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使用语言应该:“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

•语言艺术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结合。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与人交谈时,他的话风趣幽默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而寓意深长;往往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他就把重大问题解决了;著书立说时,他准确、鲜明而生动地运用笔触,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

毛泽东的语言充满艺术,是他高智慧和高情商的体现。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一、语言朴实、大众化

语言朴实不等于口水话,语言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如何将自己的智慧,通过朴实的语言传达给别人,是需要动脑子的。

朴实、大众化的语言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使用的口头语、俗语、歇后语、方言等。它们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简明形象、新鲜活泼。

可以说,毛泽东是最“接地气”的时代伟人,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使得他对农民的语言文化运用,得心应手。他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这样的语言深受人民群众喜欢。反过来,他的朴实、大众化的语言,对他开展各种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毛泽东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鲜明地指出了掌握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的时期,他的很多重要理论,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指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田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在于开辟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再如,他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比喻成“三座大山"。将游击战争的经验总结成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十六个字简明扼要,上至领袖和将领,下至普通士兵都能理解,极大地推动了我军军事理论的普及,提高了我军的战斗素养,并且被许多国家运用,指导了他们的民族独立运动,影响深远。

1939年9月1日,毛泽东使用了“坐山观虎斗"、“损人利己"、“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三句话,揭穿了英法等国家“不干涉"(德国法西斯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后果。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1955年,毛泽东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民谚:“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要三个帮",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加强团结的重要性。

上世纪50年代在反对党八股时,毛泽东反对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他说到:

“那种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爱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洁,好像他们是立志要读者受苦似的现 象,不时在我们的个别领导干部的文章中显现。”

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使用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反对那些令人生厌的、喊空话的文章。

又如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他写到:“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 ‘人、手、口、刀、牛、羊',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段话通俗简单,形象生动,却又铿锵有力,强调了普及工作者应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毛泽东朴实、大众化的语言根植于群众,是他紧密联系群众的智慧结晶,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和使命。值得继续发扬。

二、语言风趣幽默

毛泽东通过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密切了干群关系,协调了各种人际关系,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增强了他的个人魅力。

•当我们遇到想法不同或有隔阂的人时,该如何聊天?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毛泽东是这样做的:引经据典,化解对方的心理戒备,缓和紧张的气氛。

1957年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因为办报出现了错误,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由此心情郁闷,担心自己的工作。

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热情地接见了他,并用风趣幽默的话对在座的人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宋高宗的名字叫赵构)。"毛主席的一句话,顿时就使赵超构放下了戒备、紧张和忧虑,缓和了气氛。

毛泽东的语言风趣幽默,对调节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达是中共一大的代表,是我党的缔造者之一 ,有一次他和毛泽东交谈,说自己当年没有跟毛主席一起上井冈山,没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非常遗憾。

•换成你会怎样回答?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毛主席是这样接话的:

“你遗憾什么?你是黑旋风李逵。你比他还厉害,他只有两只板斧,你有三板斧。你既有李逵的大忠、大义、大勇,还比他多一个大智。你从‘五四’时期,直到全国解放,都是理论界的‘黑旋风',胡适、梁启超、张东荪、江亢虎这些大人物,都挨过你的板斧,你在理论界和鲁迅一样。”

毛泽东借用李逵,幽默风趣地解除了李达的遗憾,同时对李达在理论界的地位和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使李达的心病得到了消除,增进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你又是如何表扬别人或批评别人时?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看毛泽东的做法。

当听到西北战事告捷时,毛泽东非常高兴,当即吟诗盛赞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个“唯”字,突出了毛泽东对彭德怀毫无保留的赏识和赞扬,这样的胸怀令人佩服。

毛泽东批评其他同事时,从不板着面孔,扯着嗓子,乱喊乱叫,声嘶力竭。

有一次毛泽东到杭州龙井村视察,进了村子后,空无一人,农户都紧关门窗,只有大公鸡在叫。看到这样的情景,毛泽东没有当面批评杭州的领导,而是幽默地说到:“群众都不在,只有公鸡在欢迎我们。”委婉地批评了干部的错误作法。

革命战争年代,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毛主席也不慌不忙,而是沉着应对。

1948年5月初的一个早晨,国民党派了两架轰炸机轰炸毛泽东的住宅,毛泽东若无其事地从床上坐起来。幽默地说到:

“不要紧,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一个人得有多沉着,才能说出这么幽默的话。换成我们可能早已屁股尿流,慌乱地跑走了。

毛泽东面对生死时刻,沉着冷静,不忘幽默一番,表现了他临危不惧的大无畏气度,以及他对国民党反对派的蔑视。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三、语言富有哲理

让自己说的话既要有哲理,又能让别人听得懂,是很难的。

大部分情况下,往往是我们越讲越懂,听者越听越糊涂。最后是说懂了自己,糊涂了别人。

•毛泽东是如何做的?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到: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毛泽东借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以及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决心和信心。

在这篇文章中,当谈到中国人的骨气时,毛泽东说到: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借用朱自清、闻一多、韩愈等人物的事迹,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表达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勇气和信念。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邓小平说:

“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改一改吧。”

毛泽东借用“柔中有刚,棉里藏针”两个成语,精准地表达了自己给邓小平的建议,简短而富有哲理。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在表达复杂的意思时,他往往能采用这样简明扼要,却又充满哲理的话。

1936年“西安事变"中,针对蒋介石是杀是放,党内意见不统一。

最后毛泽东站了出来,他高瞻远嘱,洞察一切,紧紧抓住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抗击日本侵略),决定逼蒋抗日。

如何“逼蒋抗日”呢?

毛泽东用了一个比喻,他说到:

“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上山的,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 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日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当然喽,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

再复杂的意思,他都能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毛泽东的语言除了有哲理,还充满辩证思想。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何其芳为《不怕鬼的故事》作序时,毛泽东指示:

“除了战略上藐视,还要讲战术上重视,对具体的鬼,对一个一个的鬼,要具体分析,要讲究战术,要重视,不然就打不败它。”

后来毛泽东又让何其芳增加了几句话:

“半人半鬼,不是走到人,就是走到鬼,走到鬼,经过改造,又会走到人。”

毛泽东把人比作“鬼”,又把“鬼”比作人,强调不同的“鬼”要区别对待,有的“鬼”是可以拯救的,拯救后就能变成“人”。

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就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了。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结束语

•语言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

•无论是与人交谈,还是作报告,或者著书立说,毛泽东的语言都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

•毛泽东的语言具备三个特征:朴实大众化、富含哲理、风趣幽默。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高智慧和高情商。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外交思想、政治智慧和语言智慧等,都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高智慧和高情商的完美融合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愿你我砥砺前行,吸取前人智慧,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李逵   西安事变   司徒   语言   理论界   毛驴   美国   风趣   国民党   美文   朴实   哲理   生动   情商   群众   幽默   完美   艺术   工作   高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