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中国门》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要不停地打开一扇扇门。一扇门代表一个世界。传统中国,科举考学像一道窄门。读书读得好的,就可以做官,有功名,得富贵。当代中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大多数孩子的唯一选择。

在中国,对于太多太多的孩子和家长来说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白岩松也说:“高考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但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

央视2015年曾制作了一部纪录片《高考》,用了近300分钟的时间,用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2014年我国高考的盛况。总共六集的纪录片,豆瓣评分9.0,足以说明中国家庭对高考的重视度,道出了现实社会中高考的真实性与残酷性。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最近,印度也出了一部以印度高考为背景的励志神作《最初的梦想》,此片出自《摔跤吧,爸爸》原班导演和编剧之手。截至目前,它在豆瓣和IMDb上均获得了8.0及8.4分。在印度本地,被观众心里提前内定为年度最佳影片

虽然《摔跤吧,爸爸》和《最初的梦想》同为励志类电影,但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高考失败者的故事。男主角拉格海姆是一名高中生,出生于一个学霸之家。被家人寄予厚望的拉格海姆为了考入印度最好的大学,拼尽了全力。然而,拉格海姆落选了,相反,平时不如拉格海姆的同学都被录取了。

在巨大的失落和自责中,他做出了最极端的举动——他心灰意冷地翻过阳台,从楼上一跃而下。面对病床上丧失生存意识的儿子,父亲帕塔克为了激发他活下去的欲望,给他讲述了一个“失败者”和“一群失败者”逆袭的故事。

失败所带来了挫折感,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为什么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却考得比自己好?想赢,却又怕输的心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詹森效应。只有克服“詹森效应”,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舒缓高考的心理压力,发挥正常水平。

那“詹森效应”是什么?为什么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却考得比我们好?本篇文章里,我将从“詹森效应”的角度给出三个解决方案。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01、詹森效应,别让压力成为心灵的羁绊

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速滑运动员,平时训练有方,实力出众,可是一到比赛场上就接连失利,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非常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压力太大,过度紧张。因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优秀,但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最初的梦想》这部片子里,男主角拉格海姆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出生于一个学霸之家。他的父母都毕业于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拉格海姆从小树立的目标就是考入印度理工学院。

这里背书一下,印度理工学院,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院校之一,每年的录取率不到3%,堪比欧美的一流名校。在印度本地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印度理工学院,二流的学生才去美国留学。”

所以,可想而知,拉格海姆为了他的这个目标,每天学习18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结果,全力以赴的拉格海姆最终落榜了,看着电脑屏幕上“下次会更好”的五个字,拉格海姆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他彻底崩溃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在孩子学习生活当中屡见不鲜,有些孩子在平时学校小测中,成绩相当的不错,常常排名靠前。但是一到期中、期末考试及其它大考就屡屡失利,成绩不够理想。

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陈默教授说过,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家长只准赢不能输的心态,让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因为缺乏应对的办法而倍备焦虑。

第三只笼子理论:有三只笼子,笼子里都关着一只老鼠。第一只笼子里有个开关,踩一下就会有食物送进来,老鼠最后一直踩;第二只笼子也有个开关,但是踩一下就会被电击,最后老鼠再也不踩了;而第三只笼子里的开关,踩一下会有食物,再踩一下会被电击,往返多次,笼子里的老鼠不知道踩还是不踩,纠结至死。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活在纠结之中,没有应对的办法,不知道怎么做才对。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初一上半年领成绩单的那天,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双眼里含着酸楚的泪花,木怵怵的站在我面前,嚎啕大哭起来,原来是期末考试失利了,排名一下子跌到班级尾巴上。一连三天,她的情绪都很低落,不停地问我,不如她的同学,为什么考得都比她好。

其实,“詹森效应”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是因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结果。它是人的一种浅层的心理问题,是一种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的心理异常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它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目的性颤抖”。

著名的主持人朱丹,从2019年底开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分别读错古力娜扎、迪丽热巴、周笔畅、张丽娜、林允、马思纯等当红明星的名字。多次的口误使她成为了娱乐圈最大的槽点之一。网友纷纷质疑,朱丹的口误到底是恶意炒作,还是综艺效果。

到底是什么“魔咒”让一名专业的主持人,接二连三地出现口误呢?我想朱丹是陷入了“詹森效应”。产后复出后的每一场主持节目,对朱丹来说都很关键,紧张的氛围、无形的压力,会不露痕迹地使她内心紧张。过分关注结果,更是导致了她在现场发挥失常,以致没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为压力所困。我们就像罐头里的秋刀鱼,在压力中,丢失了本真的生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必须要利用好本身的压力,才会使生命更有韧性。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02、那些曾经不如我的人,为什么都考得比我好

细细想来,“为什么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考得比我好”,“学习优秀”与“考场失利”之间的唯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有些孩子平时“成绩斐然”,文才出众,久而久之,他们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考场的特殊性,周围人对他们寄予的厚望,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患得患失难以发挥出真正的水平。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詹森效应”就是一个“恶魔”。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当孩子陷入“詹森效应”之中,就会表现出来一种不懂得思考和异常紧张的状态,这对孩子来说影响非常大,而在平时会表现出来以下两种情况。“

1.得失心过重,一到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

在孩子身上,最大的得失心就是结果。有些孩子,平时的成绩很优秀,上课时的表现也很好,被老师视为尖子生,可是一到考试就掉链子,表示自己什么也不会,脑子里一片空白,想不起来任何有关的知识点。有些孩子,更是担心考试过后的成绩不好,因为害怕紧张,而出现身体问题导致不能正常的参加考试。

《最初的梦想》里拉格海姆为了能考进理工学院,一天24小时里,有18个小时在学习,他放弃了娱乐休息的时间,一年365天,天天都处在情绪焦灼当中。没有时间休息,压力自然不会消减。而正是患得患失的心理,严重的影响了他考试时的状态。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由于平时“战绩累累”,形成的一种“只能成功不准失败”的思维方式,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压力。那精神压力过大有什么影响?

俄亥俄州里大学的研究者们以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精神压力对身体的影响。研究者通过训练,让一群小老鼠学会了走迷宫。然而,当研究者们把一只非常凶悍的小老鼠放入原来的群体中时,其它小老鼠迅速感到了压迫感,开始四处逃窜,慌不择路。

实验结果表明:过大的压力,会制造焦虑情绪,并严重影响记忆力。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高压的状态加过重的得失心,让陷入“詹森效应”的孩子考试的时候大脑里一片空白,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发挥。

一个人对得到和失去产生的心态,就是得失心。得失心人人都有。正如王阳明所说:你的人生慌乱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长大后,我们发现快乐和幸福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难,是因为我们做任何事之前,得失心太重了,永远活在“想得到”与“做不到”的巨大落差之中。于丹说过:“ 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2.自信心不足,赢得起,输不起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作者阿德勒说过:“我们每一个内心深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因此,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环境的影响。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出来的。

《最初的梦想》里拉格海姆有着学霸特质,家庭环境优越,父母又是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成功人士。按照常理,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的拉格海姆应该是一个自信心十足的男孩子。然而,情况正好相反,从小生活在父母的高光之下,面对一所每年录取率不超过3%的一流学校,拉格海姆潜意识里自信心是不足的。所以,才会放弃所有的一切,废寝忘食的去学习,用考上一流学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中国,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大致可以用《小别离》中文洁的那句经典台词来代表:

“你今天进不了前100,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一辈子就完了。”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家长重视孩子成绩世界闻名,全球第一,唯成绩论的家长只对孩子考试的结果很关注,从来都没有告诉过孩子,胜败乃兵家常事。殊不知,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对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大的动力,自卑是打击出来的,自信也是理解和鼓励出来的。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03、正常发挥,规避“詹森效应”,让自己成为铠甲勇士

心理专家陈默老师说过:“现在孩子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现在的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期盼。受过较好教育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忧郁。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詹森效应”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怎么才能降低詹森效应的出现,这里我给大家三种解决方法:

1.帮助孩子考试正确“归因”,引导孩子多维度进行自我反思

归因是人们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自己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自己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人们解释行为起因推理的方法,心理学称之为归因理论。

每次考试下来我们和孩子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常常有分歧,大多数家长内心里都会觉得孩子主观上不够努力。而孩子则喜欢归结为试题太难或者大家都没考好之类的客观原因。父母在和孩子沟通考试成绩时一定要注意心平气和,与孩子一起对考试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和理性分析。

对结果正确归因。成绩本身说明不了全部问题。耐心倾听孩子自己的分析。很多家长比较急躁,但不要急于给他下结论。对成绩的讨论过程更多的是归因过程,引导孩子自我反思,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更重要。我们可以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可控原因还是不可控原因多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孩子只有想通透了,不要家长多说,也能形成合理的归因结果。

对结果深入分析。成绩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考核的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分析的目的是启发后面的学习。归因不是最终目的,理性分析、积累经验、再次出发才是。

在现实生活中,每次分析时我都会首先引导女儿自我检测不该丢分的地方。在我看来,这是个基础的问题。这个分析必须由让孩子去自己完成。其次,有哪些失分是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迁移与加强练习就能掌握的,这也是自我分析的一个重点。

总之,一次考试成绩虽然不能说明学习的一切问题,却是学习过程重要的自我检查的一个手段。就好比体育障碍跑时,翻越一个障碍物,是一次自己能否达到这个高度能力的检测,翻过去了说明这个能力基本掌握了,翻不过去,就要寻思根本原因在哪里,有针对性调整方法,并付诸于行动,来迎接再次的挑战。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2.压力新思维,享受压力资源,将压力为我所用

《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书里说,我们想要战胜压力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压力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绝对不会消失,期望“零压力”,反而会叠加我们的压力。

著名的压力干预实验,将“我很紧张”转换为“我很兴奋”。即当我很紧张时,告诉自己我很兴奋,这是身体为了帮助我们而做出的更好表现。把压力、焦虑转化成帮助孩子更好表现的能量就是新的压力思维。

压力新思维将视为障碍的压力反应看成资源,使天平从“我不行”向“我可以”倾斜,这种思维转变会随着时间叠加,也意味着生活中,面对压力时,压力就是被赋予给你的能量。新的压力思维,不是试图减轻它, 逃避它,而是面对压力所成长的勇气,将压力转化为资源,为我而用。

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就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兴奋状态。 称为贝克尔境界。而贝克尔境界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压力新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压力和意义成正比,引导孩子习惯压力有益的新思维,他会从中发现意义和希望;在充分利用压力资源的同时收获自信和力量。享受在困难中解决问题、实现成长的美妙感受,甚至还会有很多人一生都难求的巅峰时刻。

《最初的梦想》:抛开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应”怪圈

3.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可以很想赢,但是我们更怕不输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受锤”就意味着面临打击和压力。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所特有的一个通病就是:输不起。所以,学会输得起,显得尤为重要。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知名大学数学系的同学,因为一门考试不及格,得了精神分裂症。 看到这个故事,让人觉得又心酸又可惜。考上知名学院,人们眼中的佼佼者,未来前途光明似锦。 可是他居然因为挂了一门功课,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赔上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白岩松曾说过:“每个人都想赢,但不怕输才是关键。只有你不怕输的时候,你才能赢。”

《最初的梦想 》电影中,拉格海姆的家人一直告诉拉格海姆,你赢了,我们可以做什么。却未告诉拉格海姆失利了,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每一个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就是应该要学会“不怕输”。因为只有“不怕输”的孩子,才能拥有璀璨的美好未来。

身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改变了对考试的认知,不再过度关注考试的结果,不再把“赢”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输”看作是孩子成长的机会,鼓励孩子在“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每一次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总结得失,寻找自己的潜能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孩子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孩子的自信心,就好比桌子下的桌腿,桌腿越多,桌面就会立得越稳。想要打破“詹森效应”,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多把自己或孩子放在类似的环境里,放手去锤炼心理素质。所谓考试多了,自然也就是熟练了,心理上也得到了打磨。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环境可以精心的设计把压力的场景按照难易程度合理排序,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压力程度,从而可以慢慢的增加孩子的自信,从而最终彻底战胜心魔。而孩子积累的成功经验越多,孩子就会越有自信,也就越愿意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出去,去参与竞争,融入社会。

总结一下:

《最后的梦想》比起那些只会让人看完就忘掉的商业片不同,《最初的梦想》用一种愉悦的方式讲述着父亲帕塔克在大学期间利用了“新压力“思维、“归因”理论、“想赢不怕输”的心态,从所谓的“失败者”成功逆袭的真实经历。是一部具有着教育意义的优秀喜剧电影。

成功如同登山,孩子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铺了一级台阶,台阶越垫越高,孩子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2020年高考倒计时,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詹森   新思维   效应   梦想   印度   怪圈   理工学院   自信心   美文   得失   包袱   老鼠   最初   家长   压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