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1920年5月7日,一架由英国飞行员驾驶的“海德利·佩季”式飞机,由北京南苑机场起飞,一小时后到达天津佟楼赛马场。机上共载有15人,其中包括3名交通部代表和英国驻华公使,下午飞机返京。

为纪念这次首航,有关邮政当局刻制了首航纪念邮戳,加盖在首航飞机运送邮件上。此条航线虽然只飞行了一班,但却成为中国航空邮政开办之肇始。

今年是中国航空邮政开办100周年,集邮界在纪念这一盛事时,都会提到一本重要文献——《中国航空邮鉴(1920-1935)》。其作者之一梅赞文,是一位烟台走出的著名集邮家,而其父母在烟台更是享有盛名。

父亲梅理士:山东大花生引种第一人

梅赞文的父亲查理·罗杰斯·米尔斯(Charles Rogers Mille),1829年8月2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为美国纽约州的神学博士,1856年10月受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派遣,携妻子及亲友多人来华,于次年2月抵达上海,先后在江苏昆山、上海等地宣教,并取中文名字“梅理士”。

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查理·罗杰斯·米尔斯

1962年7月,梅理士一行自上海乘船到达烟台。当时中国正流行霍乱,在船上他的一个孩子染病身亡。到达烟台后,梅理士住在柯乐(Hall)牧师家里,7月20日前往登州(今蓬莱),路上,他的另一个孩子也因霍乱死去。到达登州后,他与先期到达的狄考文、郭显德、倪维思等会合,并在此主持牧堂30多年。

梅理士令人称道的一大贡献是将美国大花生引入胶东,并在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传播,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原产美国的弗吉尼亚型花生有荚果大、产量高的特点,远胜于山东大部分地区种植的小粒龙生型品种。山东大花生由梅理士引种自美国,文献多有记载,学界没有争议,但在具体时间上尚无定论。

梅理士曾先后三次回国休假,分别为1869、1882、1892年,故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及当事人回忆,认为其在1869年第一次休假后,将美国大花生带回登州,并将其分与教徒播种,言明连续播种三年后回收。

这种果粒大、出油率高、产量多的花生新品种,适应了胶东的土壤及气候,迅速被胶东农民所接受,并传播至整个山东及北方地区,成为重要的出口及经济型作物之一。

据1891年烟台海关资料,当年自烟埠出口大花生果达2250担,合225000市斤。也有学者认为,梅理士1862年到达登州时,即已将美国大花生带来并试种。

梅理士因身形高大颀长,被人谑称为“梅花鹿”。

母亲梅耐德:烟台启喑学校创办人

梅赞文的母亲是汤普森·安妮特(Annette E. Thompson),美国纽约人,为了其继母所生的聋哑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她进入罗彻斯特聋哑学校成为教师,在那里她认识了在中国传教的梅理士。

1884年,安妮特远涉重洋来到登州,成为丧偶多年的梅理士的继任妻子,按照中国习惯,起中国名字“梅耐德”。

梅耐德初来登州,即抓紧时间学习中文,她运用在美国教聋哑孩子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中文,进步飞速。同时,她开始着手为中国聋哑孩子编写教材《启喑初阶》。

1887年,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在登州诞生,取名“登州启喑学馆”,开始只招收了两名学生。在梅耐德的努力下,学校渐有起色。1895年梅理士去世后,北美长老会停止了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学校陷入困境,1896年一度停办。

为筹措资金,梅耐德殚精竭虑,足迹遍布欧美及中国16个城市。她随身携带一百多张中国人生活的幻灯片,借此让外国人了解中国。长期的劳累,让她患上了神经衰弱,身体每况愈下。

1898年5月,梅耐德将聋哑学校迁至烟台通伸一所客栈,在那里租下两间平房。1899年11月,梅耐德利用亡夫的抚恤金、募款及贷款,在烟台东海岸买下17.5亩土地,建成了一幢二层楼房及数间平房,启喑学校有了正式的校舍。

为了推动中国的聋哑教育事业,梅耐德还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巡回表演,扩大影响。烟台启喑学校还举办了两期聋哑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40余人,这些老师在全国创办了11所聋哑学校。

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梅耐德与聋哑孩子在一起,这是一张立体明信片,流传很广,很有名气。

此片由英国知名摄影师赫伯特·庞丁拍摄于1902年。

她在给朋友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每当遇到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但他们的嘴却因聋哑而被紧紧地锁住、他们的心灵得不到丝毫阳光时,我就恨不能抛下所有的一切,对他(她)说:我想帮助你!”

梅耐德本打算一生留在中国,但1927年3月发生了袭击美英领事馆、劫杀传教士的“南京事件”,此时梅耐德正在南京探亲,无奈与儿子梅赞文随五千余名新教教士逃离中国。回国两年后,梅耐德去世,享年76岁。

梅赞文:说一口胶东话的美国少年

萨缪尔·J·米尔斯(Samuel J.Mills)1889年出生于登州,并被其父母取中文名字“梅赞文”。他自幼勤奋学习中文,说得一口地道的胶东话。1895年梅理士因病去世,年仅6岁的梅赞文与母亲相依为命。

梅赞文少年就读于烟台的美国教会学校,青年时返回美国求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的名校——拉法耶特学院。在这期间,他喜欢上了集邮,并加入美国集邮协会。

1911年,梅赞文受美国北长老会派遣重返中国,在由登州文会馆迁往潍县成立的“广文学堂”里担任教习,1913年奉命前往济南担任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1918年到南京金陵大学专门传授汉语的“华言科”任教授。

南京外国侨民众多,有着浓厚的集邮氛围。1924年,金陵大学的外侨发起成立“南京邮票会”,梅赞文积极参与。1925年7月,有“中国邮王”之称的周今觉在上海创办“中华集邮会”,梅赞文很快成为其第72号会员,并一度担任会刊《邮乘》的英文编辑,梅赞文因此结识了众多中外集邮爱好者。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克南京,一时局势失控,爆发了针对外侨的暴力惨案,时称“南京惨案”。梅赞文与正在南京探亲的母亲梅耐德一起回国避难。1928年下半年,北伐战争结束,局势稳定,梅赞文重返南京,继续任教金陵大学。

1920年5月7日中国航空邮政创办,航空集邮这一新的集邮领域,引起梅赞文的浓厚兴趣,并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爱好。

此后,凡有新航线开通,梅赞文都尽力委托朋友制作首航封,因而留下了许多珍罕邮品与资料。

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1930年10月,同样酷爱华邮收藏的施塔少校来到上海,梅赞文应约陪同其拜访“邮王”周今觉,时称“东西半球两大华邮之王的会见”。合影(上图)中,左五的高个子就是梅赞文,可见其继承了父亲修长瘦削的身材,右四为施塔,左四为周今觉。

编一本中国航邮宝典

梅赞文约在1933年以后离开中国,定居美国费城,并在哈沃福德学院任教。施塔少校也住在费城,老友重聚,两人把业余时间都花在欣赏邮品、切磋邮识上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一战结束,许多闲置的军用飞机改为民用,很多以运送邮件为主,几乎每条航线开通,都有邮政配合开通航空邮路。这加快了信息传递和社会各方面的交流,不啻是一场信息革命,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集邮类别——航空集邮。世界各国集邮人士,以收集航空邮票和首航封为时尚,各类航空集邮俱乐部和航空集邮图鉴纷纷出笼。

中国是世界上航空邮政开办较早的国家之一,但当时却没有一份系统的航空邮政方面的资料。施塔少校觉得有责任编辑这样一本资料。而梅赞文作为一位精通汉语的中国通,加上其颇丰的中国首航封收藏,无疑是一位最好的搭档。

为了编写这本书,梅赞文与中国集邮、邮政、航空界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多方面进行各类信息资料的求证核对,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4月-1937年1月,纽约集邮家俱乐部会刊《集邮家》,分四次连载了施梅合著的《中国航空邮鉴(1920-1935)》,以后又出版了单行本,该书在1937年的巴黎国际邮展上获铜奖。

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此书是最早系统介绍中国早期航空邮政历史的专著,也是最早将中国航空邮政介绍到世界的英文专著,是中国航空邮政历史的宝典。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该书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其开山鼻祖的地位无可替代。

身在美国的梅赞文,仍然与中国集邮界保持着联系,对中国人民一贯秉持理解与同情的心态。他定期收阅来自中国的各类集邮刊物,担任美国集邮协会有关中国分会的负责人,接待来美的中国集邮家。

梅赞文去世后,其中国邮集也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很多也完好地保存在中国集邮家手里。

(感谢陈波、曲德顺提供部分资料)

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梅赞文寄出的南京到武昌首航封

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烟台启喑学校公函封,左上角印有学校英文名字,1926年2月由烟台寄美国。

这个会说一口地道胶东话的美国人,为中国航空邮政编了一本宝典

1929年梅赞文制作的孙中山奉安大典原地封(武汉集邮家陈波供图)


文 | 林卫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胶东   米尔   集邮家   金陵   邮政   聋哑学校   首航   烟台   南京   美国人   山东   美国   美文   中国   花生   地道   中国航空   宝典   航空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