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遗物就是一部艰苦朴素的奋斗史

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使人民第一次真正的当家做主,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后世永远传颂。

虽然是人民的领袖,但毛泽东始终将自己视为人民大众的一员,从不因位高权重而奢靡腐化,终其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对待自己的子女也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我们会看见几千件毛泽东的遗物,内心会被深深地震撼到,因为这些遗物都是“穷人”才用的,好像都不符合毛泽东的领袖身份和地位。

今天我们试着列举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几件毛泽东遗物,感受伟人身上艰苦朴素的奋斗史!

毛泽东的遗物就是一部艰苦朴素的奋斗史

身体力行

儿时的毛泽东就吃了很多苦,6岁就开始下地干活,13岁时读完小学堂后,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帐。

除了打柴、种菜、放牛、喂猪等这些家务劳动外,犁田、耙田、插秧等脏活、累活,毛泽东都干过。

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一些农具,就陈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里,供后世瞻仰和学习。

艰苦朴素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

据毛泽东自己的回忆,在长沙求学的7年间,他总共花了160元钱,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和买书上。

1951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几位湖南教育界的人士。谈起自己曾经在湖南一师的学习生活时说到:

“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革命战争时期,他佩戴和普通战士一样的党徽,穿满是补丁的棉衣,警卫员要给他换一件,毛泽东批评到:

“我不是已经有棉衣了吗?现在边区的条件还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带头省吃俭用,我节约一件衣服, 前方战士就能多发一颗子弹, 这件棉衣虽然破旧了,但洗了好好缝补一下,还可以穿嘛。”

毛泽东的遗物就是一部艰苦朴素的奋斗史

以身作则

平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如热水瓶、毛巾、牙粉等,毛泽东都是需要多少,买多少,从不浪费。

毛泽东在世时,牙膏已经普及使用,但因为习惯和便宜的原因,毛泽东一直使用牙粉。使用的牙刷从不轻易更换,总是用到“一毛不拔”,完全秃顶了才舍得换一把新的。细心的工作人员收集了毛泽东这些用得秃顶的牙刷,如今就保存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文物库房内。

国共重庆谈判期间,郭沫若送给了毛泽东一块手表,毛泽东一直戴着,直到逝世。30年的时间里不知修过多少次。

毛泽东的日常用品总是修修补补,舍不得丢,在他的生活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

1963年11月24日, 修小锅换底1个,用去101元;

1964年5月,毛泽东的皮凉鞋换底,用去手工费2元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公共场合的衣着都是整洁干净的,但是在这些光鲜的中山装后面,却是补丁遍布的内衣,有时穿得长裤也是打过补丁的。

在这些遗物中,一双满是补丁的拖鞋,尤其显眼,这双拖鞋是1949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专列上的工作人员为他准备的。在收拾行李时,毛泽东特意吩咐工作人员带上这双拖鞋。它就这样陪着毛泽东走完了一生,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毛泽东的遗物就是一部艰苦朴素的奋斗史

60年代末,毛泽东到武汉视察,这双拖鞋突然断裂,工作人员拿去修理,修鞋师傅惊讶地说到:“这么破了还补什么?”,因为无法修补,就没有修理。工作人员只好自己找了一块擦汽车的麂皮补了一下。

虽然“喜欢”补丁,但毛泽东对如何修补还是讲究的:补丁的颜色尽量选用同衣服本色相同或相近的布,补丁的形状也要尽量整齐规矩,否则太刺眼,就是对别人的不礼貌。

毛泽东反对干部送礼祝寿,一辈子从没有过过生日。他常说:“ 庆贺生日不会使人长寿,因此并无必要庆贺。”

对于抽烟使用的火柴,毛泽东也有自己的小技巧。他一生从未使用过打火机。与一般人擦火柴不同,毛泽东喜欢从磷皮两端擦起,火柴擦完后,磷皮的中间还完好如新,毛泽东就让工作人员从北京火柴厂买回散火柴,重新装进去,继续使用,达到了重复利用的功效。

毛泽东的遗物就是一部艰苦朴素的奋斗史

严格要求子女,传承优良品质

毛泽东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地践行艰苦朴素的作风外,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

1946年, 毛岸英从苏联回来,毛泽东立刻让他先脱下华丽的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原来穿过的旧棉衣、旧棉裤,以及在边区织的毛背心和毛袜子。

听到毛岸英吃“中灶 ”,毛泽东十分生气,责问他:“ 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 ”

其他子女上学时,都是和同班同学住集体宿舍,吃同样的伙食, 同样的下乡劳动,同样的挤公交车。

毛泽东经常教导子女:

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


毛泽东的遗物就是一部艰苦朴素的奋斗史

艰苦朴素本质上属于极大的自律。

艰苦朴素的人所追求的往往不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而是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他们往往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会将注意力和精力不放在生活的琐事上。

毛泽东出身农民,同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身上带有农民朴素的特性。

“出乡关”之后,他怀着探索世界的热枕,不断丰富自己的修养和见识,忽略物质生活的质量。在长沙求学的时候,他利用一个暑假走访了湖南的多个县,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他再次回到湖南,走访了更多的农村,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现状,他身上艰苦朴素的特质没有褪去,反而更加深化。

这样的特性,成了他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四处转战的能量来源。直至他离开人世,都没有褪色。

同时,作为父亲,他对子女既慈爱,又严格,非常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

无论是作为人民领袖,还是作为一家之主,毛泽东都力求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

毛泽东遗物是历史的记录者,是毛泽东精神财富的载体,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

后人通过一览毛泽东的遗物,可以领略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家风,领略他的奋斗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奋斗史   艰苦朴素   遗物   韶山   牙粉   苏联   身体力行   湖南   棉衣   纪念馆   美文   火柴   拖鞋   子女   补丁   工作人员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