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周朝从成王、康王以后,经过昭、穆、共懿、孝、夷、厉、宣8个王,到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后幽王继位。从武王到幽王都城都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历史上叫西周。

西周王朝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这种把封邦建国的政治制度同封建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加强了天子与诸侯间的纽带关系,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这套办法和机构,使西周在前期180多年间取得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奴隶制的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奴隶制时代的鼎盛时期。但是,繁荣的西周奴隶制经济,是建筑在奴隶的血汗与白骨的基础之上的,而鼎盛之中已孕育着危机。

周朝第十代君主厉王不谙事理,贪得无厌,强行霸占着山林川泽,不许平民借以谋生,说是专利。引起了平民和广大奴隶的不满,弄得民怨沸腾,“国人谤王”,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巫监磅,“以告,则杀之”。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阶级矛盾迅速尖锐起来。正如当时贵族召公虎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壅而溃”。不到3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酿成一场暴动,群起把厉王赶跑了。又包围了贵族召公虎的家,要他交出藏匿在他家的厉王的儿子。召公无奈,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假冒王子交出。国人暴动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播,周王朝也开始由鼎盛趋向衰落。这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被赶跑以后,王朝无王,就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维持了14年,厉王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其子静就拥立为王,即周宣王(?~前782年)。

宣王继位之时,正逢“国运维艰”,奴隶制这座大厦眼看就要倒坍了,宣王却“励精图治”支撑下去,他在位47年,“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因而有“宣王中兴”之说。其实,这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周宣王是无法挽救奴隶制崩溃的败局的。

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在国人暴动以后也逐渐瓦解这时周王朝财源枯竭,养不起重兵,故宣王晚年同羌戎作战,王朝没有劲旅,只好征调“南国之师”。然而千亩(今山西介休)一役,“亡南国之师”,宣王几乎被擒。这时,西周王朝的统治已接近尾声。

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就是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前771 年),幽王时,天灾人祸一齐发作,他的统治就垮台了。“幽”字的意思是黑暗不明,谥法上指把国事搞得一塌糊涂的君主,周幽王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周幽王是在天灾频繁、政局不稳的情况下上台的。他即位的第二年,久旱无雨,“三川(泾、渭、洛)竭”。同年,关中地震,“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翠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样的大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古代当然更厉害。由于旱灾和地震同时来临,使农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从而给人民带来了饥馑,人民因灾荒到处流亡,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政局更加不稳了。

在这种情况下,周幽王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来挽救危机,反而重用了虢石父这种“善谀好利”的小人作大臣,对人民大肆搜刮剥削,这就更加引起人民的反抗,促使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他为了表示对妃子褒姒的宠爱,想废掉太子宜白,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可是周朝的规矩是只有王后生的嫡长子才能作太子,有权继承王位。妃子生的儿子通常情况下是没有这种权利的。因此,幽王想将宣臼杀死。太子宜白在险遭其父暗算后,就偷偷地跑出王宫,躲到外祖父申侯那里去了。宜臼走后,幽王就下令废掉申后和宜臼,封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但是,幽王还有一件事情不惬意,就是幽王新封的王后褒姒,虽长得很漂亮,可是从来不笑,不管多么有趣的事情,她都不感兴趣,不露笑脸。

褒姒为什么不喜欢笑呢?原来她的遭遇太悲惨了。她不是出自公侯贵族人家,而是一个弃婴,被褒国一对于好心夫妇抱回家抚养,19年后,她长成一个漂亮的少女。褒国有个叫褒珦的贵族得罪了周幽王,其家属为了赎罪,花钱把她买来,取名褒姒,献给了周幽王。褒姒虽然身在王宫,名为王后,可实际上无非是一个奴隶而已,或者说只不过是周幽王的一个玩物而已。一个有着如此悲惨遭遇的女人,叫她怎么能笑得起来呢?周幽王这个奴隶主阶级的总头子,当然体会不了褒姒内心的委曲。褒姒不喜欢笑,幽王却偏要叫她笑。他想看一看生来就十分美丽的褒姒在笑的时候究竟会有多美,但千方百计总也不成,为此还悬出赏格,说有谁能叫褒姒笑一笑就赏千金。那个惯会怕马逢迎的虢石父,也是个财迷心窍的贪财鬼,他听说幽王悬赏千金,就来向幽王献策。他的计策就是“烽火戏诸侯”。

原来西周时候,为了防备西边犬戎部族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了许多座烽火台。“烽火”是古代使用的军事警报的信号。设有军士日夜守候。一旦敌人来犯,就举烽火报警,夜间举火,白日举烟,烽火狼烟就是向全国诸侯征兵勤王的十万火急的军令。烽火台是这么重要的报警设置,周幽王听了虢石父的教唆,竟然把它当开玩笑的工具。

幽王一心要博得褒姒的欢心,竟然忘乎所以,下令举火一时,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各国诸侯都纷纷率领大军急忙赶来救援,他们赶到镐京城下,既不见战事,更不见敌人,见到的只是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诸侯这一阵忙乱,可真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幽王高兴得像什么似的,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

而那些带兵勤王诸侯们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但又奈何不得幽王,只好偃旗息鼓而去。后来,幽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乱举烽火。诸侯老是上当,以后便不来了。

再说申后的父亲(被封在今河南南阳一带)申侯,他听说幽王废掉了申后和宜臼,封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极为气愤,便联合犬戎,发兵攻打镐京。幽王势危,举烽火告急,可是这一次,诸侯们以为幽王还是骗人取乐,便置之不理,镐京虽有不少军队,无奈幽王不得民心,“国人”无不怨恨,打仗自然不背出力结果,镝京被犬戎攻破,幽王和虢石父,还有伯服被杀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之下。犬戎兵掳走了褒姒,把镐京周王室历代积存的财物洗劫一空。

等到诸侯们弄清这一次真的是犬戎来犯,急忙派兵赶来勤王救驾时,已经晚了一步。犬戎得了便宜之后,已经退兵返回。诸侯们看到幽王已死,就只好和申侯一起商量,拥戴幽王的儿子宜臼继承王位,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后,看到战后的镐京残破不堪,又怕犬戎再次打进来,因此不敢留在镐京。在公元前770年,平王放弃关中,把王都从镐京迁到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西周王朝的大厦终于倾到了,骊山顶上古烽火台的故址犹存,成为相传12王、历时257年的西周王朝灭亡的历史见证。络绎不绝的游人来到这里,常常评论起周代帝王的千过。或说幽王昏庸,褒姒倾国,罪在一人。或说那是历史的然,举烽火只是个偶然的事件;偶然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可然终究是为必然所决定。至今,这两种观点仍在争论着。然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旧王朝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它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却是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的。

①《史记·周本纪》

②另一说由共(gong恭)伯和代行王政

③《诗·小雅·十月》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西周   关中   王朝   奴隶制   周朝   烽火台   暴动   共和   王后   诸侯   烽火   美文   太子   国人   贵族   儿子   王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