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1918年8月19日出家后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晚号晚晴老人。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李叔同的篆刻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入“西泠印社” ,还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个印学团体 _乐石社,定期雅集,编印印社的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在近代篆刻史上占领风之先。“金石无今古,艺事随时新。如如实相印,法法显其真。”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这就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印艺观念。通过品读先生的篆刻作品,可以感受到其风流潇洒,而不失拙朴之气,不仅可以欣赏到大师摹古烁今、极于无相的艺术襟怀,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生抱负、生活追求、读书情趣和治学精神。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李叔同的篆刻之成功,源于吸取了古玺汉印的平正和雄健,而在刀法上成功地应用坚涩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明显的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具有阳刚之气,显现了先生之深厚的精神内涵。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而先生之至幼习得之书法的功底,又决定了李叔同篆刻的篆法,处处充满着书法用笔的美感和内涵。其用刀“如铁笔写字,虽铿锵有致,但工中求写,刀争而意不争,冲淡典雅,一如其书。师傅早年曾说过:“七分章法,三分书法。”七分章法,是通过笔墨结构来实现的,三分书法,又通过笔墨书意进行传达。像配图中先生的“臣吉”、“李庐”等篆刻作品,充分体现了先生的刀意,笔墨之感跃然石上。先生的朱文印,在吸收了浙派的基础上,融进了古玺的文字特点。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李叔同的篆刻之风神特色,从根基上说,源于其人格特点及艺术观:李叔同一贯是坚定执着的爱国者。留日期间,就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与反清的革命斗争。为人师表,李叔同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但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着人世的事业”。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并没有使他放弃救国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值此辛丑年“天贶节”之际,这位旅居杭州湾智慧谷的、豫南决水之滨的“史河无我居士”,于《我的青花我的瓷》之个人杂文随笔文集中,随缘而写下这篇《浅论李叔同之篆刻》之时,祈求弘一大师,能够赐予我些许之文字力量及慈悲加持!让我能够于《我的青花我的瓷》之艺苑的道路上,一路孤独前行而无怨无悔,为华夏人文之光,增添些许光辉灿烂!!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先生之绘画也是个人特色明显,其特人物肖像画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同样为世人所瞩目。先生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先生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大师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很好的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壁,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之至宝,华夏的人文之光! 综上所述,简而言之,大师的篆刻作品之特点:“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

浅论李叔同之篆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同盟会   浑金璞玉   肖像画   雄健   华夏   青花   章法   秦汉   笔墨   早年   中国传统   美文   书法   大师   精神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