅,那么他“嗒嗒嗒嗒”要点,点完之后把茶碗上那朵花要对着客人,所以向外转三下的是表千家,向里转三下的是里千家,然后要用布把口都抹干净,端端正正。你说这个仪式是不是最为浪漫呢?

可以说宋人的点茶方式现在还活着,只不过我们不大用了。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我们国人见得最多的其实是明清时候,也就是写实的自然主义,现在还活在我们的仪式里。那就是把散茶叶直接放进茶壶茶碗里面泡开,没有煎茶的程序,也没有点茶的茶花。所以冈仓天心不无遗憾地说,茶终于很写实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我想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吧。阳明心学传到大弟子王艮那里,王艮说过一句话,“百姓日用即为道”,日常用的东西未尝不合大道,所以我们向古典致敬,但是我们也安于当下。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唐人喝茶的时候,还是喜欢用越州窑的青瓷碗,淡淡的青像玉像冰。绿茶倒进去,跟青釉色相映生辉,那一点清浅层次的跌宕,像不像回到山林草木之中?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到宋代,点茶讲求的是汤花,所以他要用厚厚实实的黑瓷碗,雪白的茶花配上黑瓷,黑白相映,是非分明,这是一种特别典雅文人式的水墨情趣。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而明代更注重小器皿的选择,所以一方面是行脚僧开始用紫砂小壶,另一面喝茶的时候,讲究用宣德的白瓷小盏,雪白的瓷胎,映着浅黄的茶汤,也是一种美妙。

其实我们看见,喝茶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直在简化的过程,和我们的服装和我们的日用生活都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像唐人那样煎茶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样的时光了,我们也不必眷恋那么繁复的仪式,但是我们还能不能够在简单的茶里边,喝出我们心中的那种意趣呢?

在今天和古人更不同的是我们有一个虚拟的空间了,有多少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网上,我们可以看着他人的悲喜,品着茶的时候流连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激烈地打着游戏,饮一口茶,平息一下心情。

当虚拟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现实时光的时候,茶是不是还能够让我们回到当下,回到历史,让我们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2020年大家都说过得太魔幻了。那么,无常事事平常心,怎么样去养?怎么样去找?从历史一路走来,当下还是一杯茶,茶里养出平常心,就是人间好时节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主讲人介绍

于丹《趣品茶韵》|第六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山泉   论语   茶碗   自然主义   古典主义   井水   名士   高僧   日本   唐人   宋代   草木   美文   古人   仪式   时光   心得   文化   于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