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中山路

高邮中山路

高邮中山路

高邮中山路


高邮中山路


中山路原是高邮城内,连通南门与北门的一条主干道,自北宋高邮建城时便已形成。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与很多地方的中山路一样,都是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最初被称为“南北门大街”,民国时期改为“中山路”,文革时期又改“红旗路”,此后复名“中山路”,一直沿用至今。


高邮中山路


北宋开宝四年(971),高邮始有城池,由于南门与北门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在南、北门之间形成一条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城内的驿道。作为当时城内最大也是最长的主要干道,沿路各类店铺相继开设。宋代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市”的限制,高邮的管理者也采用了较为开放的运营模式,并结合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进行道路绿化、路边增设消防、供水、排水设施。这条主要干道上商铺与住宅混杂,逐渐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并被命名为“南北门大街”。


在当时,南北门大街俨然成为高邮城内一处繁华之地。当然,繁华中自有更繁华,作为南北门大街最繁华的一段,理所应当要具备最佳的店铺位置,最便利的交通,最旺的人气以及最大的客流量。巧合的是,由东门延伸出来的东门大街,与南北门大街刚好有个交汇点,正好处于整个高邮城的正中心,兼备了以上种种有利条件,并在日后不断向四周扩散,成为整个高邮城最繁华的市口,即中市口。


高邮中山路


到了南宋淳熙年间,中市口带动了整条南北门大街沿线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人口剧增,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水紧张的问题。毕竟宋朝还没有自来水,虽然井水能够解决一般的生活用水,但是面对庞大的用水量,实在难以维持。加上高发展的要求,更需要能够衍生运输、生产、消防等功能的水系。诸多问题如何化解?


高邮中山路


于是,在淳熙十二年(1185),高邮城的南、北城门下分别开通了水门,并在南北门大街的西侧开挖了市河。将城西的运河水从南水门引入市河,水入城后再向北流,出北水门进运河,形成一个活水循环系统,这是在富有前瞻性规划理念引导下,实施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极大地优化了宜居环境。同时,南北门大街与西侧平行相伴的市河,还共同形成了一条商业中轴线,为了方便周边居民生活用水,依托市河又向东开挖了两条东西向的城市内河,即南、北濯衣河。南、北濯衣河的开挖,改变了城里缺水的拙势,水文化得以延伸发展。河里流水,河上架桥,河边居家,植树、埋藕、种粮、育菜尽受其滋润,因水成就的新始服务行业,如澡堂子、茶炉子甚至送水行当应运而生。


高邮中山路


一时间,南北门大街成了商贾官绅争相居住的地段,特别是位于南北门大街的南段,南、北濯衣河之间的地块,就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而言,绝对是块风水宝地。作为捷足先登者,那些有钱的大户,富商巨贾、乡间地主、外籍官员、当地绅士,竞相争先、比攀,所谓“金银落地”说的正是这番。他们纷纷置地建造居所,建两、三进房屋的很普遍,建造四、五进的属于一般,建六、七进深宅大院的大有人在,这种现象在明朝时期尤为明显,以至于形成了房家巷(今百岁巷)和焦家巷两处豪华富人区。


高邮中山路


到了清朝,特别是清末,一种被称作“估衣”的行业在南北门大街的北段(中市口以北)形成规模。什么叫做估衣行业?估衣行业就是估值旧衣,按成色作价。贫苦大众是估衣行业的主要消费群体,特别是从乡下进城的船民和农民,他们裁不起新衣,只得到估衣店买些旧衣,估衣行业也就应运而起。此外,估衣行业和清朝时期兴起的典当行业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估衣店的货源,基本来自典当行。比如期满未赎的旧衣、被、帐,特别是虎裘皮衣、细软等物,由当典行拿到衣店、衣庄来出售。


高邮中山路


估衣行业算是一种被独立出来的行业,因此极具自己的特色。正常情况下,衣店、衣庄的墙上挂着估衣,有裘皮、布衣、丝绸衣,还有戏班子的唱戏彩衣,老、少服装、旗袍马褂等等。柜台上都标配黑底金字招制,柜台尾端还有站牌,上写着“原典抄发”四个金色大字,另外,诸如“童叟无欺、原典抄批、货真价实,竭诚欢迎。”这一类的小牌子也是存在的。开卖的时候,店里的伙计或者老板,会对这些要出售的衣物进行唱号(行话称叫摊)。唱新旧程度、尺寸、估价,旁边还有人一旁记录。唱号时,如果声腔悠扬,再辅以手势,绝对吸引人。由于生意实在太好,什么朱记、晋源、钻记、恒昌、叶正昌、恒隆等等衣店相继开设,大大小小的衣摊更多。以至于南北门大街的北段干脆被叫成了“彩衣街”。


再看中市口,沾着彩衣街的光,愈发繁华,它所辐射的范围自然扩大了很多,就界定而言,东起州署大门,西至乾明寺,北占彩衣街一半,南抵小桥河边。从吃喝到玩乐,从杂品到用物,各行各业,一应俱全。


高邮中山路


比如两家茶馆,店号“福星”和“小篷莱”,早上供茶卖糕点,下午开场说大书,所走的营路一个模式,但就说书的内容而言两家向来不一样,你家说水浒,我家就说三国,都是高朋满座,和谐自然生财。听完说书看大戏,中市桥南面的新亚舞台上唱京剧、扬剧、香火戏,联带着饺面店、炒货店、同兴园酒馆、东乐居酒楼,红红火火。就连小公园、春和、五芳斋、天星阁这些茶食店以及烧饼店,生意也不差。吃完、喝完、听完,还是意犹未尽,再不然澡堂子泡个澡,小桥南边的四德泉,不二之选。


高邮中山路


按照中市口典型的消费色彩与商业格局,这些还不是全部。若干家五洋店,卖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胰(肥皂)、洋烟(香烟)和洋蜡烛。租汽油灯的店,不是台灯式的,是上有铁链子下是圆锥玻璃罩子的那种。什么茶炉子、剃头店、豆腐店、油店、银匠店、旅社、染坊;包括布店、裁缝店、香店、漆器店、盆桶店、米店、刻字店;就是有个头疼脑热,也不妨,大德昌药房、长生堂药房甚至西药店也有。尽管如此,中市口的繁华依旧掩盖不了底层百姓的贫苦,他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依靠典当。


高邮中山路


典当能够获取厚利,所以高邮城的典当行业在那一时期兴旺发达,估衣行业随之达到顶峰。但自民国十六年(1927)起,高邮的典当行陆续关闭,估衣行业也逐渐没落,彩衣街、中市口乃至整条南北门大街开始萧条。与此同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很多地区将原有的一条繁华商业街改名为“中山路”。高邮同样效仿,南北门大街也已正式改名“中山路”。


然而,旧街新生的中山路却是厄运连连,饱受摧残。先是民国二十年(1931),高邮发生特大水灾,运河东堤决口46处,高邮城汪洋一片,淹死人畜、冲毁房屋无数,霍乱流行,贪官勒索,中山路萧条凄凉。后又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军飞机轰炸高邮城,中市口一带被炸得房屋倒塌,中山路几乎成为废墟,幸存的商铺也被洗劫一空。笼罩在黑暗的气息之下,商业凋零,民不聊生。


高邮中山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路迎来新生。1950年,高邮县政府组织民工维修了破烂不堪的中山路,并逐渐恢复沿路商业。随着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新成立的百货公司、食品公司、水产公司、糖烟酒公司、饮服公司、五金公司等国营企业,在中市口都下设了相关门市部:秦邮饭店、红星理发店、向阳浴室、秦邮旅社、湖光照相馆、水产门市部、酱菜门市部、医药门市部等等,为这个老商业圈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高邮中山路


百货商店里消费要用布票、日用品凭证。饮食门市部里卖包子、烧饼、油条,下面条,包括白肉商店、豆食商店里的猪肉和豆制品都是要票的,就连糖烟酒门市部里的糖、烟、酒也是计划供应的。至于煤炭商店,得先凭票购买椭圆形煤球,等售完了,蜂窝煤球才会供应,买煤油也要凭票。尽管种种商品实行凭票供应,但价廉物美,货真价实,营业员们的服务态度也一级棒的。当然,不用票就能买到的也存在,比如水产商店、蔬菜商店还有蛋品小组经营的小鱼、小虾、蔬菜、瓜果,但这些商品不是时时都有的。


高邮中山路


文革期间,中山路改名“红旗路”,这一时期的发展虽然遇到小波澜,但很快恢复。从80年代开始,中山路迎来另一个繁荣的高峰,最北端与通湖路的交汇处,形成一个新的闹市口。高邮照相馆、高邮旅社、新华书店、邮电局、电影院就坐落在这里。从马棚巷到中市口这一段有劳动局,还有会议招待所、后改称为高邮第二招待所(今西苑宾馆);有高邮城镇政府、城中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以及高邮实验小学。至于中市口,各大公司在这里设置的商业网点门市部,继续着它的繁荣。由于企业改制,许多店铺产权转让买断,允许个人经商开店了,气象万新。


高邮中山路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中等师范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改革时期,位于中山路南段的高邮师范发挥了重大作用,培养出的学生可以说撑起了里下河地区基础教育的大厦。隔壁的红旗中学在生源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能做到高考质量与高邮中学有一比,也是名噪一时。只是如今,高邮师范早已人去楼空,红旗中学也已移建他地更名“高邮市第一中学”。作为曾经青春过的地方,从高邮师范走出来的学生,总会在记忆的牵引下,重走熟悉的中山路。


高邮中山路


从天桥下一直往北,两边店铺、民居存有清朝、民国的遗迹,建筑低矮,房屋老旧。屋面上排列的黛瓦,老墙上露出的青砖,斑驳的铺闼子门,各式的杂货老铺,每一个细节都会撩起怀旧的思绪。专蒸寿桃、糕馒的糕点店,每天都要蒸上十笼八笼的,生意一直很好。渔需物资商店里的渔网、塑料浮子、尼龙绳等是专业为渔民服务的。毕竟鱼市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活蹦乱跳的鱼虾、翻着白沫的湖蟹、盘子般大小的湖蚌,等等,新鲜又价廉物美,吸引不少远近顾客前来。正因如此,鱼摊乱摆的现象日趋显现影响交通,好在水产公司开发建成南门农贸市场,改善了路边摆摊的顽疾。


高邮中山路


日用杂货铺依旧是老式的货架和柜台,里面的商品估计在其他地方已经很难寻觅:锅碗瓢盆,笤帚簸箕,小到针头、线脑、元钉,大到瓦缸、铁锅、煤炉。至于烧饼油条店、饺面店、炒货店以及熟食店、茶食店好像一直都在。明星浴室和四德泉浴室,搭配着中山南路上的包子铺,依旧演绎着“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小城生活。


高邮中山路


向北走到中市口,变了大样。玉带园的开发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新建的中市口菜场引领着熟食店、烤鸭店,加上周边的超市、店铺,人气似乎不减当年。传统小吃类的烧饼油条、豆腐脑、阳春面、方酥、董糖,风光依旧还在;外来的、新颖的小吃,香酥鸡、山东煎饼、南京汤包、粢饭团,包括面包、蛋挞、汉堡、披萨等等,扩大了受用的人群。四时八节,端午节有卖熟粽子的;中秋节有卖荠菜圆子、粘烧饼的;重阳节有卖斜角糕的;春节有包得好好的春卷卖。市场经济就是这么灵活灵便,有需求就有买卖,独具特色的中市口小吃,占据着高邮吃食届的一席之地。


往中市口再向北,就是当年的彩衣街,即现今的中山路北段。几经改造成了柏油马路,路是拓宽了,但古街的风貌基本找不到,数得过来的几处古民居,似乎也不愿显露在外,宁可藏匿在深处。


高邮中山路


临街的店铺倒也不少,专业配钥匙的,卖花鸟的,卖服装的……夹杂着机关单位、邮政局、幼儿园、水政服务大厅,几家苍蝇小馆,虽然在装修、排场上不是那么讲究,但人家主打的就是菜的味道,生意倒也不错。路面上穿梭着来往的车辆,隐隐约约有些当年的模样,但终究不似曾经那般繁忙。或许,各个年代各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当年幸福的模式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转变,就像路边栽种下的棵棵梧桐,寓意着繁华过后的再一次归宿。


中山路在日复一日的轮回里,愈走愈远,它演绎着宋代以来的世俗生活,浓缩了整个高邮的岁月风情。不管将来如何排版,散落在它身上的点点滴滴都会化作永存,任由时光如何变迁,中山路终将长久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高邮中山路


高邮中山路

高邮中山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高邮   中山路   估衣   门市部   水门   典当   烧饼   城内   美文   繁华   店铺   大街   时期   商业   行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