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农村看戏的记忆


榆林农村看戏的记忆


想必每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都会对唱戏是再熟悉不过了,小到乡镇,大到县城,不大的戏台,总是像镇村宝一样震慑着这片土地,亲眼见证着一代代孩童长大成人又目送着一代代老人的逝去。出生的离开的都坐落在这片土地,平日它是宁静的,时分八节却又是热闹非凡的,每一座戏台都承载着儿时深深的回忆,每逢七月初我们村都会有戏的,临近村戏那几天我们会逐一打电话告知不是本家乡的亲人朋友来村里看戏。简单的告知却是乡村人朴实而真挚的热情。

想起小时候常拉着妈妈的手,幸福就在心头。在妈妈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没有忧和愁,听闻村里要唱戏,开心的像个小傻子,容易满足的我们想要的也很简单,那时候农村各家各户的经济条件都也大同小异,平日吃不好,只能期盼时分八节吃些好的改善一下缺油水的生活。虽然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脚趾漏洞的方口布鞋,可依然满心的豪横,似乎我们就是这个村里最厉害的孩子王。

早早的就期盼上了,起戏那天无数次的跑去村口瞭望戏剧团何时进村,小眼睛望眼欲穿,直到下午戏剧团的大卡车载着满满一卡车的装备道具驶进村口,卡车前边跑,村口等待的我们三五一群的后边追着卡车跑,边跑还口里边喊着“唱戏的来了!唱戏的来了……”

大一点的孩子跑的快,小一点的跑的慢,前边的让后边的快点跑,后边的让前边的等等他,路是坑坑洼洼的泥泞土路,可我们却跑出了胜似红地毯的喜悦。有跑掉鞋的,转头又折回去找鞋的,有跑着跑着转身回去召唤大人的。

榆林农村看戏的记忆


看着戏团的人忙里忙外布置着戏场,不一会功夫花红柳绿的幕帘就被挂好了,高高挂起的长横幅上大大写着“山西省晋文化演出团”,当然这并不是每年固定的演出团,时隔一两年还是会换别家演出团的。戏台上用得着的道具相应齐整的归位摆着。

到了太阳落山,地里干活的大人们简单梳洗打扮一番身边跟着各自的娃,手里提着小板凳风风火火的奔赴到戏场,戏场是个不大的小场地,旁边坐落着古老的寺庙,老百姓的祈福地。像个小院落似的包围着这个小舞台,戏台边沿上早已爬满了躁动的小孩。戏场中心摆放着数十条长凳,挤满了幸运的男女老少,一些因事来晚没有坐的只能在长凳后边的台阶上坐着,有自家携带凳子的,有站着的,蹲着的,更有不讲究的随手捡块砖头纸片垫在屁股底下的。一屁股坐下有专注听戏的,有相互交头接耳窃窃耳语的,遥闻戏场大人小孩喧哗不已。

戏场熙熙攘攘,挤满了人群,周边大一点的空暇地都摆设着琳琅满目的小吃摊,玩具摊,小饰品摊,家乡特色美食醋蒜汤沾碗托,黄瓜调凉皮,纯手工黄澄澄的切条状凉粉,炒山药丸子,羊杂碎,小摊车上的炸火腿,烤面筋,还有那小贩车上那诱人的辣片片,一毛一片五角一袋的小吃辣条胜过于五星级酒店的特制大餐。这些曾经望尘莫及的美食现在都被贴上了“垃圾食品”的标签。大爷自行车后插着冰糖葫芦架像一颗长满一串串红灿灿的冰糖葫芦树。卖雪糕的小贩扯开洪亮的嗓子叫唤着“伊利雪糕,谁要不吃个跑”,个跑在我们这边是一句方言骂人的话。虽然这是一句脏话,到这一天我们没有人会计较这些,焦点全在吃雪糕上。两毛钱一袋的冰袋,有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伸进冰柜里使劲寻觅着自己喜欢的颜色,恨不得整个身子都钻进冰柜里去,咬在嘴里冰在心里。

榆林农村看戏的记忆


老人都在专注听着大戏,成年男人们都在三三两两聊着天,女人们叽叽喳喳说三的道四的,人们海阔天空的聊着天南海北,戏团的音响震天响,十里八村的人都被吸引了来,大家在震耳欲聋的音响声里谈天说地,李家新买了三轮车王家倒手卖了拖拉机,你家的豆咋样他家的瓜甚是好!老人们深邃的眼里回忆着曾经年少的青葱岁月。脸上的满面沟壑都是生活的一道道印记。那一代人是苦过来的,吃不饱穿不暖,日子一日好过一日他们却老了,台上在唱戏,台下又何尝不是呢?只是他们的演出却从未有彩排一说。自己既是演员还是观众。

戏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是听不懂的,完全不知道台上唱的是什么,只听老一辈人说这一出是《四郎探母》,下一出是《霸王别姬》……

似乎每个老人都喜欢听戏,而且能把戏的情节讲的头头是道,我的爷爷跟姥爷就是这样的两个老人。我敢肯定大部分跟我同龄的小孩是听不懂戏曲的,而我们能坚守戏场几天都是受于那些美食与玩具的诱惑。平日父母是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作为日常小吃的开支的,但那一日是例外的,谁家的父母也不会过于对自家的小孩吝啬的,多的拿不出但几块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每逢唱戏孩子们都会紧紧的跟着父母,深怕错过这次一饱口福的时候。

戏台边沿上挤满了孩子,好几次一度挡住了后边人的视线,后边的大人就会抱怨起来,而这时戏团的工作人员也会过来把孩子们哄下台去,不到一人高的戏台,孩子们像锅里下饺子似的此起彼伏的挨个跳下去。可不一会儿,台边沿上又爬满了小孩。

戏台上,红脸的,白脸的,黑脸的,穿着花红柳绿的戏服,咿咿呀呀,啊啊昂昂的唱着我们听不懂的调子。长大后才明白唱戏唱的都是京剧,越剧。而那些各色的脸也是有相应的寓意的,红色表示忠贞,代表人物关羽,黑色表示正直,代表人物包拯,白色表示阴险,代表人物曹操。当然还有好几种颜色的代表,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曲终人散,戏场散后已是接近晚上的十一点多,人们纷纷呼唤各自的家人携手回家,一路上大人都照着手电筒,孩子们晃晃悠悠的顶着瞌睡的小脑袋紧随着大人深怕被黑夜吞噬了去。

榆林农村看戏的记忆


吃好了,玩美了,几天的村戏结束了,人们一切又回归到了周而复始的生活中。

长大以后村戏依旧,还是原来的地方,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历经风雨的戏台,而人再也不是原来的人,拉着父母的手,父母却白了头,而成年的我们却再也找不到儿时对村戏的期盼。偌大的戏场,条条空空的长凳,寥寥无几的人,老人越来越少,消失的小吃摊,玩具摊,再也没有了爬满戏台边沿的小孩。

听着依旧听不懂的大戏,熟悉的曲调,儿时震耳的音响伴着我们爽朗的笑声响彻云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时,一遍遍听着戏曲,依旧未曾听懂,眼泪却模糊了双眼……


作者: 张艳红,女,陕西榆林府谷人,喜欢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榆林   戏剧团   演出团   花红柳绿   都会   戏台   长凳   边沿   村口   雪糕   卡车   美文   村里   大人   小孩   老人   父母   记忆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