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但如同所有的军事技术一样,马镫的发明是基于中原王朝的利益考量,但一旦发明出来,谁也不能控制它的流向与应用场景。马镫的出现让中国骑兵正式进入了重骑兵时代,“甲骑具装”成为了北朝骑兵最鲜明的特点,这也让骑兵第一次具备了在正面决战中突破步兵密集结阵的能力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甲骑具装”,指全副武装的骑兵部队,人和马匹都披铠甲。上图为马铠,引自《中国古兵器大全》。

但在淝水之战中,前秦骑兵并未成功扭转前秦的数十万大军溃败,反而成就了北府兵“以步制骑”的神话;在刘裕北伐的时代,2000北府兵凭借其首创的“却月阵”大败3万北魏重骑兵,号称在战国后就被淘汰的战车在重骑兵大行于世的时代压力下得到某种“复兴”,成为了步兵军团防御骑兵冲击最好的屏障。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刘裕“却月阵”示意图,引自《中国军事史》第二卷。

到了唐开国时代,为了回应突厥轻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李渊启动了骑兵革新,告别了北朝以来盛行的重骑兵风潮,建立了一支以突厥为师的轻骑兵

正是凭借这支“突厥化”的轻骑兵,唐军成功扫平了中原群雄,而后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唐军轻骑兵又以闪电战的速度消灭了东突厥,成为了东亚的新霸主,大唐帝国兴盛于轻骑兵的马背上

而在盛唐时代,随着边境战事的扩大,为了缓解战马不足的状况,唐军不得不重新继承“以步制骑”的中原军队传统,将李靖发明的新式武器陌刀与陌刀战术发扬光大,李嗣业和他的陌刀军,以其“人马俱碎”的巨大威力,威震安西,成为了那个时代游牧骑兵的终极噩梦。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左,唐代士兵使用的陌刀;右,北宋李公麟《免胄图》中郭子仪所持两刃长柄刀,或与陌刀形制相近。引自《中国军事史》第一卷。

在北宋,为了对抗辽国的骑兵优势,宋军逐渐发展出了“弹性防御”战术。到了宋神宗时代,为了对付西夏骑兵,宋朝军工业连续贡献了两大军备技术革新,发明了斩马刀和神臂弓这两个神兵利器。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神臂弓,又称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图引自《中国古兵器大全》。

到了靖康时代,金军凭借他们的骑兵、特别是重骑兵优势,成就了“女真满万不能敌”的战争神话,为了应对这一压力,岳飞一方面“以骑制骑”,建立了以岳云为核心的岳家军骑兵

另一方面又在“以步制骑”的战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郾城大战中以砍马腿战术大破金军最精锐的超重装骑兵——“铁浮屠”

到了蒙古崛起的时代,蒙古人将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到了人类骑兵史上的极致,凭借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蒙古骑兵也成为了马镫时代骑兵战术的集大成者,将骑射战术和正面冲击战术结合得无懈可击

在蒙古骑兵的绝对优势之下,原本以骑兵起家的金军眼见在野战中无力对抗蒙古人,便开始在防御上下功夫,将新生的火器引入守城战,在1232年3月的开封之战中,金军使用了当时威力最大的投掷火器——震天雷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震天雷,身粗口小内盛火药,外壳包裹以生铁,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图引自《中国古兵器大全》。

在蒙古灭宋的最关键战役——襄阳之战中,为了对付宋军的坚城,蒙古军中的伊斯兰兵器专家建造了中国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投石机——“回回炮”,据说抛射的巨石重达150公斤,轰开了樊城,逼得襄阳也开城投降。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回回炮,也叫“襄阳炮”,是一种加了杠杆配重原理的抛石机。图引自《中国古兵二十讲》。

在明初,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发动了五次亲征漠北。为了对抗蒙古骑兵,朱棣承继了朱元璋时代的火器大飞跃,进一步完善了火铳技术水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用火器的部队——神机营,明军从一支纯冷兵器军队迈向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这可以看作中国战争史上的第一次火器革命

明初的火铳代表了当时世界火器技术的最高水平。但在此后,欧洲在列国竞争的背景下,火器的研发制造进入了快车道,逐步超越了相对停滞的明朝。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图引自《中国古兵二十讲》。

到了嘉靖时代,蒙古人自土木堡时代以来又一次走向统一和强盛,给明军北方边防施加了极大压力。为了对抗蒙古骑兵,明朝在嘉靖初年开始了对葡萄牙佛朗机的仿制工作,稍晚又引入了火绳枪,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比国产火铳更先进的欧洲火器挫败蒙古骑兵的进犯。

在“第一次西炮东传”中,戚继光成为了当时中国军界中最积极的应用者,戚家军成为了明军中装备西式火器最多的军队,甚至作为中国版火绳枪的“鸟铳”也很可能得自戚继光的灵感。

边患越严重,明军对新式火器越保持学习的开放性。到了万历末年,随着满洲八旗的崛起,明军在辽东的边防压力与日俱增,徐光启等一批明朝士大夫主动派人赴澳门采购更新一代的火炮——红夷大炮,之后还开始了规模浩大的仿制工作,是为“第二次西炮东传”。

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首次携红夷大炮亮相便力挫努尔哈赤亲率的后金大军,取得了双方开战八年以来的首次大胜,有史料称,宁远之战中的红夷大炮“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

但红夷大炮救得了宁远城,却救不了大明朝,这就好比二战末期的喷气式飞机和V2火箭也没救得了纳粹德国的大败局。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红夷炮,引自《中国古兵器大全》。

红夷大炮的横空出世警醒了以皇太极为代表的八旗精英们,后金很快开始了对红夷大炮的仿制,为避“夷”字之讳,改称“红衣大炮”。

在明朝降军降将的帮助下,清军的火器实力很快就后来居上,在东亚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对战——松锦之战中,彻底压制了明军的炮兵,入关后红衣大炮更成为了关内各大坚城的噩梦。

在康熙时代,中国火器抵达了最后的巅峰时刻。在东北,清军的大炮遭遇了俄国人堡垒战术的挑战,在红衣大炮的基础上,清朝研发出了如“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样的攻城炮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康熙年间造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引自潘吉星《中国火药史(下)》。

俄罗斯凭借西式造城法,将雅克萨城打造为一座具有欧洲棱堡色彩的坚城,大大降低了清军大炮的破坏力,从而只能围而不攻。

在西北,清军的大炮遭遇了噶尔丹配备轻火器的骑兵军团。清准战争几乎完全以野战为主,清军的重型火炮不仅缺乏机动性,更不利于远征。初战不利后,康熙开始为清军大量配备的如子母炮等各种适应远征的轻型火炮

硝烟中的大国兴衰: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重大战争(三)

子母炮图。引自《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如果说清初的强敌环伺,成就了皇太极至康熙朝的火器发展,那么,正是从康熙平定噶尔丹开始,清帝国周边再无可危及其政权生存的强力竞争对手,没有敌人可以强大到倒逼清军军事创新,清军纵然不胜,也没有动力走出舒适区。中国火器发展在此之后彻底走向停滞, 甚至有所倒退,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炮在作战效能上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康熙时代。

后面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

《纵横中国古代战争史》系列音频课,希望用历朝历代重大战争,串联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回顾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交战双方战略战术细节等全过程,探究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并得出此战作为关键节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这档节目将聚焦武器革命、战术革新、国力军力对比,军事地理、以及对战争实况的推演,尤其是军事竞争、武器革命和战术革新,将成为《纵横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最重点所在。

但它不是对已然发生的客观历史的照本宣科,而是有史料研究、有分析,更有对历史走向其他可能性的假设、推演,从而凸显历史的魅力。

几千年来,战争一直都是人类历史和技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面向,但我们不应将这视为理所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宁远   襄阳   明朝   战争   蒙古   火器   轻骑兵   火炮   兴衰   大炮   骑兵   硝烟   美文   兵器   中国   大国   康熙   战术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