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谚语、俗语是预言,还是哲理?

我读《史记》不仅会被其历史人物所感动,也常常被司马迁驾驭语言的能力所折服。历史人物对话中、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中,经常夹杂着民间的俗语、谚语,读来饶有兴趣。明代郑瑗在《井观琐言》批评《史记》:“马迁才豪,故叙事无伦理,又杂以俚语,不可为训。”今天看来,知道司马迁的多,知道郑瑗的少,知道郑瑗的也是因为他蹭了司马迁的热度。《史记》中的谚语、俗语究竟是瓦砾还是珍珠?真的“不可为训”吗?且听慢慢道来。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一句谚语道出了李斯的处事哲学,也预示了他的人生结局。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厕中鼠食污物,见人惊恐逃窜;又见仓中鼠食积粟,没有人畜惊扰。于是李斯得到启示:“人贤与不肖跟鼠是一样的,在于所处的地位!”所以,立马辞掉工作,师从大儒荀子学“帝王之术”。有了人生目标的李斯进步很快,在学成毕业时,对七国的形式进行了研判,认为只有秦才是自己施展抱负的国家。告别老师荀子,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意思是说,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

经过自己的奋斗,摆脱自己低贱的命运本没有错,但一定不能背离了道义。李斯辅佐秦王嬴政“六国毕,四海一”,功高奇伟;自己也到达“历诸侯、三公”的高位。在此期间做了很多违背道义的事情,但他的大谬在于为了自己不再“卑贱”与“贫穷”,为了世代子孙的荣华富贵而参与“沙丘之谋”。与赵高、胡亥同流合污,矫诏杀人,断送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大秦帝国。而最后自己也落得个“具五刑,腰斩于市”,并诛灭三族的悲剧下场,这大概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史记》中的谚语、俗语是预言,还是哲理?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对李斯是一把双刃剑。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几句俗语像魔咒扰乱了韩信的心智,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韩信是楚汉战争的悲剧人物之一,司马迁赞美他是军事奇才,同情他的不得善终;又批评了他居功自傲,不尊上、谦让的性格短板。

在韩信的人生悲剧命运中,范阳辩士蒯通(原名彻,因讳武帝刘彻,司马迁称为“通”)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先说服韩信对已经被郦食其说降的齐发起进攻,引起本可避免的伤亡,致使“外交大臣”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而且请封“假齐王”的行为,埋下了刘邦对韩信不满的隐患。

然后,蒯通建议已是齐王的韩信背叛刘邦,与刘邦、项羽“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在说服过程中多次用到谚语、俗语: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上天赐予你的礼物,你不要,必遭到了上天的责怪;时机到了不行动,就会自己遭殃。

这句更像魔咒呢,预示着韩信的命运。但这时的韩信“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思想占上风,他说:“汉王待我厚道,给我坐他的车,给我穿他的衣服,给我吃他的食物。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也有俗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史记》中的谚语、俗语是预言,还是哲理?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性格上的短板是致命的。

蒯通心有不甘,又用大夫文种、范蠡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的故事类比,用俗语“野兽已尽而猎狗烹”作注解,并用“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相刺激。

这两句俗语直击灵魂,说到了韩信的痛处,韩信说:“先生打住,我知道了。”

隔了几天,蒯通见韩信没行动,又来了。依然用谚语说服:“‘猛虎之犹豫,不若蜂之致螫;骐骥之局,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凶猛的老虎迟疑不决,还不如蜂、蝎使用毒刺有效。孟贲是有名的武士,犹犹豫豫还不如行动迅速的一班人。三句排比,指做事优柔寡断,即使有“舜禹之智”,不表达出来,还不如聋哑人比比划划管用。

最后用俗语“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想催促。

这些谚语、俗语以司空见惯的事物类比,深入浅出。其效果是,韩信“犹豫”了,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韩信最终没听蒯通的鼓动,蒯通也无计可施了,装成疯子走了,再没与韩信相见。但韩信真的没听进去吗?非也!

韩信“逼”刘邦封齐王的事情,刘邦一直没忘。在天下归汉后,以韩信熟悉楚地为由,更立韩信为“楚王”。这让韩信有些不快,楚王不就是他不喜欢的、被歼灭的“西楚霸王”吗?

接着,刘邦得到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刘邦并没核实,而是问计陈平。陈平也没怀疑消息的来源,就为刘邦谋划:假装游云梦,各诸侯王陪伴。依司马迁的记载,韩信是真反。因为韩信为了刺杀刘邦还“借了”项羽的属下钟离昧的头。结果还是刘邦先下手为强,擒住了韩信。急了眼的韩信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谚语: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这不正是“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扩充版吗?刘邦听了这句谚语,也羞于落人口实,只是把韩信降职淮阴侯。降职后的韩信,没能吸取教训,又与陈豨相约谋反,事情败露后,由从前的萧何设计骗杀。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蒯通三分天下之计在楚汉之争之际,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天下归汉时再“搞事情”,“时乎时,不再来”来不及了!

值得玩味的是蒯通用三寸不烂之舌之舌游说死了韩信,却救了自己。

刘邦知道蒯通教淮阴侯谋反,把蒯通抓来,质问:“是你教韩信谋反?”

蒯通答道:“是臣教的,但那傻小子不用臣的计策,才让自己死得难看。如用了臣的计策,陛下怎么杀得了他!”

刘邦很生气:“煮了他!”蒯通大喊:“冤枉啊!”刘邦说:“若教韩信反,何冤?”

《史记》中的谚语、俗语是预言,还是哲理?

“狂犬吠尧”的俗语救了自己,不愧是辩士。

蒯通为性命自辩的说辞很精彩:

“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韩信有得到一方疆土的能力,我说服韩信“三分天下”有错吗?

“蹠之狗吠的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

“狂犬吠尧”的俗语太有说服力了!话外音,我现在认识陛下了,以后就为陛下效力了。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天下像陛下一样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你能杀得完吗?

刘邦觉得蒯通说的句句在理,是个“人物”,何不利用蒯通安抚天下人心呢?就把他放了。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文学惟有和民间诗歌血肉相连,才能够丰盈地发展;作者惟有保持着和民间艺术的密切联系,才能够掌握语言艺术。

司马迁10岁前成长于民间,二十岁后游历名山大川、历史故地十六年之久,不仅采集了民间神话、故事,而且也收集起了散落于民间的语言珍珠:谚语、俗语。这些谚语、俗语用在人物语言里,增加了说服力与感染力,表现了人物的性格,预示了人物的命运。用在“传赞”里或评价人物,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鄙人有言:“何知仁义,飨其利者为有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游侠列传》

意思是,何必知道什么叫仁义,只要享受谁的好处就可以认为谁有仁德。 小偷犯禁,大偷封侯,王侯的门庭,也就存在着仁义。 讽刺仁义的虚伪,法律不公平。

“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是战国时名医,因医术遭殃,在咸阳被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司马迁惋惜的同时,用此俗语怒斥嫉贤妒能的小人。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淮南衡山列传》

一尺布尚可缝而共衣,一斗粟尚可春而共食也,天下这么大,兄弟却不能相容。汉文帝刘恒之弟淮南厉王谋反事败,被贬,迁徙途中,绝食死。司马迁用民歌讽喻兄弟相残。

《货殖列传》反映了司马迁经济思想,钱钟书认为:“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蒙矣”。其中很多经济思想是用谚语表达出来的: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有钱的人不可能为了一点小事闹出人命,即使有死罪也可以用钱摆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市场经济的特点呐

《史记》中的谚语、俗语是预言,还是哲理?

汉代的商业发展很有规模了。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运输成本划不来。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经商是比农、工致富更快,在家不停刺绣的姑娘小媳妇们,哪有看着街景,卖绣品挣得多呢?反映了当时人们发展商业致富的思想。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更可贵的是用谚语、俗语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流传至今。

本文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与人物塑造不一样的司马迁,以后还会继续研究《史记》,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史记   扁鹊   谚语   俗语   淮阴   项羽   功盖天下   卑贱   列传   刘邦   仁义   陛下   美文   哲理   民间   人物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