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家书,理解伟人对子女的厚爱和教育方式

毛泽东是时代伟人,是人民领袖。他一生共有10个子女,为革命献出了7人。作为父亲的毛泽东,看到子女一个个离开自己,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因此,毛泽东对生存下来的子女倍加疼爱,舐犊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公开的毛泽东家书共28封,每一封家书都布满了毛泽东的父爱情长。

从毛泽东的家书,理解伟人对子女的厚爱和教育方式

[心]父爱情长

目前公开的最早的毛泽东家书,要追溯到1938年4月。

当时,毛岸英和毛岸青从苏联寄回了他们的照片和书信。

在这之前,毛泽东与他们兄弟二人已阔别了10年的时间,毛泽东看到后自然非常的高兴。他热泪盈眶地回复到:“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思念你们,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我是十分地期盼你们来信啊!”10年没有见面,毛泽东对骨肉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心疼。

1951年1月4日,年仅11岁的小女儿李讷生病,毛泽东知道后非常地担心,百忙中给她写了一封信:“小李娃:你病了,我很念你。你好好养病,早日好了,大家欢喜。下大雪了,你看见了吗?”短短几行字,内容简单而溢满父爱,刚好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李讷是毛泽东仅有的两个女儿之一,也是毛泽东最小的子女,自然得到父亲的关爱最多。

身为父亲的毛泽东,对子女是非常疼爱的。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牺牲。毛泽东深知儿媳刘思齐的痛苦,对她视如己出,格外关心,经常写信鼓励她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信里的称呼均为:“亲爱的思齐儿”、“娃"、“女儿"等,毛泽东完全将她视为了自己的亲生子女。

1959年夏天毛泽东正在参加庐山会议,得知刘思齐生病,他十分担心,抽空写了一封信给她,询问她的病情,信里写到:“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 ……叠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毛泽东嗜书如命,很懂得读书对陶冶情操的作用,爱意之心,令人动容。

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一直单身,毛泽东理解她内心的孤独,担心她日后没人做伴。于1961年6月13日(毛岸英牺牲已近10年)给她写信,鼓励她重组家庭,信中说到:“还有总是要结婚,你怎么老是不听劝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作为公公的毛泽东,将儿媳改嫁当成自己的心愿,这样的大爱和胸襟感人至深,这样开明的思想是对当时落后思想的挑战。

1963年经过毛泽东的不断劝说,刘思齐最终决定改嫁。再婚当天,毛泽东手书自己的词《卜算子•咏梅》当作贺礼,并送去300元钱,叫刘思齐购置嫁妆。

婚后,刘思齐和丈夫杨茂之为大儿子取名为“杨小英”,以此纪念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毛岸英。毛泽东对她说:“你不再是我的儿媳,你是我的女儿。”

从毛泽东的家书,理解伟人对子女的厚爱和教育方式

[心]平等育子

毛泽东日常生活非常“土”,逝世时的一件衣服上有70多个补丁,牙刷用到“一毛不拔”才舍得买新的。但他的思想是开放的,包容的,民主的。对子女也是怀着平等、民主的态度教育他们。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说到:“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毛泽东以朋友的口吻,平等的态度,尊重子女的自由,展现了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宽阔情怀。

[心]严而有爱

毛泽东尤其担心他们产生特权思想,时时告诫和要求他们要艰苦朴素,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来,毛泽东立刻让他先脱下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原来穿过的旧棉衣、旧棉裤、毛背心和毛袜子。听到毛岸英吃“中灶 ”,毛泽东十分生气,责问他:“ 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 ”

子女们上学时,毛泽东要求他们:住集体宿舍,吃和他人一样的伙食, 与同学们一起下乡劳动,一起挤公交车。

毛泽东经常教导他们: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毛岸英,告诫他不要自满骄傲:

“人家恭维拾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

毛泽东深知子女的特殊身份,容易被人娇宠,故而告诚他们不要因为被人赏识,就骄傲自满,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957年8月4日,刘思齐要转学,毛泽东写信给她,信中写道:

“无论怎样,都要自己作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注意为盼。”毛泽东告诫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有特权思想,不能搞特殊化。毛泽东将亲情和党性区别开来,体现了他对子女的另一种爱,以及大公无私的精神。

从毛泽东的家书,理解伟人对子女的厚爱和教育方式

[心]为民而生

1963年新年伊始,李讷读了《庄子•秋水》后感慨颇深,对比“秋水”的虚怀如谷,感觉自己鼠目寸光,故写信给毛泽东进行自我批评。

毛泽东收到来信后,立刻给她复信:“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11天后,毛泽东再次收到女儿来信,读到女儿思想进步了,毛泽东非常高兴,回复到:

“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 ,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已之短,大有可为。”毛泽东非常关心子女的成长,对他们遇到的困惑,毛泽东总是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成长。

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会有进步的。”作人先立志,毛泽东告诉毛岸英要志存高远,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要不断提升自己,不要有个人主义思想,不要有虚荣心。

1955年8月6日,刘思齐准备去莫斯科大学深造学习,临行前毛泽东写信给她:“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

1960年1月15日,毛泽东再次给刘思齐写信,鼓励她志存高远:“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活着不是为了自己,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这是毛泽东家庭教育的中心思想。

从毛泽东的家书,理解伟人对子女的厚爱和教育方式

除此之外,毛泽东经常告诫子女要胸怀感恩。1960年,毛泽东给毛岸青写信,嘱咐他:“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你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心怀感恩,回报他们,是我们作人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之一,也是我们处事的重要原则。

[心]惜时读书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写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告诉他们要珍惜时间读书,并传授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青,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辅之。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随信附有一份书单,共计21种60册书,如《精忠岳传》、《官场现行记》、《三国志》、《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经济地理》、《大众哲学》、《小五义》、《水浒传》等,涉及哲学、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等多种领域。既有理论型书籍,又有趣味型书籍。

1946年11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的毛岸英写信向毛泽东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毛泽东于12月26日给他回信:“坚持读文章的计划,很有必要,再读一年也是好的。”强调了学习的持之以恒。

李讷在北大读历史系时,对学习有很多苦恼,写信向毛泽东求教。毛泽东于1959年12月30给她回信:“要读浅近书,由浅人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些,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我甚好。每天读书,爬山。读的是经济学。我下决心要搞通专门学问。”毛泽东传授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告诉她读书切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从毛泽东的家书,理解伟人对子女的厚爱和教育方式

[心]启示后人

毛泽东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品读这些包含深情而富含哲理的书信,我们可以触摸到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体会到伟人博大而崇高的儿女情长,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家书   伟人   子女   苏联   志存高远   儿媳   父爱   厚爱   秋水   美文   自然科学   牺牲   父亲   担心   痛苦   女儿   思想   方式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