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分析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一直关注农民生产生活,所以想写一篇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奈何这个领域太大,涉及太广,而且专业的学术研究数不胜数。今天,我只从亲身经历的一些事谈一谈对农民这个群体了解。本文主要围绕农民的现状、问题、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来阐述。

农民是社会上存在感低的群体。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农民给人的感觉就是憨厚老实,默默忍受不出声的群体。这里面主要原因是信息传播的障碍和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还有就是人口密度低于城市,一些观点得不到转播。这些因素造成了农民不是不想发声,是发不了声,即便发了声音也无法传播开来。这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手机的普及,网上逐渐出现了农民题材的网红,让农村的一些东西能够展示在大众面前,以“快手”为主的短视频网站,依靠下沉三四线城市,更是成了农民展示的舞台。

农民是为中国发展默默奉献最多的群体。

新中国成立至今,可以说是牺牲了农业,哺育了工业。以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通过划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强制将社会一分为二,将农民锁在了土地上。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锁住一大群人,让他们不能离开土地,只能默默的种粮,种出来的粮食维持城市的运转,保持粮食能够吃、吃得起。中国改革开放,很多物价都涨了,房子更是涨了几十倍,但是粮食价格却一直没怎么涨。房价的上涨直接造成了城市原住民的财富大涨,而相对的,农民除了周而复始的劳作几乎剩不下什么财产。

农民是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群体。

农民的重要性来源于农业的重要性,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如果粮食安全不能保障,那中国好不容易拥有的发展成果随时可能毁于一旦。所以国家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保障18亿亩农田红线,保障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前农民要交公粮,现在不但不交,国家还要给补贴。因为粮食必须要安全,土地必须有人种,种地的人积极性必须保障。但是因为粮食的重要性,粮食价格不能大涨,农民的收入就没法提高。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大多都是饿不着、富不了。中国远没有美国那样丰富的农田,加上人口众多,土地国有化,中国的农民是不可能成为美国那样的农场主,过去不会、未来也不会。

国家为什么要给种粮补贴?

这十几年来,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城市里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一辈的人,很多田地没人种要么荒废,要么种上了树。粮食安全不能忽视,国家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不收公粮到种地补贴,现在农民的种粮补贴有的能达到收入的15%。国家为什么不提高粮食价格,而是直接给农民发补贴呢?因为如果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粮食价格一涨,几乎会传导到所有的食品链条上,造成社会成本变高。另外就是由于中国人均耕地很少,中国的粮食价格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再提高价格只会更脱离国际价格,造成走私等其他问题。

农村改革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的下一个增长红利。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农村户口转城市户口好转,但是城市户口转农村户口很困难,正好跟几十年前相反了。也就是说农村户口越来越“值钱”了。以前城市户口很多的权利农村现在也有了,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流动的便捷和城市保障外来人口的政策,也让农村人口也可以享受城市里面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就是说城里人有的,农村差不多也有,但是农村里有的土地,城里人却无法得到。虽然土地是国家的,但是使用的人是农民,可以种地、可以养殖(当然盖楼是不行的),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国家政策,这意味着自由的生活和拆迁的机会。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建得非常的好,未来农村的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好。农村改革中最大的便是关于土地的所有权改革,包括农地和宅基地,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在搞三权分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里面大有文章,关于土地政策的一个字眼的变动都可能引起整个社会惊天的变化,释放出巨大的经济红利。而这里面国家考虑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保证粮食生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因为一旦有漏洞,这个红利就跟农民没半毛钱关系,反而造成了中国最大的贫困群体。我是坚定看好农村的发展前景的,希望能有一天投入到中国农村的建设。

这几年农村出现了很多现象,这是国家发展农村的尝试,包括宅基地有偿退出、农村电商、大户承包、合村并居等等,后面有机会再逐个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农民   公粮   红利   美文   中国   积极性   户口   粮食   群体   粮食价格   现状   土地   农村   未来   社会   国家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