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二)

在彭城之战中,为了对抗刘邦近60万大军的压倒性兵力优势,项羽亲率3万骑兵突袭彭城,以快制多,最大限度的发挥了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与机动性优势,创造了骑兵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步兵集团的中国战史记录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二)

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为了对抗楚军的骑兵优势,刘邦战后痛定思痛,以原秦军骑兵为班底组建汉军骑兵,以骑制骑,在垓下之战中穷追不舍,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的就是这支汉军骑兵。

在汉武帝时代,为了对抗匈奴的骑兵优势,汉武帝也采取了“以骑制骑”的大战略,在“文景之治”积累的雄厚国力支撑下,倾全力发展马政,很快具备了一次性数万骑兵甚至十万骑兵出塞的能力。

即使有了马和骑兵,汉军仍然面临骑射能力远不如匈奴骑兵的压力。为了对抗骑兵的骑射优势,卫青和霍去病率先在汉军中发起了“骑兵战术革新”,不与匈奴人较量他们擅长的远距离骑射,将中原步兵擅长的正面冲击战术移植到骑兵身上。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二)

卫青(?-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尽管依靠骑兵战术革新,汉军骑兵将匈奴骑兵一路从漠南打到漠北,但战争中损失的大量战马很快又让汉帝国重新面临缺马的威胁,到了汉武帝后期,缺马的现实成了李陵5000步兵出塞的时代注脚,李陵虽兵败被俘,但这支精英步兵在绝对兵力劣势下的顽强表现,却显示了汉军“以步制骑”能力的提升。

在匈奴骑兵的压力下,制弩技术在汉武帝时代发生了一次技术革新,与秦弩相比,无论在射程、强度还是在射击精度上都有着很大的提升,这也可以视作西汉军工业对匈奴骑射优势的一种极有针对性的回应。在李陵军的最后时光里,弩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倔强,五十万支箭射尽之后,李陵军方才溃败。

在三国时代,为了在北伐时应对曹军的骑兵优势,特别是曹军的精锐骑兵部队“虎豹骑”,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号称“一弩十矢俱发”,曹军大将张郃就有可能死于“诸葛连弩”。

为了解决北伐时的后勤运输问题,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如果撇去那些怪力乱神的包装,简单说就是木牛为车,流马为舟,系统性升级了蜀汉的后勤运输体系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二)

战国弩与汉弩的基本形态,引自《物理与机械志》(戴念祖,1998年)。

在两晋南北朝时代,作为骑兵历史上最重要技术革新的马镫率先在中国出现,给了骑兵更大的平衡性,在高速冲击中更不易从马背上跌落。有论者称,这也是中原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优势压力下的一种“回应式”创新,马镫可以减少中原骑兵掌握骑射技术的训练时间,大大加快中原王朝编练骑兵军团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项羽   王朝   中原   汉军   汉武帝   刘邦   匈奴   步兵   兴衰   兵力   骑兵   硝烟   美文   大国   战术   优势   压力   战争   能力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