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 | 三位剧作家,在烟台精诚合作排演了《九宫山》

李一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03-1990),同时也是古籍字画收藏大家,他是中国古籍整理的推动者、文物保护的先行者。1947年间,李一氓曾奉命转移到烟台工作,在烟台留下了众多人文逸事。

转移烟台调查经济状况

1946年8月,淮阴保卫战失败后,李一氓领导的苏皖边区政府转移至山东。到华东局报到以后,华东局临时派李一氓以华东局特派员的身份去烟台(当时解放区唯一的大城市)调查烟台的经济情况,为将来接管大城市积累经验。

烟台故事 | 三位剧作家,在烟台精诚合作排演了《九宫山》

李一氓像

1947年5月,李一氓带领公安武装等百余人,进驻烟台。

初来乍到,李一氓对烟台的印象是“这地方……街道、建筑、商业都很西方化了”。张裕公司作为当时烟台的知名民族企业,引起了李一氓的极大关注。“烟台有一个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主要是白葡萄酒,也生产少量的白兰地和香槟酒。它自己有葡萄园。酿酒生产,当时还在进行,有一个意大利酿酒师,主持生产工作。”李一氓到烟台后,对张裕公司的葡萄栽种与生产及酿酒业的经营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向华东局做了具体报告。此外还对烟台农村种植业的生产状况,城市的工业生产、工人生活及商业物价的各种情况都做了调查,分别向华东局做了报告。

在烟台市工作了四个月后,因敌人向胶东进犯,烟台危在旦夕,李一氓等又奉命转移到文登。考虑这样东奔西走不是办法,跟大部队行动又诸多不便,李一氓就想率领公安干警配合当地民兵打游击。请示华东局后,华东局觉得这样风险太大,就让李一氓等护送大批老弱妇孺转移到大连。

在轮船上,李一氓望着渐行渐远的烟台,吟唱道:“荏苒烟台八月初,苍惶戎马欲何如?壮心未了难为客……”就这样,李一氓结束了短暂的烟台行,转抵大连。

黄县偶得丁菊甦笔筒

在烟台调查期间,有一次,李一氓和当时的胶东区党委副书记金明同坐吉普车去黄县(今龙口)。因怕国民党的飞机轰炸,来回走的都是夜路。

“黄县这个地方在胶东是很富庶的,有不少的大地主、大商业资本家、大官僚,丁菊苏(应为“甦”)家族最有名“。李一氓所说的丁菊甦家族,就是指的黄县丁氏。黄县丁氏是山东著名的科举、收藏世家。此家族发迹于清乾隆年间,以经商致富,后生意遍及山东、东北、京津等十一省,堪称山东首富,被世人称为“丁百万”。

丁菊甦,名绍彤,号菊甦,别署黄山山长、黄山诗衲等,好聚书,精鉴别。20世纪30年代,丁菊甦曾在黄县丁氏故居修建“还读盫”书斋,在此藏书、读书、著书,书写了烟台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对于丁菊甦,李一氓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丁当过袁世凯时代的参议院议员。反袁后又兼过黎元洪的总统府秘书长。在所谓‘府(黎元洪的总统府)院(段祺瑞的国务院)之争’ 中,黎被段赶下台。直系曹(锟)吴(佩孚)反段,又把黎拥上台,最后直系又赶走了黎。丁大概始终属于黎元洪方面,1923年黎下台以后,他就脱离北京的政治生活,回黄县了。”李一氓所言这段履历,其实是黄县丁佛言的。很显然,李一氓把同是黄县丁氏的丁佛言误以为是丁菊甦了。

当时胶东正在“土改”,黄县的地主都被净身出户了。李一氓到丁菊甦家的时候,北海地委正进入备战状态,大家忙着在丁家收拾古董、字画等,准备运进山里,掩藏起来。

“我去看了一下,丁家有四进院子,旁边有花园,还有要搭梯子翻墙才能进去的五间密室”,“很多硬木家具,甚至有些广东家具,还是原来用薄的竹皮捆的那个样子,堆在那里还没有拆包”。品相好的铜瓷器、字画等,都已捆绑好,李一氓虽然很感兴趣,但无缘欣赏。细心的李一氓发现,在旁边墙角里,有一个很大的树根笔筒被丢在那儿。拿来一看,有小篆“小松所得”四字,李一氓认为这是清代“西冷八家”之一黄小松的遗物,就向整理物品的工作人员讨来。

进北京以后,李一氓在这个笔筒上,请人刻了“一九四七年得于山东黄县,一氓记”。这个笔筒,李一氓极为喜爱,一直放在书案上。

李一氓认为这是黄小松的遗物,当为误判。其或为黄县王常师之物。王常师,字道新,又字小松,民国间黄县著名学者。他与黄县丁氏是姻亲关系,与丁佛言、丁菊甦等交好。此笔筒当是王常师赠送丁菊甦之物。

除此之外,李一氓在丁菊甦家的地上还捡过几张碎纸,都是郑板桥的笔迹。

代购丁菊甦宋本杜诗

李一氓作为四川人,成都杜甫草堂是他中学时期常去的地方,对这个地方感情深厚。

1952年,整修后的杜甫草堂正式对外开放,在李一氓建议下,杜甫草堂把征集重点放到历代杜诗的各种版本上。常到古旧书店访书的李一氓,就处处留心为杜甫草堂代收珍稀版本,前前后后共给杜甫草堂代购了约三十五六种版本的杜诗。尽管这些书占成都杜甫草堂收藏的万余册杜集版本的比例不大,但“其中多属孤本、善本”,弥足珍贵。

烟台故事 | 三位剧作家,在烟台精诚合作排演了《九宫山》

杜甫草堂资料图

这些珍贵古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黄县丁菊甦所藏半部宋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这部稀世国宝,是1964年2月,李一氓到济南出差,顺便逛当地的古旧书店时幸运发现的。这部书上藏印累累,先后为顾仁效、汲古阁毛扆、巴陵方功惠、大兴孙迟、黄县丁菊甦等藏书大家递藏。

李一氓见到的这部书,只有前二十二卷。根据目录来看,这部书总共应有五十卷,是部残书。那剩下的半部,下落何处呢?李一氓后来遍查资料,发现后半部原来在光绪年间被湘潭袁映芳所得。藏书大家方功惠得到此稀世版本后,欣喜若狂,光绪初年曾在广东据此翻刻《草堂诗笺》二十二卷。方功惠逝世后,其孙方湘滨于1898年把方功惠几十万册藏书从广州海运至天津,再陆运到北京,然后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租房出卖,“连楹充栋,排列数十架”,这部《杜工部草堂诗笺》就被大兴孙氏近水楼台而得。后来此书又辗转被黄县丁菊甦存藏。

1947年,李一氓到黄县丁菊甦家鉴赏文玩时,丁家的藏品之丰富,对其震撼很大。对于这段往事,李一氓后来在回忆录中说,“这是我在战争环境中,能够见到的、仅有的地主官僚家庭了。”因此,李一氓对丁菊甦印象很深。

十几年后,在济南偶见丁菊甦所藏珍稀宋本,李一氓自然觉得这是莫大的缘分,因此毫不犹豫地为成都杜甫草堂代购了此书。后来,此书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为成都杜甫草堂的镇馆之宝。

烟台排演京剧《九宫山》

1944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面对现实,借镜历史,鉴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昏昏然,终于功败垂成的教训,写了史论《甲申三百年祭》,为抗日军民敲响了警钟。中国共产党对《甲申三百年祭》非常重视,把它列为整风学习的重要材料。华东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以甲申史事为题材,编演了一批剧目,其中著名的有苏北根据地阿英的五幕话剧《李闯王》,苏中根据地李一氓的《九宫山》,胶东根据地马少波的《闯王进京》等。

1944年9月,时任胶东文协编辑部长的马少波创作了京剧《闯王进京》,12月由胶东文协胜利剧团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公演。不久,马少波寄赠《闯王进京》剧本给阿英。阿英很快回信,给马少波以热情鼓励,并回寄了李一氓的《九宫山》剧本,介绍了该剧在淮海地区的演出盛况。

烟台故事 | 三位剧作家,在烟台精诚合作排演了《九宫山》

《闯王进京》剧照

苏鲁根据地的三位著名剧作家阿英、李一氓、马少波,“苏、鲁同志不谋而神合,异曲而同工,亦一时之佳话也”。这三人经常书信往来探讨剧本问题,成为神交。

1947年,在李一氓转移烟台后不久,时任华东局文委书记的阿英不久也来到了烟台。正好当时马少波在胶东主编《胶东大众》、《胶东文艺》等刊物,任胶东文化协会会长。神交多年的故友终于有缘相聚在一起,三人异常兴奋,“快慰平生”。

当时,马少波的《闯王进京》,正在胶东各地不断公演。阿英对李一氓的《九宫山》十分欣赏,在苏北的时候,阿英就曾帮李一氓改过此剧剧本。到胶东后,阿英发现当地的戏剧活动开展广泛,剧团众多。有这条件,为何不排演一下《九宫山》,让《九宫山》、《闯王进京》同时在烟台交相辉映呢?

1947年夏天,由阿英提议,并自任导演,马少波组织剧团,排演了李一氓的《九宫山》。

三位剧作家,在烟台精诚合作排演,成为烟台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文 | 刘树伟 王守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烟台   闯王   胶东   苏北   剧作家   笔筒   草堂   精诚合作   成都   杜甫   山东   根据地   古籍   美文   北京   藏书   著名   版本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