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中原的豫东、南捻军!


震撼中原的豫东、南捻军!

捻军由“捻子”或捻党发展而成,出现于清朝初年,主要活动于安徽、河南一带。当时,广大贫民由于不堪封建政权的压迫,便一股一股地集合起来,“多至千余人,少亦数百人,个推(“捻”为皖北贼’中桀黠者为之首,自号为捻,不相统和豫皖交界一带的方言,是“一部分人”或“一股人”的意思)。人多称大捻,人少称小捻,居则为民,出则为捻,进行抗粮、抗差、打富济贫等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活动。后来贫苦人云集而响应,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群众性的组织,因此就有了“捻党”之说,活动地区逐渐扩大到山东、江苏等地。太平军攻下南京后,河南、安徽等省的捻党纷纷响应,发动武装起义,捻党逐渐壮大成捻军。

1853年6月,太平天国北伐军占领归德府(今商丘县) 夏邑捻首王冠三、宋喜元等率部举行起义,聚从数千人,不断出击集镇县城和团练苏天福在永城也揭竿而起,豫东其余各县,豫南、安徽、山东等地的捻军也纷纷活跃起来。起义之初,捻军缺乏统一指挥,支派很多,力量分散,常被清军各个击破。在这种情况下,1855年8月,各路捻军首领集会于安徽雉河(今涡阳县),共推张乐行为盟主,建国号“大汉”,张乐行称称“大汉永王”。埝军采取了“五旗制军”的统一编制,张乐行以盟主兼黄旗捻军总目,龚得树领白旗,苏天福领黑旗,侯世维领红旗,韩奇峰领蓝旗、王冠三领另一支黑旗。“各旗领皆听盟主调遣”3。这次集会是捻军斗争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捻军有了联合的组织和统一指挥,开始从分散作战转变为联合战斗,势力也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雉河集会盟一结東,张乐行、苏天福、王冠三立即率军破会亭(今河南夏邑境内),取马牧(今虞城县),在豫皖边界大败清军主将提督武隆额部。1856年2月21日,他们兵困永城,俘获了在此避难的夏邑知县郭风恩,押至永城北门处死。3 月,万名捻军自东南向归德进军,行至谷熟集(今虞城境),与清崇安(清帝宗室)和总兵邱联恩(南阳府总镇)相遇,捻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清军大败而逃;捻军到达芒种桥(今虞城境)又与督办鲁、豫、皖三省剿捻事宜的英桂相遇,英桂部一触即溃,丢盔卸甲、逃入府城,不敢出战。归德、陈州(今淮阳)团练首领祝凯也手足无措。归德府长时间被捻军围困,清廷大为恼火英桂受责,祝凯被查办,邱联恩被革职留用,重新起用袁甲三攻捻。这样,大小官吏受到刺激,攻捻气势颇为嚣张。4月7日,清军攻下了韩奇峰、苏天福和龚得树、王冠三占领的永城苗村桥和虞城界沟集,捻军被迫向南转移到豫皖边界的三河尖(今属河南淮滨境内),这一带原是捻军活动的区域,广大群众见到自己的队伍来了,奔走相告,竞相加入,部队很快壮到几十万人,声势复振。在张乐行、龚得树等率领下,继续向淮南进发,走上了同太平军联合共同抗清的道路。

太平军、捻军主力在淮南与清军鏖战时,留在淮北的捻军余部仍然占据着雉河集以及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永城等广乡村与集镇,同敌人周旋。1859年3月中旬,淮北捻军二三万人入豫,占宁陵、杀知县、围归德,22日克睢州(今雎县)清总兵邱联恩跟踪而至,捻军主动撤出睢州,攻西华,取郾城的五洶营和舞阳的北舞渡等地,诱敌来追,随即以马队四面合击发起冲锋,终于击毙邱联恩等头目20余人,消灭了大量清兵残敌“退至许州(今许昌),人心震动”。

在淮北等地捻军胜利进军的鼓舞下,豫南人民起义出现了高潮。1861年4月,陈大喜(平舆人)所部捻军在汝宁(今汝南县)起义,队伍迅速扩至数万人,多次打败清军,声势很大。河南布政使张曜率军赴汝宁,会同当地兵勇“会剿”。陈大喜率部夺门而出,回到家乡平舆,挖深壑,筑高墙,加强防卫,并分兵据守附近圩寨,互为犄角。又接连派人联络上蔡、新蔡、安徽等地的捻军,形成对来犯之敌的外线包围。张曜所率清军腹背受到夹击,粮尽弹绝,惊惶万状,张曜仓皇出逃,残部大多被歼。1862年,新任河南巡抚郑元善多次率清兵亲征平舆,都以失败而告终。1863年初,陈大喜为了摆脱敌人的围攻,率部撒离平舆,进入安徽,与安徽捻军张守禹部联合。5月,张宗禹率部进攻安徽宿松、太湖、桐城等地,陈大喜从湖北麻城折回河南正阳,与清兵展开激战,清将余际昌被击毙,为虎作伥的叛徒被处决,附近人民欢欣鼓舞,踊跃从军。6月,陈大喜率部入皖,收复了被清军占领的雉河集,然后挥师豫西,与陕南的太平军互为声援,鼎足而立,有力地支撑着北方的抗清斗争。

1864年初,天京告急,西北太平军星夜兼程回救,一路上汇合广张宗禹、陈大喜等部,众至数十万。他们转战鄂、皖之,遭到僧格林沁所部骑兵的防堵拦截。7月19日天京陷落使东归的太平军的士气受到莫大打击,他们在鄂东受阻但是困难和挫折难不倒英雄汉,在赖文光、张宗禹、陈大喜等领导下,西上河南,9月初在罗山、光山一带三战三捷,歼僧格林沁部主力数千人。11月,太平军余部和捻军在鄂、豫边界合并整编,共推遵王赖文光为统帅,“誓同生死,万苦不辞”,按照太平军的兵制重新组织捻军“易步为骑”,大大提高了新捻军的素质和战斗力。他们在敌强我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能振奋精神,浴血奋战,使优势的敌人胆战心惊,望风而逃。

12月12日新捻军全力以赴,在河南邓州(今邓县)唐陂同僧格林沁部展开大战。张宗禹、陈大喜等以“不与胡虏俱生”的英雄气概指挥将士包围抄袭,一鼓作气而破清兵,僧格林沁只带数十骑匆匆逃入邓州城内,“名望顿尽”。过了一个多月,即1865年1月29日,新捻军于鲁山再次打败僧格林论部,护军统领恒龄、副都统苏伦保及许多清军相继亡命,以后新捻军采用“打几圈”战术,来往奔杀于豫南、预东各州县,把清兵拖得参差不齐,七零八落,粮草接济不上,“有连日不得餐者”,“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也被追得头昏眼花,暴跳如雷,“辄数十日不离鞍马,手疲不能举缀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5月18日,僧格林沁率兵追至山东曹州(今荷泽市)西北的高楼寨,这个狂妄不可一世的敌首洋得意,派人传令曹州知府,命其准备500口猪,500只羊,洋洋欲大举犒赏将士,他没有料想到,新捻军已为他安排好了葬身之地,新捻军派出诱敌小分队,佯装败退,退至柳林,忽然一声炮响,新捻军优兵四起,围裹猛攻,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队伍如潮水般向敌人涌去,僧格林沁多次组织突围,都无济于事,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受伤落马,坠入麦垅中,被捻军战士箭步追上,一切结果了其罪恶的一生。

高楼寨之役,全歼僧军,清廷十分惊慌,连忙派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八旗、绿营各军及地方文武员弁督师北剿。他采取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河圈围的战术,妄图把新捻军消灭在包围圈之中,但是赖文光、张宗禹、陈大喜所率捻军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术,纵横驰骋于豫、鲁、苏、皖之间。1866年9月,一举突破了曾国藩布置的沙河及贾鲁河防线,大败河南巡抚李鹤年的河防军。曾国藩“剿捻”计划失败,不得不承认“打捻无功”,请了病假,要求清政府改派钦差大臣.10月,赖文光认为“独立难持,孤立难久”,在河南许州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东捻军在中原地区坚持斗争,西捻军“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掎角之势”。随着捻军战略的变化,清政府更换了统帅。11月,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前线的湘准各军。李鸿章改变了曾国藩的战略,借助外国的洋枪洋炮,残酷屠杀捻军将士,使轰轰烈烈的捻军运动遭到惨痛的失败。

遍地烽起的捻军运动,坚持了16年,斗争范围波及到8 个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战斗,百折不挠,在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史上,写下了威武悲壮、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文章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捻军   豫东   太平军   平舆   夏邑   永城   虞城   僧格林沁   淮北   钦差大臣   清兵   中原   王冠   安徽   河南   山东   将士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