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毛毡是目前人类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非编织性织品,距今至少有八千年的历史。它利用羊毛上的鳞片遇热张开竖起,经过外力的挤压、搓捣,相互纠结,且紧密地收缩在一起毡化的特点制作而成。

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毛毡结实耐用、隔热耐潮、冬暖夏凉、御寒祛病。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最早产生于草原的游牧民族。元代以后多民族大聚居、大融合。汉人见蒙古人用毡作褥非常实用,由此擀毡技艺在静乐扎根。

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擀毡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计,一条毛毡制成要经过好多道工序,从剪羊毛到弹羊毛、再到铺毛、喷水、喷油、撒面、卷毡、捆毡、擀毡、压边、洗毡、整形、晒毡等十三道工序,无论哪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弹羊毛用的是极为夸张的大弓,擀毡的好后生将它悬在木梁上,拨动弓弦,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弹,直到细密温软为止。将已经弹好的羊毛一层一层均匀地铺在竹帘子上,用水喷湿后再度平整。

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然后还要喷麻油、撒豆面,以增加羊毛纤维之间的紧密度。打理平整后将帘子卷成为圆柱形,再用绳子捆紧,浇上热水,踩在脚下来回滚动,谓之擀毡。擀毡时两人协同,来回滚动直到羊毛充分粘合。然后拉展四角,压好边子,再次放入竹帘中,第二次滚动。

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鹅城记忆 非遗传承 毛毡与擀毡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滚动,直到毛毡充分粘合,边界整齐为止。最后经反复清洗,一条炕毡就做成了。 擀毡之际,“咣当,咣当”的弹羊毛声不绝于耳,羊毛四处飞散。无孔不入,院子里,被子上,衣服上,甚至锅灶上,饭碗里到处是羊毛,有道是“木匠走了想三天,毡匠走了骂三天。”原因是木架做活剩余的边角料婆姨们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擀毡匠走了之后,只剩下讨厌的羊毛。

(王彦峰 杨秀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擀毡   毛毡   豆面   木梁   锅灶   静乐   木架   竹帘   圆柱形   弓弦   活计   工序   技艺   美文   羊毛   来回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