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假装坚强的背后,源于一个内在小孩的伤痛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


对于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傅首尔在自己微博上分享小时候为了见妈妈一面,喝下洗洁精的经历,看了让我无比心痛。


由于小时候的她,没有感受过温情,也不知道被妈妈揽在怀里亲一口是什么感觉。长大后的她,和性格迥异的不同男生谈恋爱,但都无疾而终。


因为她打心底里,根本就不敢相信爱情,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情。被伤害过的她,心里总有一个受伤哭泣的小孩,宁愿假装坚强,也不愿意展露自己脆弱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施琪嘉教授所著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提到过一个案例,有一位男性来访者每次恋爱时间都不会很长。短的只有几周,长的也不过6个月。当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因为我害怕被抛弃,每次当我跟别人发展出亲密关系时,就有一个声音说‘这个人要抛弃我了’。”


原来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他留在老家去南方打工了。当他5岁的时候父母才回家,而且带了一个两三岁的小妹妹。妹妹穿着漂亮的衣服,被精心打扮着,而他却穿得灰头土脸。他心里想,父母跟妹妹在外面一定生活得很好。


过完年父母又要带妹妹去打工了,他一路追到村口拉着父母的衣服,要求父母也带他出去。在北方凛冽的寒风里,他的耳朵早就起了冻疮。但是父亲没有发现,还很粗暴地拧着他的耳朵让他回家,当时他的耳朵就裂了一大块。这种深深的创伤记忆影响了他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小孩,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过伤,没有疗愈的童年创伤,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一样,它就会一直躲在角落哭泣,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入创伤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家庭,让我们不停地重复创伤的模式,陷入无限恶性循环。


其实,疗愈童年创伤,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施琪嘉教授,人称“施大爷”,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集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三重身份于一身。


傅首尔假装坚强的背后,源于一个内在小孩的伤痛

在所著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施教授用30堂课的形式,以很多生活中典型的案例和常见的现象,通过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为主线,提出“看见-共情-改变”的解决方案。而我们只需要带着一点耐心、一点爱心、一份坚持。


01、看见


内在小孩受伤的原因在于需求没有被满足。小孩子从出生起,对世界的认识是缺乏安全感的,于是以哭闹的方式唤起家人对自己的关注。这个时候,如果他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他就会觉得比较安心,安全感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无条件满足孩子,但这这并不等于溺爱,而是迎合孩子当时的心理状态,满足的正是内在小孩提出的种种要求。


内在小孩的健康成长,需要足够的信任、接纳,以及足够的爱。


相反,如果在孩子提出诉求的时候,常常被忽视,或者担心过度给予而不加理会,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孩,其内在小孩可能会朝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糟糕的内在小孩”

这种“糟糕”是双向的,因为TA的内心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友好的,因此会变得“麻烦”,可能常常生病、喜欢哭泣,总之会带来“麻烦”的事情,对于照顾TA的人来说比较耗费心力。


“安静的内在小孩”

看起来安安静静,不吵不闹,特别“听话”,可能这是一部分家长期望看到的样子,觉得这样的小孩很好啊,可是,在小孩的心理TA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了,TA喜欢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喜欢与人交往,会变得孤僻。


傅首尔假装坚强的背后,源于一个内在小孩的伤痛


书中说:一个孩子内在的好和坏取决于他的感受。


如果你在孩子早期能允许自己被孩子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孩子长大以后,当你年老时,他就会对你充满感情。


看见不同时期的内在小孩,并对他温柔相待,那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相信人间是爱的,从而用他的爱予以回报。


02、共情


如果说“看见”是需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共情”则是要知道给予的是不是符合孩子的需求。


书中有个特别好的故事,两三岁的孩子在沙坑旁爬楼梯,3种不同类型的妈妈给出3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看到孩子爬楼梯,马上过去把孩子抱走,说这个太危险,不能爬。这个妈妈会紧盯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让孩子越雷池一步,是过度敏感的妈妈。


第二种,孩子已经快爬到顶了,要摔下来了,她还在旁边跟别人聊天,根本没注意到孩子的情况,这是疏远的妈妈。


第三种,看到孩子往上爬,边跟别人讲话,边用余光看着孩子。爬到一定高度,她就过去扶着孩子,并鼓励孩子继续,这就是恰当的方式。


很多时候,家长习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自以为给予的就是孩子所需要的,其实,家长并没有感受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本书中详细讲述了内在小孩的五种需求,“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以及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所造成的负面情绪“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共情”是建立在看见之上的回应,以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给予。


傅首尔假装坚强的背后,源于一个内在小孩的伤痛

03、改变


如果你的成长环境中让你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了,那么你真的是个幸运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错失了太多的需求,如今我们已经长大,那个内在小孩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内在小孩会产生特定的情绪,这与我们早年经历有关,但我们更要问一句“怎么办”,要对现在和未来负责,过去的经历无法扭转,疗愈的过程在于自我改变。


恐惧的内在小孩,导致我们动不动就焦虑,我们对未发生的事感到焦虑,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总是往坏处想。


羞耻的内在小孩,让我们总感觉自己很丢脸,我们缺乏自信,唯唯诺诺,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很低,总有一种被害人的感觉。


被抛弃的内在小孩,使我们有种随时被抛弃的感觉,因此我们害怕亲密关系,会主动制造抛弃与被抛弃,很难与人有亲切感。


空虚的内在小孩,让我们和别人相处时相当的无趣,会让人觉得我们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书本知识、一些该有的人生经历。


哭闹的内在小孩,对细节及周围的环境高敏感,缺乏足够的爱、信任和安全感。因为只会用简单的哭闹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让很多人觉得很难和我们相处。


上述就是书中所说的内在小孩的五种情绪,它们会衍生五种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在我看来,这些价值观同时出现在了现在很多人的身上,溯本追源就是内在小孩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


傅首尔假装坚强的背后,源于一个内在小孩的伤痛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讲到既然有情绪就不应该被压抑,看见内在的小孩,释放负面情绪,被摧毁的价值信念,通过提高自我价值来重新塑造。方法有很多,比如挖掘自己潜能,利用自身的优势等。但是最有力量的是,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


改变向内开始,正如海明威有这样一句名言: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内在突破有多么的重要,也能够看到生命的神奇和无限的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小孩   这个世界   美文   创伤   安全感   伤痛   童年   耳朵   坚强   情绪   家长   父母   妹妹   需求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