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齐鲁文化之源:管仲

《史记.管晏列传》非常简短,但对春秋时先后任政于齐的管仲、晏婴赞赏有加。在写作方法上,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详细叙述其行事,而只是各记载二人的两件“轶事”。

对于管仲的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惜墨如金,首先简单介绍了管仲因鲍叔牙的推荐而得到齐桓公重用的史实,一言以蔽之: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是因为有了管仲的辅佐,这是何等大的历史功勋啊!

接着司马迁记载了一段管仲“管鲍之交”的言论。管仲声称:鲍叔牙“不以我为贪”“不以我为愚”“不以我为不肖”“不以我怯”“不以我为无耻”,大胆解剖自己微时的不堪经历,并感叹到: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司马迁对鲍叔牙也大加赞赏: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牙的好名声怎么来的?鲍叔牙的为人固然可贵:把本该自己职位齐国相让给管仲,并心甘情愿地“以身下之”,这是何等胸怀!所以善人有善报,余荫子孙。谈起管仲、鲍叔,都称赞鲍叔“知人”,没有称赞管仲“贤”的。但如果没有管仲的宣扬,“天下”人这么知道管鲍的私交?

司马迁在这里不是喧宾夺主,塑造一个伯乐鲍叔牙,而是用侧面描写管仲:

读《史记》——齐鲁文化之源:管仲

一是知恩善报,彰显大义;

二是“欲知其人,视其友。”鲍叔都这么厉害了,甘心当他的“下人”的管仲该有多厉害?

司马迁重点把有限的笔墨用在了对管仲的评论: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这是对管仲治国理政的思想的概括:

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出自《管子.牧民》的这句名言,可以印证现代先进理论。它是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可以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才会有高层次的自尊与理想的需求。

也就是说,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读《史记》——齐鲁文化之源:管仲

2.“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把“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到了治国兴邦的高度,这是管仲的创举。“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精要,但管子比孔子要年长100多岁呢,最早提出“礼”“义”的是管子。

但什么经都怕“歪嘴和尚”来念,蒋介石把“礼义廉耻”当作座右铭。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陷至1936年杨虎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对日寇一直采取不抵抗政策。被拘禁在西安,“遗书”中只字不提抗战,却要国民牢记“礼义廉耻”,岂不谬哉!

读《史记》——齐鲁文化之源:管仲

3.令顺民心,顺俗而治。

管仲主张立法必须顺乎人性,合乎人情,以顺应民心为准则。《管子•牧民》:“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令顺民心则威令行”。

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与孔子相比,可贵之处在于管仲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并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实干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知行合一”。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使称为“东夷”的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自己强大还不够,还需要高超的外交智谋。司马迁概括他的外交方略:

“因祸而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就是很好的例证,《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

齐与鲁在柯会盟。鲁庄公将签署会盟协议,曹沬(鲁国大将)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于会坛上,说:“返还你侵略的鲁国的土地!”因为此前,曹沫与齐军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

刀架脖子上桓公岂能不同意?答应返还土地后,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桓公后悔了,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你不能这样。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乐,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

读《史记》——齐鲁文化之源:管仲

看上去“失去”一小块地,但得到的是诸侯的信任:

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司马迁称赞道:“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这就是今天所说的“给予总是比索取得到的多得多。”

管仲在外交上另外一个方略:

尊重周室,挟天子以讨不敬。

周室虽已式微,诸侯争霸,但仍有政治号召力。管仲的原则是周室决不能冒犯,但可以打着周室的旗号,讨伐不臣。《齐太公世家》记载:

齐桓公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败。于是齐桓公顺势伐罚楚。楚成王兴师问(罪),说:“为什么打到我的楚国?”管仲对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

意思是,我先君姜太公曾受天子旨意,五侯九伯,有不顺的就征讨他,辅助周室治理天下。周天子还赏赐我先君太公鞋子,可遍及东南西北边陲,怎么就不能到你楚地?再说,你楚国现在“包茅”不进贡周室,影响了天子祭祀,这就是大不敬。还有一件事要问问,周昭王南征,为什么没回来?

注:周昭王十九年,他南巡荆楚不返,死于汉水之中,死因不祥。

现在看来管仲征讨楚国的借口是多么牵强,但效果很好,谁让齐国这么强大呢?

齐国这样不宣而战,对各诸侯具有强大的震慑力,纷纷向齐盟约。所以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读《史记》——齐鲁文化之源:管仲

虽然如此,管仲始终劝告齐桓公对周室要尊重。《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赏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而且特意嘱咐可以不用下拜谢恩。齐桓公有些漂了,心想,正合我意。正要不拜而受。管仲说,“不可”,礼数不能少。齐桓公“乃下拜受赐。”

管仲自己也是谦谦君子,不受周天子的“上卿”之理,只接受下卿之礼。不接受诸侯国同级官僚的参拜。

管仲功高盖世,也坦然接受了齐桓公的奖赏: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三归、反坫是公室的规制。孔子颇有微词:“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司马迁借“齐人”不以为奢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管仲的治国理政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齐国在春秋与战国都是强有力的存在。

《管晏列传》的传赞中,司马迁提到孔子对管子的看法: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世代都称赞管仲是“贤臣”,但孔子瞧不起他。司马迁猜测,是因为既然桓公贤,管子怎么不协助桓公匡扶周室,而自己称霸呢?因为一百年后的孔子都要“克己复礼”。

司马迁用一句俗语给予解释: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君王好的方面要“顺”,尽量使其实现;君王恶的方面要“匡救”(令其改正)。只有这样君臣才能同心,和谐相处。这里说的就是管仲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儒家的一厢情愿,但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却给齐国带来了繁荣与强盛,成为齐鲁文化之源。司马迁动情地赞到: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可惜,后世皆把孔学捧得很高,但对管仲,只把他当成一代贤相,有失公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管仲   齐人   楚国   史记   儒家   先君   礼义廉耻   富国强兵   孔子   齐鲁   顺民   太公   齐国   牧民   诸侯   美文   春秋   文化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