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霸凌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作家陈岚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揭示了99%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教育!在霸凌者眼里,无作为的监护人永远是得力的帮凶。

《少年的你》作为国内少有的校园霸凌题材的影片,自上映来就引起观众的热议。凭借题材的稀有、演员的精湛演技,《少年的你》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2项提名,并在豆瓣取得8.7的高评分。

与《少年的你》同一类型的,还有2018年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以及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韩公主》。诚然,这些影片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然而,透过校园霸凌,其实背后更应该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

《少年的你》:霸凌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01、 中国式家庭教育:充斥着功利的欲望

魏莱长相甜美、家境殷实、成绩优异。同学胡小蝶因为不堪欺凌跳楼自杀,作为始作俑者的她,却不曾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惊慌和内疚。并认为胡小蝶死得好,让她的家庭获得了一笔不少的赔偿款。


魏莱为什么会如此物化一个人的生命?

从魏莱的家庭教育我们可以看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深深地影响到了女儿。魏莱的母亲典型的知识分子,话语里看似优雅却包裹着蛮不讲理,对于孩子的袒护高于一切。对于孩子给同学带来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她的母亲没有半点歉意,而是在谴责受害者的父母。

魏莱的父亲在魏莱的身上花费了不少金钱,因高考失利对她冷暴力一年,父亲眼里,成绩和所谓的名牌大学光环,远比女儿本身还要重要。

魏莱的父母,充分展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一大畸形,那就是充斥着功利的欲望。知识分子的家庭普遍会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孩子成了父母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个体,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

实际上,这是家庭教育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孩子必须达到一个高水平父母才会心满意足。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亲情关系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孩子的成长。

在魏莱家中,孩子不是孩子,父母不是父母,而是“债务人”和“债主”之间的关系。魏莱,就是她父母功利教育之下的陪葬品。

《少年的你》:霸凌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02、 中国式家庭教育:不出力的爸爸,不会用力的妈妈

《少年的你》中性别设置构成了这个片子的性别语言,用没有明说的方式表达了导演的潜台词:不出力的父亲和不会用力的妈妈。

影片里三个主人公,爸爸几乎是隐形的,当孩子出现问题,面对和处理问题的往往都是妈妈。在中国式家庭中,“妈妈”是现实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超人妈妈”们除了面对来自职场中的压力外,还需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

陈念是一个身体瘦小、沉默寡言的女生,在帮助被霸凌后跳楼自杀的同学胡小蝶盖上衣服的那一刻,陈念就成了下一个被欺凌者。

陈念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她的妈妈因欠着一堆外债,被一群人到处追债不敢回家,独自长期一个人在异乡躲债。并经常向陈念强调自己的付出和苦难,以此压制和绑架孩子。这充分的显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不会用力的妈妈。

很多妈妈在丈夫无力承担家庭责任的压力下,放弃了自我。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面对出现的教育问题无所适从,并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她们不通过自己的成长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双倍压力。

其实,家长自己的成长停滞带来的巨大焦虑,应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去解决。家庭教育是一个整体,母亲和父亲同样重要,父亲不用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只需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与建议。而母亲则应该在成长的道路上,关注孩子的情绪,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一把。

从陈念与母亲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念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母亲的影响,由于陈念的母亲不会用力的教育方式,造就了陈念性格上的自卑、懦弱。作为母亲她低估了自己言行对女儿的影响。

《少年的你》:霸凌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03、 中国式家庭教育:空巢里的孩子,教育的失衡

在中国,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父亲也有母亲,却活得像孤儿,这就是中国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现象,其最致命的弊端就在于使孩子不复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 有些更是失去了进入学校的机会。

杨绛先生曾这样说起自己的家庭:“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家,是一个屋檐下的一撇一捺,再多的财富与权力也没法比。”

影片中小北父亲失踪,母亲嫌他是拖油瓶,因此小北很早就开始为活下去而拼命。像小北这样的孩子,在最渴望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陪伴,在最渴望交流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倾听,他们成了一群被父母忽视的“空巢孩子”。

在我看来,小北对人生价值观的消极态度与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空巢中的孩子,当年少的自己被爸爸抛弃又不被妈妈看到,会将爸爸遗忘把妈妈从心里抹掉,以而隔离被父母无视的痛苦,同时也意味着擦掉了自己的存在感。

其实,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空巢”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那些缺爱的童年,绝望的少年时代,就像烙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治愈。由于一直生活在阴暗处,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一直都很消极。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抗拒的原生家庭,与无法选择的父母。父母的缺失会让孩子不再相信世界的美好,更倾向于用暴力的行为来解决人与人的矛盾。陈念说过一句话至今让我心疼:“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变成一个大人。”因为没有人教,所以青春年少的他们跌跌撞撞,头破血流,所以他们的青春千疮百孔。”

《少年的你》:霸凌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04、 影片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影片虽然表面上讲的是青春霸凌题材的故事,但实际上以鲜活生动的方式隐喻了中国式家庭教育里,子女的正常需求与父母的病态心理需求之间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对待家庭教育里出现的问题,这一普世话题对人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 不要把自己的前半生的遗憾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很多父母,都会把自己的人生观强加到孩子身上。美其名曰:都是为你好。

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在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上,将血浓于水的亲情置于更高的地位之上,独立的生命体通常会被忽略。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的父母普遍缺乏边界感,和孩子之间不分你我,喜欢以爱之名,闯入孩子的世界。过度控制,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影片中,魏莱父母的虚荣和利益,硬生生把自己的人生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将这个花季美丽的灵魂变成形同躯壳。所以真正的爱,是父母做好孩子的观众,而不是让孩子来弥补你前半生的遗憾。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允许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期望,树立自信心,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而对于家长自己的成长停滞带来的巨大焦虑,应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去解决。

《少年的你》:霸凌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② “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

整个影片中,施暴者是女性,受害者是女性,家庭关系中出现的也是母亲,用没有明说的方式说出了,父爱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家庭教育中父爱缺失已经成为中国家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

刘墉说:“许多爸爸在孩子的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上海社科院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教育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十年间,从30%下降到20%”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父系为中心的社会,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不可否认,占据主导作用的依然是男人。有些东西,是母亲无法给予和代替的。因此,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是有一个很少参与孩子成长的父亲。

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心理学家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父亲是孩子一生中出现的第一个偶像,父亲的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男孩子会在父亲的身上学会如何做一个男人,有了父亲的陪伴男孩会更具勇气与自信。而女儿她会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通过父女关系来了解与异性相处的模式和面对异性的心理状态。

《少年的你》:霸凌的背后,是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③ 有效陪伴,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千万不要缺席

电影中,陈念妈妈是所有妈妈中镜头出现次数最多的,但在女儿成长这么重要的阶段里这位妈妈一直缺席,造成了女儿被校园暴力自己还浑然不知。而小北的父母,只“生”而不“育”。要知道,陪伴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支撑,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才能够愉快且健康地成长。

北大教授薛兆丰说:“父母只关心陪伴时长,忽略了有效陪伴。挣钱不代表就是无良父母,这两者并不冲突。”

对于孩子而言,比起物质,他们渴望父母对自己的了解,更渴望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被父母看到,而这些只有通过有效陪伴才能达到。孩子是一颗小树苗,需要耐心的陪伴,温柔的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保持亲密而有间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失败、迷茫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在遭受暴力威胁时,告诉孩子他不是孤身一人,家人永远是他的后盾。

写在最后

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还有在行动上言传身教,在细微处耳濡目染。好的父母,永远不会停下自我成长的脚步。在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变得更好。

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在《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中,不仅有青少年懵懂的爱,也有对校园霸凌的反抗,更有不可忽略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部关于青少年校园霸凌的的电影,《少年的你》给人们带来情感共振的同时,也对中国式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刻反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家庭教育   少年   缺失   美文   中国   爸爸   父亲   身上   父母   女儿   母亲   影片   自我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