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B面,独立成长的背后,是敢于“放手”的父母

据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说:

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一名12岁的小男孩独自留学在西班牙,因为国外疫情肆虐,国内父母决定让他从西班牙马德里乘机回国。小男孩一个人从住地到机场,独自搞定登机、申报、检测、核验等繁多程序。一直到到达首都机场离散点之前,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全程佩戴着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没有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

一个才12岁的孩子,独自一人飞行9235公里,跨越五湖四海返回祖国。这对于中国大多数相同年龄的孩子来说,他的自控力,独立性,稳定的情绪和心态都是望尘莫及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其实,爸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孩子的性格,反映的正是爸妈本身。

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参与其中的话题。当下蕴含教育意义的影视剧有不少,奥斯卡就有自己的选择。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总是偏爱这些教育题材的作品。虽然没有最佳影片的受到的关注度高,但是这些优秀的短片作品总是能出其不意的引起人反思。

皮克斯工作室出品的动画贴片《鹬》和 《包宝宝》分获得了第89届和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鹬》和《包宝宝》就像家庭教育话题的AB两面,共存在当下很多家庭里。

教育AB面,独立成长的背后,是敢于“放手”的父母

A面 独立成长的背后是勇于放手的爱

《鹬》这部6分钟的短片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鹬宝宝在妈妈敢于放手的爱中不断尝试,不断成长,艰难的成长过程终于带来了美丽的蜕变。

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受益终生。”全国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给过家长们一句话:“一个孩子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还需要盐。”

1、放点“糖”,适当关注和鼓励,是对孩子的一种支持和信任

正如,《鹬》短片里,小鹬每天都在家里等着妈妈从外面带食物回来,有一天,小鹬依然仰着小脑袋,等着妈妈来喂食,结果妈妈没有理会他,还飞到海滩中间,鼓励他走出温暖的巢,给他示范如何捕食。

小鹬第一次离巢,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好奇,在海滩上蹦蹦跳跳,左冲右突。小鹬妈妈这个时候则选择站在一旁,不干涉小鹬的行为,只做一个默默关注和鼓励的旁观者。

这样我想起,影视名星马伊琍,曾在微博里分享,爱马7岁的时候,就能够一个人带着国外生存能力为零的外婆阿姨妹妹们从巴黎转机飞上海,马伊琍只是在电话里适当的指导。

对于孩子而言,妈妈一如既往的关注和鼓励,就是那颗能让自己重拾信心和勇气的糖。史宾赛曾说: ‘’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教育AB面,独立成长的背后,是敢于“放手”的父母

2、加点“盐”,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逆商”

影片里还没等小鹬好好感受外面的奇妙世界,就被一波突来的浪潮包围了,它没有经验,来不及跑开,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海水淹没。经历过这一次的 " 灾难 " ,小鹬变得胆小怯懦,但是鹬妈妈依然温柔而坚定的拒绝给小鹬提供食物,并且鼓励小鹬离开草丛,重新回到海滩自己捕食。

在重回海滩捕食的过程中,小鹬遇到寄居蟹,发现寄居蟹虽然身体很小,但是竟然不会被浪花冲走。于是,小鹬向寄居蟹学会了这种能力,并看见了其他鹬伙伴们所看不到过的水下美景。小鹬等浪花退去,兴奋地跑到妈妈身边,并捕食到一个巨大的贝壳,送给伙伴们享用。

马爸爸回归“教师”的身份后,就谈到教育的本质,希望我们的孩子具备“四商”——情商、智商、爱商和逆商,而在这四商里面又特别强调孩子需要有逆商,因为这是真正决定了一个人人生高度的素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只有掌声和阳光,还可能会有荆棘和风霜。我们 必须知道孩子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小困难,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加点“盐“,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仅有一帆风顺,也会有一些坎坷不平。正如,霍启刚郭晶晶夫妇,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蜜罐里,对孩子而言,不是好事情。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点小苦。

3、补补“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自强自立

自从克服了困难之后,小鹬不仅不在害怕海浪,还会主动扎进海水里为妈妈和伙伴们寻找鲜美的食物,这样妈妈很欣慰。

有句话说得很好:“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我深以为然。我们熟知的《狐狸法则》中,成年后的狐狸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必须独立养活自己,一切都要靠自己。

然而,当下的父母很多都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忘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他补“钙”,直到孩子成年之后才忽然发现,孩子仍然是个”巨婴”。

有报道说:上海一中年男子向母亲要钱不成、当街殴打母亲;还有上过名校海归硕士,毕业七年找工作高不成低不,最后选择啃老,天天只知道在家打游戏。这些人到中年依然无法独立生活的“巨婴”们,最缺的就是自立和自强的品行。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父母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尝试“自己来”,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补钙”,才能成就孩子自强自立的品格。

在影片中,鹬妈妈对鹬宝宝成长道路上的悉心指导,鼓励小鹬学会独立觅食,狠心将未谙世事的小鹬推出舒适窝,让小鹬获得了面对海浪的勇气,找到相互学习的伙伴,最终在成长的道路上成就了独立自强的自己。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那就是先放糖,再撒盐,最后补补钙。糖是站在孩子背后默默的支持和鼓励,盐是教孩子面对困难抗挫的能力,钙是增强孩子自强自立的信心。这三样东西在家庭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教育AB面,独立成长的背后,是敢于“放手”的父母

B面 以爱为名的背后是束缚中霸道的爱

《包宝宝》是有着唐人街音乐,精致的中华传统美食,饱含中国元素的动画短片。8分钟不到的短片背后,戳中的不仅是内心那一抹感同身受的家庭温暖,也同样揭露了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方式,令人不禁陷入深思。

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子女爱得深沉,往往有行动,却没有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渴望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却只会用“为你好”来束缚孩子。溺爱、控制成为当下中国式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1、惯子如杀子,是留给孩子的最可怕礼物

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也有一句至理名言,“一般人说,我是父母,我是母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礼物了。”

《包宝宝》里妈妈全身心都扑在软萌小包子身上,为他刷牙洗脸,喂他吃饭,为他量身高,陪他玩,给他买最爱吃的面包,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以溺爱为名的无底线偏袒,密不透风的爱让小包子感觉到窒息。

当下父母对孩子溺爱形成危害的例子不在少数,电影《罪爱》中,父母溺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杨锁是老杨的儿子,自从有了这个孩子,老杨倾其所有侍奉着孩子,出门起根不让孩子自己走路,或挑着或抱着或自行车推着;孩子要啥给啥,百依百顺,家里啥子事情都不让他做;孩子大了一点,想要帮父母干活,父母总是不让他做,还总说“你别把手弄脏了”、“你可万万别累着了”这样的话。

后来,老杨夫妇因为种种原因先后去世了,那时的杨锁18岁,家中有房子、田地、菜园、树林和水塘。但是,杨锁啥也不会干、啥也不想干,就靠乞讨为生。最后,在暴风雪中被冻死了,那时候他才23岁。

我认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是从身体到心灵,那么,溺爱伤害孩子则是从心灵到身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要教会孩子感恩、学会付出,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离开父母会独立的去生存下去。

教育AB面,独立成长的背后,是敢于“放手”的父母

2、母亲是孩子的养育者而不是孩子的决定者

《包宝宝》里妈妈以安全为名的过度保护,剥夺了小包子与其他人的接触,当小包子宣示要离开她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时,妈妈实在无法接受,从一脸愕然到极力挽留,最终恼怒吃掉了小包子。

从小到大一直被爱过度包裹的明星朱雨辰辛辛苦苦演了十几年戏没能大红大紫,却被他妈妈上了一次综艺节目彻底带火了,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对儿子朱雨辰的爱超界了。

她在节目上很自豪地说,她是在用生命去爱儿子,为了儿子可以完全没有自我,所以要求儿媳也必须做到跟她一样。

的确,节目中看似动人煽情的母子之情,却让我看到了一场爱与束缚的互相撕扯,孩子虽然是母亲十月怀胎含辛茹苦生下来的,但是当婴儿脱离母亲身体的那一刻,就预示着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他不附属于任何人。

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在我看来,母亲只是孩子的养育者,而不是孩子的决定者。母亲可以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爱,但是不应该以爱作为借口禁锢孩子的思相与自由。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那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教育AB面,独立成长的背后,是敢于“放手”的父母

反思家庭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家庭教育,敢于放手,积极引导,与孩子共同成长

现在教育只是追求短期的效益,牺牲孩子内在潜能的引导。很多家长承包了孩子除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的巨婴。

然而我今天所说的放手,并不想和现在国内教育形式对立或者背道而驰。而是希望我们从源头上激发孩子的内心和行动,主动学习让孩子在同龄人中表现得更加出类拔萃。

1、敢于放手,正确理解放手不等于不管不顾

放手,不是放养,不是放弃,更不是不管不问。孩子们的心理、思维和习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为放手来做好铺垫。

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放手,它是一种信任与尊重。这些会带来体验与成长,而与之相反的,不肯放手的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干扰和阻碍。

龙应台的那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让我感觉到放手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一种等待。等待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建构自我,拥有了探索未知的能力。

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体验,就是对他们自我成长的一种尊重和信任,孩子也会因为我们的放手收获到更多的经验与信心。

2、积极引导,让箭矢射得更远

何为引导,引导不是去让干涉孩子的思想和方向,不是要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的机会,而要通过引导帮助孩子积极的看待自己,帮助孩子确认和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和即将拥有的未知能力。

放手和引导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父母,需要通过自我学习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因为这会使得自己不再焦虑怎么去引导,同时帮助我们在精神层面上做到“放手”。

放手和引导是要有方法的。很多人一谈到放手,就完全放手,完全相信孩子自己的感觉和体验。毕竟孩子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我们要对有些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有些问题是需要我们侧面进行正确引导的。

纪伯伦的诗中所说“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作为父母,一生最大的功课就是要学会如何和孩子分离。然而现在的放手和引导就是在为未来的分离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育AB面,独立成长的背后,是敢于“放手”的父母

3、与孩子共同成长,结束共生纠缠关系

《包宝宝》中的妈妈和朱雨辰的妈妈之所以对儿子的控制欲那么强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她们自己本人没有成长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

当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不断在我们耳边回响的时候,也就充分理解了父母是榜样的话。

父母在行动上的言传身教,在细微处的耳濡目染。只有我们永远不停下自我成长的脚步。在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一起成长。 孩子的所有“问题”,将不再会是你焦虑的起点,你就会享受与孩子共同的成长的关系。

总结一下

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在《家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独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础。”自以为是的大棚温室教育模式,只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失去独立能力,久居温室经不得半点风雨,其实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作为父母,必须看清楚的是,孩子虽然是你的骨血,可在漫漫人生旅途里,与你重叠的部分其实少之甚少。当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一个人,才会懂得放手,愿意等待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在孩子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不要心疼而一味的全部代劳,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变的独立起来。

作为父母,必须知道的是,你不能代替孩子行使生活的权利,也无法强迫他按照你理想的轨迹前行。他的人生路,你只能建议指导,但永远不该操控决定。孩子独立的背后,是无数敢于“放手”的父母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父母   独立   寄居蟹   溺爱   自立   家庭教育   自强   美文   包子   儿子   母亲   自我   能力   妈妈   宝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