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自己的人设框架住了吗?

你被自己的人设框架住了吗?

你是否被人设局限了?


你能够面对软弱的自己吗?


比如,很多抑郁症的个案来咨询我,会跟我说:“许医师,我接受不了现在这么软弱、没有用的自己,我以前是多么坚强、阳光、正面啊,甚至我都是所有人的开心果,我现在怎么会变得这么软弱、脆弱、没有用呢?”


也许当你真正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软弱的自己往往会出现,你甚至会惊慌失措。那么许医师要问的是:在你惊慌失措的过程当中,你到底遭遇了哪一个自己?


我先破解一个大家的迷思:你们觉得人好像年纪越大,越不需要爱情,对不对?其实不一定。


我们好像会以为,年纪越大,越不在乎亲密关系或爱情,其实不是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讲,人并不会因为年纪越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下降。


我们过去的观念都是认为,人年纪越大,似乎在生理和心理层面,我们的需求就会降低,其实并没有,那只是一个社会世俗观念的制约。


甚至很多人也会认为,当人年纪大了,在亲密关系中,对身体的亲密或性的需求方面,好像应该要降低或消失,其实并不是。


很多国内外的研究都提到,一个年纪大的人,如果还有很好的亲密关系和性关系,对于身体健康,对于慢性病的康复,对于延长寿命,都有帮助。


许医师记得以前还跟大家讲过一件事:英国好像特别成立了一个“孤独部”,类似行政院下面的内政部的部门,里面特别设立了一个孤独部长,他的主要职责是解决英国民众的孤独问题。


因为他们意识到,对老人而言,最后都不是医疗的问题,不是高血压有没有按时吃药的问题,也不是糖尿病血糖控制得好不好的问题,他们发现,很多老年人的疾病,都跟孤独有很重大的关系。


所以英国人就想到一个根本解决之道:如果我去解决民众的孤独问题,那么我是不是能够帮助整个社会变得更和谐,让生病的人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我们的确也很容易随着年纪越大而感觉到孤独。我们感到孤独,其实不见得是因为没有亲密关系,而是有个很糟糕的亲密关系。


你被自己的人设框架住了吗?

很多人不是没有亲密关系,而是靠近不了


我们不是没有亲密关系,而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上碰到瓶颈、阻碍,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自己把它搞砸了。


比如,我也常常想跟我妈更亲近,可是亲近不了。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痛苦——我们不是没有亲密关系,而是靠近不了。人在亲密关系中,要么就是变成豪猪,要么就是变成刺猬,要么就是变成一堵墙。


许医师想试着从方方面面来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妨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是什么东西造成我们“想亲近却亲近不了”的状况?


我先从一个比较有趣的角度切入,例如,我妈妈从来都只用她认知的妈妈的角色来跟我说话。


比如,每次我去她那边,她就会说一些相同的话。可是我心里想的是——我都50多岁了,您不要再问我吃饱了没有。我常常都吃太饱,而努力想减肥。


我知道你关心我,可是你可不可以不要只有那几个套路?你可不可以问我:“你今天过得开心吗?”


我们的亲密关系的瓶颈在于,我们后来都掉入了角色的设定,就是所谓的“人设”。


如果你们常看网络小说,就会知道人设——人物设定。常常,我们都被自己的人设——角色设定框架住了,以至于你只能用某一个面向来跟这个人相处。


就像你们是父母的小孩,你们是不是也设定了自己?或者被整个社会无形中设定了,你只能对父母亲报喜不报忧?


我们都被我们的人设——或者说角色设定、人物设定——给框架了。


比如,我和爸爸的互动跟我和妈妈的互动不同,我爸爸偶尔还会跟我讲心事,这时候,他会把一个爸爸的角色拿掉,跟我讲他的感觉。


你被自己的人设框架住了吗?

你能够面对软弱的自己吗?


可是对我妈妈而言,我不是她设定的那个可以讲感觉的对象。我是她设定的抱怨和求助的对象,我是她设定的要关心我衣食住行的对象。


我却很让妈妈知道:当你对我设定了一个形象,你就会用某一个面向来看我,那么纵使你是我妈妈,我也靠近不了你。


假设我要跟我妈妈分享一些赛斯哲学思想的观念,这时,我妈妈的人物设定就出来了,她没有设定我可以指导她或教她一些东西,她想的是:“你是我儿子,你听我的话就好了。”


有时候,父母对我们的人物设定是什么?你孝顺就好了,你听我的就好了。


可是,你想完全服从于这个人物设定吗?你并不想。


所以,如何突破亲密关系的困境,回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你有没有给你自己设立一个人设,你有没有给你周遭的人物也设立了人设?


人设本来是为了辨认彼此,让彼此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我要认识你是谁,我才能知道怎么跟你互动。


可是,后来我们对自己、对别人的人设,却框架、妨碍了我们跟他人真正的靠近。


所以,我靠近不了我妈妈,虽然我是她儿子,虽然我是她认为她这辈子最依赖且最亲近的人,但是:她没有设定我是她学习的对象;她没有设定我说的话可能对她会有很大的帮助;她没有设定跳脱她的角色来跟我分享很多她内在的感受;她没有设定我是她可以诉说害怕、脆弱和恐惧的对象。


就像很多爸爸也是这样,你看过你爸爸跟你认错吗?很少很少。因为他设定:我是一位什么都对的爸爸,我在孩子心目中,是一位高大伟岸的权威人物。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你能够面对软弱的、惊慌失措的自己吗?如果暂时不能,也许你要开始反省,你是否被你的人设框架住了呢?


作者|许添盛

摘自 | 许添盛医师演讲


点击阅读许医师的相关文章:

☞ 亲己关系——往期美文汇编


你被自己的人设框架住了吗?

作者简介:许添盛【台湾】,世界知名心理学家暨精神科医师,心灵动力学的创始人及全球传播的使者,著作等身的心理学作家、慈善家、企业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框架   人年   英国   惊慌失措   美文   软弱   医师   亲近   年纪   观念   爸爸   角色   孤独   对象   妈妈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