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一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南北朝民歌,中学时代作为必备的古诗词,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木兰诗》作为一首旋律优美,意境高远的长篇叙事诗,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姑娘,面对外族侵略,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走向战场,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战争结束后返回故里,不羡高官厚禄,不愿安享富贵,只想回家与爹娘兄弟姐妹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但作为文学名篇,《木兰诗》除了文学美感,精神激励之外,似乎还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历史的信息,战争的密码,以及王朝的兴衰,时代的更迭。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花木兰从军行军路线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道出木兰告别父老,经过一天行军,傍晚夜宿黄河边,而后又经过一天行军,来到黑山头,最终遭遇燕山胡骑,两军交战,大获全胜。可见木兰是晓行夜宿,长途跋涉,历经艰险,真可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请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山西雁北(大同一带)离内蒙古河套地区很近,骑马急驰,一天可以到达,夜宿黄河边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木兰是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无论如何,是不能完成远距离行军的。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再看下一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说的是木兰早晨过了黄河,晚上到达“黑山头”,据胡三省《资治通鉴》考证,“黑山”就是今天杀虎山,位于河套一带黄河东北,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魏书》载:北魏征伐柔然“出东道向黑山”,因阴山山体呈红褐色,被统称为“黑山”,过了黑山就是当时柔然的境界,且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燕山”指的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从黄河到黑山,从黑山再到燕山,如此行军路线,纵观永嘉之乱后,衣冠难度,一直到隋朝北周的北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只有一场战争符合这一条行军路线,那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伐柔然之战,征战四方,捷报频传,前前后后正是十多年之久,这不正好印证了木兰“从军十二载”吗?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应该说,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南北朝民歌《木兰词》所反映的真实事实。且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中有皇帝在明堂诏见花木兰的记载,当时南北两朝只有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有明堂,这座明堂建于太和十年。《木兰诗》中有“兵帖”、“策勋”、“大儿”、“爷娘”等称谓,明显带有北魏痕迹。“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北魏鲜卑族以肉食为主,当地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军民也喜欢肉食,亲朋好友相聚,杀猪宰羊招待是常事。“对镜帖花黄”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描述,起源于北魏,在那个崇军尚武的时代,施粉黛视为柔弱,“贴黄花”打扮成为一种时尚。木兰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之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木兰对父母,对祖国有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是其英雄品格凝聚的伟大精神。

《木兰诗》隐藏着深刻寓意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木兰诗》前半部分讲述木兰所从事的职业,所生长的环境,替父从军原因,以及坚定信念,勇敢从军,开赴边关,建功立业的情景。看似花木兰从军,其实是隐喻北魏王朝开疆拓土,蒸蒸日上,兴盛勃发的一个缩影。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鲜卑族由草原民族一统中原,平定北方,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北方王者,如果只讲述木兰从军,那也绝不可以成为千古名篇。我们来看后半部。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是汉地皇帝的统称,是政治体系最高统治者独有的名词,“名堂”,“明诸侯之尊贵也,故周公建焉”,是汉地朝廷议政之所在,鲜卑族是尊为“可汗”的,可为什么后半部就变了呢?事实上,北魏王朝在入主中原过程中一直在推行汉化,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通婚,推行郡县制,大量任用汉人为官,为了巩固国都平城的安全,防御北方的柔然南下,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用以拱卫都城。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当时六镇将领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较高贵的,然而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平城不复为国都,从“可汗”到“天子”,似乎在昭示北魏政权从平城迁都洛阳,游牧变为农耕,部落联盟变为封建政权,与此同时,边关六镇也失去军事上的意义,将兵地位一落千丈。他们远在边关,少有接触汉文化的可能,与南迁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经济地位上处于劣势。南迁的鲜卑族放弃了养马备战,执马鞭、武器的手也逐渐伺弄起庄稼,抚摸了机杼,不闻战马嘶鸣,但闻机杼声声;不见演兵习武,只有安乐享受。再加上推行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仿效汉人官员制度改革,南北实行一国两制,北部实行鲜卑部落制度,南部实行汉地封建制,由两套官衔,两种语言,共同管理国家。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请看“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为什么面对可汗那样大的赏赐不为所动,而是急着回归故乡,是啊!谁不愿意过太平安稳的日子,将士胜利归来,选择田园生活,再也不用杀伐征战,只需要“理红妆”、“理云鬓”和“帖黄花”,北魏将士正一步步跨下战马,远离沙场,安坐楼阁,梳妆打扮,整理衣裳。《木兰诗》最后“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与木兰一起征战的袍泽面对打扮入时,“理云鬓”与“贴黄花”的木兰,竟然认不出来了,是啊!南北有别,情景不同,自然差别很大。现实的差别,历史的残酷更大,公元523年,也就是拓跋焘即位的99年后,缓过劲来的柔然再次举兵南下,驻守北疆的六镇官兵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援和体恤,当年六镇将士苦守边关,当兵是义务也是权利,更是无上的光荣与自豪。但封建化后,兵户身份低人一等,迁都洛阳的权贵常常把犯罪之人发配六镇为兵,更使六镇兵民处境不佳,不满情绪暗流涌动,蓄势待发。公元524年(正光五年),六镇爆发声势浩大的军民起义,紧接着关陇地区胡汉民众也爆发大起义,从此,北魏王朝走了下坡路。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大规模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此举加速了鲜卑族政权的进程,同时也推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让鲜卑族的血液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身体,得以生生不息。但此举也带了恶果,造成了民族不平等,待遇不相同,从而埋下了衰落的种子,致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六镇军民懈怠了,同时也失败了,胡太后执掌朝政,一代枭雄尔朱荣权倾一时,率兵杀入洛阳城,掌权的太后,年幼的皇帝,享乐的贵族全部杀死,北魏王朝走向衰亡,分类为西魏和东魏,北齐、北周,最后归于隋唐。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木兰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一首南北朝时期优美的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著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这是缘源于北魏尚武之社会风俗,创造了一代女杰。后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受农耕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融合。就此诗而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即使花木兰为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也早已融入鲜卑,民族交融是大势所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木兰诗》上半部是代表北魏王朝从新生到兴盛的战歌,到下半部则变成从衰败到覆灭的挽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啊!象征苦寒、征战的六镇军民,如何能认识中原安逸、舒适的贵族同胞。反之鲜卑贵族有怎能理解六镇军民的苦楚。就像木兰的伙伴不知道“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样使人疑惑。马背上的鲜卑族后裔们逐渐失去了血性,威猛,再也不用征战杀戮,一个个走向了安乐乡,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不会知道,雄才伟略的太武帝拓跋焘不会知道,迁都洛阳的北魏孝文帝不会知道,千百年后,华夏大地那还有名震一时的鲜卑族,只有一条奔涌的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依旧长流不息。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下)

故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花木兰的名字,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召唤着一代又一代女子为国建功立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木兰   花木兰   黑山   燕山   黄花   文辞   王朝   可汗   明堂   黄河   鲜卑   洛阳   边关   北魏   军民   鲜为人知   天子   美文   优美   真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