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进前十名,奖励1000元”,遗憾!孩子的学习乐趣从此丧失

“我知道兴趣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可是我这孩子偏偏对什么都有兴趣,就对学习没兴趣,怎么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


怎么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我闺蜜为了提高她孩子的学习兴趣,特意制定了一套超级详细的学习奖惩计划。


比如,月考提高五分奖励2块,期中考提高五分奖励3块,期末考提高十分奖励50元,每提高一个排名,奖励100块,进入年级前十,奖励1000块等等。如果学习退步,也会按照减少的分数,扣发当月零花钱。


我问她,孩子小学二年级,正是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的时候,学习是她自己的事,用发钱的形式算怎么回事呀。朋友说,孩子付出了努力就该得到回报,这也是正面激励,让她以后更努力。


然而,在我看来,回报有很多种,为什么一定要跟钱扯上关系,她学习有成就感不就是最好的回报吗?可是,朋友不以为然,她认为金钱奖励又能促进孩子学习动力,又能培养她的金钱观念,正好一举两得。


为了提升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借助外部刺激,激励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正是很多家长在做的事情,却不知道进了一个误区——一旦孩子习惯用外在奖励而非兴趣、好奇心奖励自己,久而久之,家长会发现已经买不起孩子兴趣和好奇心。


近几年,青少年抑郁轻生的新闻越来越多,“拖延症”、“空心病”、“厌学”等前所未闻的毛病出现在孩子的身上。


我不禁有个疑问:“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在《内在动机》本书中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基于40多年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很多人奋斗的动力,都来自于奖赏或惩罚,但这是有害的。也告诉我们,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是获得内在动机。


“考进前十名,奖励1000元”,遗憾!孩子的学习乐趣从此丧失


什么是内在动机?它能用外部奖励机制吗?


内在动机,简单地说是完全参与活动本身,而不是达到某个目标。


书中引用了美国艺术教师,罗伯特・亨利说的一段话:“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亢奋的状态、一个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


就像幼儿园里孩子的学习行为,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实现某些功利性的目的,而是因为孩子好奇,他们想知道结果是什么。很显然,好奇是他们的内在动机。如果一个人有非常强烈的内在动机,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如果我们缺乏内在动机,做事情总拖拉、被动性,我们可以用外部的奖励和监督来推动吗?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做一个实验——索玛拼图。





爱德华发现,奖励组学生们在第二阶段仍然十分努力,而进入第三阶段,有兴趣继续解题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兴趣和努力程度也都在逐渐减弱。


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们,在第三阶段有更多的人愿意继续解题,兴趣和努力程度逐步升高。


这个结果说明,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考进前十名,奖励1000元”,遗憾!孩子的学习乐趣从此丧失


奖赏背后的意图是控制


德西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控制。当人们感到自己不自由、被控制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就会削弱。


正如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纵向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由于背景,地位的不同会造成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比如公司中的上级与下级,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学校里的老师与学生。


在家庭关系里,父母往往会用奖励、威胁、惩罚,迫使孩子做事。

比如,很多家长都说过这些话:“这次考试如果进全班前十名,就给你买个手机。”

“不要再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道题你都犯了多少遍了?再错就罚抄100遍!”


惩罚和奖励这对“孪生姐妹”是中国父母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惩罚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太强,太难管了,想让他乖乖听话,更是难上加难。必要时,还是得靠武力,简单粗暴有力度。


喜欢用奖励方式的家长则觉得,惩罚只会让孩子的行为更隐蔽,还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而用奖励来争取孩子合作会更加人性化一些。其实,在我看来,无论奖励还是惩罚背后的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


教育专家尹建立曾说:不要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惩罚和奖励,就是变相的命令。两种方式看似完全相反,但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父母以权压人,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迫使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


事实上,只要家长坚持由自己来决定什么对孩子最好最正确,并让孩子服从,都是典型的控制型育儿。成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够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实,孩子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自主权。


当父母的命令威胁到孩子的自主权时,反抗和斗争就开始了,这样想来,孩子的很多叛逆行为也都有迹可循。


“考进前十名,奖励1000元”,遗憾!孩子的学习乐趣从此丧失


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请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既不惩罚又不奖励,难道放任孩子的问题不管吗?当然不是。父母可以在一定界限范围里,给予孩子小小的选择权,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高内在动力。


作者的朋友有一个非常不爱吃药的姑妈,她的病又必须要求她听话照做,但她从来都不能按医生要求吃药,于是时不时地会被送到医院急救。问她为什么不吃药,她的回答是她好像永远也记不住吃药这件事。


可是过了没多久,这个朋友再次见到姑妈时,姑妈能坚持服药了。原因是她换了一个医生,这个医生让她自己选择服药时间,姑妈因为有临睡前喝牛奶的习惯,所以决定在那个时候吃药。于是,一直困扰姑妈和医生的吃药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被化解了,而方法是在一定的界限下,给姑妈了一个小小的自由选择权。


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其实也应如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比如,想报什么类型的兴趣班?放学回家什么时候写作业?先写哪一门作业?


作者在书中还讲述了一件他表妹孩子的事。表妹和她丈夫都是园丁,家里鲜花盛开,他们的孩子从两岁就开始参与园艺活动。一天,孩子的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彩纸,让他们做花。所有的孩子做的花都是平面的,表妹的孩子因为看到过的花都是立体的,就把纸揉成团,做了一朵立体的花。但老师想要的是一朵平面的花,以便于贴在背景墙上,于是她批评了孩子。


假如我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回家向我们诉苦时,我们要怎样处理才合适呢?作者给出的回答是:“不管别人如何对待孩子,对你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支持自主。”


因此,表妹告诉孩子制作纸花的方法很多,有时候你需要按老师的方式来做,因为她这次就想要这样的花。同时,她也表扬了孩子的制作方法,并拿出纸来跟孩子一起做了一些立体纸花。


“考进前十名,奖励1000元”,遗憾!孩子的学习乐趣从此丧失


写在最后


其实家长们不用太过担心,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内在动机,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而且人最大的动机来自于内心,因为追求进步和挑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给予有界限的自主、给予适度的奖赏和充分的认可,不要扼杀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探索,才能最大程度帮助他们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爱德华   孩子   姑妈   表妹   美文   动机   乐趣   遗憾   程度   家长   兴趣   父母   医生   努力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