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民俗采风 | 何以解乡愁?说说蓬莱老家的村名吧

烟台民俗采风 | 何以解乡愁?说说蓬莱老家的村名吧

人老了,乡愁越来越浓重。晚间闭上眼睛,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在脑海里一幕幕闪过。而故乡那些星罗棋布的村落及形形色色的村名,则更似一个个加强的音符,时时在我心中回荡。

我的老家在蓬莱小门家镇,地处蓬莱中南部,全镇面积150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共有人口4.5万。风景秀丽的巨山坐落在镇境内,山高海拔441米,黄水河及4条支流在境内汇合。

先民在此拓荒建村定居,因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大都选址在依山傍水之地。黄水河发源于艾山北麓,流经村里集和小门家两镇,进入龙口市与西干流汇合后入海。

在小门家镇境内的黄水河两岸,分布着大骆家、小骆家、转山张家、转山高家、隋家窑、山北头(又称河南)、南邢家、得口店、卧龙、岳家圈、大刘庄等11个村庄。

烟台民俗采风 | 何以解乡愁?说说蓬莱老家的村名吧

黄水河西段一条支流两岸,分布着土门口、吕家洼、河西魏家、大狗李家、沙家、小宁家、小李家、于家庄、时家、佰马宁家、闫家桥、寨子、西张家、梁家庄等14个村庄。

在黄水河东段一条支流两岸,分布着接家沟、会文、泊李、野王家、花山、小埠、解甲庄、小门家、陡山等9个村庄。

研究一下镇境内及周边的村落名称,各具特点,其中既具有一定的命名规律,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分析后不难发现,其最具特点之处,是大都与姓氏有关。65个行政村中,有48个村以姓氏命名,占74%。如纪家、大骆家、梁家庄、大宁家、时家、大刘庄、于家庄、方家、鲁家庄、三丁家、后迟家、吕家洼、小李家等。

有趣的是,有的村庄虽以姓氏命名,但现今村民中并无此姓氏。如:卧龙朱家并没有姓朱的,西魏家没有姓魏的,高家沟没有姓高的,小骆家没有姓骆的,南邢家没有姓邢的,鲁家庄没有姓鲁的,小白家没有姓白的,解甲庄也没有姓解的。

这是为什么?经考证,这些村名与现有村民姓氏毫不相干的村庄,其原始建村的姓氏后来逐渐消失,现有的姓氏都是后迁移来的,仍沿用了建村姓氏的村名。

小门家镇地处丘陵地带,很多村名与丘陵地貌有关,多带有“山”、“沟”、“河”、“泊”、“洼”等字样。这类村名有19个,占镇内村庄的29%。如巨山东麓有3个村庄,分别为巨山王家、巨山沟、高家沟。花山脚下的村庄称花山村,杏山脚下的村庄称杏山村。

另外还有姜家沟、陡山、接家沟、后河、岳家圈、泊李、西吕家沟、吕家洼等村庄,都与所处位置的地貌有关。

此外,有的村庄以方位命名。如山北头村因坐落于马山北面而得名,又因其位于黄水河南岸,故又称河南。

再如我的老家上炉村与邻村下炉村,据老人说古时有兄弟二人以打铁为生,来此安家后,老大在北面定居支炉打铁,老二居南支炉打铁,相距仅1里路。一条小河穿两村而过,上游的称上炉,下游的则称下炉。还有后河、炉上等村,都是以方位命名。

有的村庄以地物命名。如隋家窑,古时该村西面有一座砖瓦窑,专门烧制青色砖瓦,供当地人盖房修屋用。直到我童年时,此窑仍在生产经营,我家修房时曾到那里买砖瓦。

再如柞树庄、石桥、寨子、土门口等,都是因地物而得名。

有的村庄以轶闻掌故命名,如卧龙、会文(又称景文)。也有以店铺、集市命名的村庄,如小门家镇内的得口店,以及镇外周边的大辛店、龙山店、崮寺店、村里集、徐家集等。

先民在初建村时,多以姓氏为村庄冠名,往往出现同姓氏的重名现象。为了加以区别,便把两个名称合在一起命名,从而形成复合式村名。方式是在本义村名的前面或后面,再加上一个标志性名称。

这类村庄共37个,占全镇村庄总数的57%。如:卧龙朱家、炉上张家、巨山王家、大道王家、南山王家、佰马宁家、大狗李家、皂户张家、大树宋家、河西卫家等。以上村名是在前面加标志称呼。

姜家沟、接家沟、闫家桥、岳家圈等村名,是在后面加标志称呼。西吕家沟则是前后都加标志。

所加标志名称,有的是民间故事,如卧龙、大狗等;有的是地形地貌地物,如巨山、炉上、大道、大树、沟、桥等;有的是标志物与方位叠加,如河西、山西等。

这种复合式村名中,有的在同一个标志性名称后面,往往附加两个或两个以上本义性村名。如转山张家、转山高家;山西杨家、山西韩家、山西张家等。在镇外有的村庄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本义村名,前面附加同一个标志性名称。

复合式村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组合方式,即本义性村名前不加标志性名称,但为了避免重名,又便于区别和记忆,就在两个或几个相同的村名前,冠以“大、小”或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等,有的甚至是简单的数字。

如:佰马宁家附近还有两个宁家,称大宁家和小宁家;镇西部及相邻的北沟镇有3个丁家,分别称大丁家、二丁家、三丁家;还有后迟家、大迟家、中迟家;大骆家、小骆家;大刘庄、西刘庄;西吕家沟、南邢家、小白家、小李家;小门家及相邻的村里集镇的上门家、下门家。

村名相近,往往成为村际交流的纽带和友谊的桥梁。我们上炉村和下炉村自古亲如兄弟。家父童年时我村没有学校,下炉村废庙办学,父亲与同伴便在下炉村就读。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本村教小学时,由于校舍和师资紧缺,两村便联合办学,初小四个年级,每村教两个年级。到上世纪70年代我村建起新校舍,下炉村的学生全部在上炉就读。

上炉和炉上两村相距较远,上炉在巨山东面,炉上在巨山西面。但因村名相近,两村关系甚密。炉上村的文艺活动开展得好,远近闻名,每年春天上炉村赶二儿会(农历二月十七日)时,炉上村都派文艺队来无偿演出。上炉村有支秧歌队,逢年过节也到炉上村表演。

故乡的先民历尽艰辛,拓荒建村,繁衍生息,世代薪火相传,遗留下这一个个鲜活的村名。无论人们走到哪里,故乡的村名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脉脉星辉照进乡愁,照进游子的心里。

文 | 郑伟基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烟台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大宁   卧龙   蓬莱   河西   地物   岳家   本义   先民   烟台   小门   支流   山西   乡愁   标志性   姓氏   美文   村庄   民俗   老家   名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