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托马斯·卡莱尔说:

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误。

由福泽克雄执导,出动了日本半个男神级别演员阵容的职场影片《七个会议》,用“漩涡式”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大型制造商东京建电公司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围绕权力与利益之间的较量与冲突,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职场众生相。

影片中,男主角八角民夫发现公司的产品有质量问题,随着他调查的不断深入,一个又一个责任人被揪出水面,但是当他控诉对方的罪行,要求弥补错误时,得到的回应是拒绝和掩盖。以宫野社长为代表的管理高层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尽管自己也知道篡改检测数据是不对的,也会威胁人的生命,但为了业绩指标、为了公司利益、为了个人的利益,自己别无选择。

在影片中,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些人只想逃避责任,甚至不自觉地说谎;有些人在罪证确凿时,依然当场抵死不认;抛开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错不在我的态度,其实,用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著名的“管窥效应”就可以很好的进行解释。

那么”管窥效应“究竟是什么?有些人明明错了,却反而比对的人更有理?我将以结合电影里情节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第二部分,我通过“决策的金字塔”来理解自我辩护这种心理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在文章最后,我会结合影片及现实生活分享如何避免”管窥效应“的三个方法论。

《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01、”管窥效应“到底是什么?有些人明明错了,却反而比对的人更有理?

查理.芒格说:“对于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来说,看什么都像钉子”。这句话,其实就是对管窥效应的一个深层次理解。

管窥效应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只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就像透过一根管子在看东西一样,我们只会看见管子当中的事,管子外面的事情就往往看不见。当我们陷入管窥效应之中时,我们就只能够专注眼前的事情,反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事情,这会将人带入一种不自知的恶性循环。就是所谓的视野盲点。

在《七个会议》中,公司高层们为了公司及个人利益,指使下属偷梁换柱,篡改数据,以次充好,当事情败露,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下属,拒绝承认自己决策的失误,并且为了眼前的利益只是想将错误的事掩盖起来,而不是放眼公司未来的发展,努力想办法去补救。那么,在《七个会议》中,公司管理者的“管窥效应”具体是怎么体现的?

因此,通过《七个会议》中,公司高层们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拿整个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于不顾,公司高层上上下下唯利是图,为了贪图眼前利益明知故犯,不仅拒不承认错误,也不愿意对所犯错误,予以弥补与改正。

《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在《错不在我》这本书中,作者就写道,人们犯错的原因各种各样,每个人在事情出错时总会有自己的一套理由,这些理由看似千变万化,但其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我们经常会犯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还不够精密,当一个人过度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往往就会犯一些平时显而易见的错误,格局也会变小。

司汤达曾在《红与黑》里说:“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已,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

在现实生活中,自私的人,总是自以为聪明地想为自己争取更多好处,殊不知聪明过了头,就成了愚蠢。反观,很多成功的人办事情时会尽量让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兼得,但如果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会优先考虑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

正如,彼得.彼得森在他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中写道:“回望过去,我遇到的机会最后都成了二选一的题目,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而我的选择都是长远利益。”

通过对影片的深入分析,发现一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是自私,忽视他人的利益才是自私。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不能将自身利益建筑在损失他人的基础上。而且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大众的规范时,就会自动搜集一些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以便减少自己心里的不安和维护自己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以至于产生了错不在我心理。

《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02、对现实进行扭曲,制约发现自身的错误,通过“决策的金字塔”来理解自我辩护心理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

著名的末日传说,当末日传说破灭的时候,不少信徒依然坚信是自己的力量把地球给拯救了。为什么呢?因为管窥效应让他们牺牲了所有东西,如果这个时候承认自己受骗,那他们会陷入巨大的内疚当中,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就只能选择更加相信。

这种自我辩护会让人们变得固执己见,忽视明显的事实错误,甚至还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在心理学上,这个自我辩护的过程为“决策的金字塔”。

针对“决策的金字塔”有一个著名的行为电击实验,说的是有一个权威人士家给你1000块钱,让你对别人进行一次10伏的电击来帮助完成一项科学实验,你自己亲自测试了一下这个10伏的电击,打在皮肤上完全没有任何感觉。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旁边来了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不断地要求你加大电击的幅度,每一次都只要求加10伏,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参加了实验的有3000多个人,其中有2000个人在微调电击幅度的时候,最终把电击幅度加大到了500伏,这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自我辩护一直在起作用,每一次增加电击幅度,这些人心里就会这自己辩护,只是增加了10伏而已,没有关系的,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一直加到500伏。

从这个实险中,我们可以看出,决策的金字塔本质就是自我辩护。在每次犯错时我们的内心都是懊悔、内疚、自责、失望,但是,我们的边缘系统很善良,它不希望我们不开心,就会想办法为犯错找各种理由来支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卸责任,将自己做的事情合理化,于是自我辩护就成了人的“本能”。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合理化的过程。

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合理化,我们潜意识里错不在我的观念会越来越强,从而大错变小错、小错变没错,甚至还会认为这是别人的错。管窥效应导致忽视带给我们内疚和痛苦,而辩护的过程,正是自我痛苦的解除,同时也是推卸责任的过程。

《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正如,我们小时候听的安徒生童话《国王新衣》故事中,裁缝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件新衣服,所以,哪怕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国王、大臣所有人都假装能看见这件漂亮的新衣服,因为他们心中只想着不能让别人发现自己是看不见的,不能让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或是不称职的,最后,他们选择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了自我辩护,说服自己并没有错。

《红与黑》里说:越是代自己辩护,越是暴露自己的过错。在《七个会议》影片中,社长宫野明明知道螺丝钉的质量问题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但面对八角和其他管理人员时,依然极力为自己辩护,而且把问题的原因,归责到其他人的身上,以此来掩盖自己的不安。

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只发生在童话故事里,在现实生活中,当错误发生时,为了避免管窥效应带来的不利后果,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给自己找借口。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和道德智商高低无关,因此,学会正确意识“管窥效应",是解决错不在我的重要因素。

现实生活中,不假思索的为自己辩护就像陷入流沙河一样,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管窥效应阻碍了我们看见自己所犯的错误,它扭曲了现实,让我们无法获得正确判断局势所需的信息;它让我们深陷恶性循环无法自拔。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打破自我辩护的惯性模式,勇于承认错误并尽力做出弥补,把它看做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03、如何摆脱“管窥效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结合电影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谈谈三个方法

人类的天性是高估眼前的事物的价值,而忽略看不见或者长远事情的价值,这就会导致我们缺乏远见和理性,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变得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摆脱管窥效应,这里分享三个方法论。

1.跳出“稀缺”陷阱,减少权衡式的思维模式

稀缺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在一件紧急事情发生时,你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最关注的事情上,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稀缺》书上说,稀缺不是客观上的物质稀缺,更是一种稀缺心态。

稀缺心态会改变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比如,你每天早上都会习惯性去跑步,但是这几天工作任务特别多,你可能会觉得跑步也没有那么重要,赶紧把工作做完最重要,少跑一两天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从长远来看,对身体的投资是最重要的,这个其实你自己心里很清楚,但是在稀缺状态下,你就做出损害长期价值的一个决定。

《七个会议》影片里,销售部经理北川二十年前还是一个小职员,因为个人利益,同意了上司对于更改产品数据的建议,虽然,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个错误的决定。但是,他为了自己的职位,抱着下不为例不会出事情的侥幸心理,一步步陷入了“稀缺”陷井。

想要摆脱管窥效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跳出“稀缺”陷井,简单来说,太在意眼前的利益,会造成恶性的循环,反而更不容易得到。就像一个人越想赚钱越赚不到钱一样。生活减少权衡式的思维模式越少越好,不要老是想着损失的东西,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集中在可以长期积累事情上。

《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2.增加“带宽”容量, 避免进入游离迟钝状态

什么叫带宽?带宽其实是指心智的容量, 我们也称之为带宽思维。它其实包含了两种主要的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通常一个人关注的事情是有容量的,就像电脑内存。当一个人把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眼前的利益上时,就没有给思维留下足够的带宽,去考虑长期更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带宽假设成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并排行驶的车辆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有一天公路上并排行驶的车辆超量了,就会出现堵车,所有车辆的速度都受影响,严重时还会出现交通事故。因此,管窥效应不仅会降低我们心智的容量,还会导致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让人进入一种游离的迟钝状态。

《七个会议》中,因为20年前管理高层弄虚作假的行为,让20后的公司管理层频频效仿,当产品再次因为质量出了问题后,管理高层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拒绝做出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挽救。导致最后公司被政府追责,责任人被判刑,同时面临巨额赔款。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人的视觉是有盲点的,而人的认知也同样存在盲点。我们越是关注一件事,我们越有可能放弃这件事以外的所有信息,以至于视角狭窄,由此不断加深偏见。

因此,我们需要接受不同方面的的新知识,增加“带宽”容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有信息进行一个整理类化,建立合理的预警机制,并在下一次的决策中进行可预见性评估。

当代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在《超预测》这本书里曾讲到:人需要保持对信息的敏感,从而不断根据新信息对自己的策略进行微调,对自己之前的判断产生质疑。人的进步就是推翻旧我,塑造新我的过程。

《七个会议》:用“管窥效应”解读“错不在我”的心理原因

3.积极认识“自利性偏差”,避免自我膨胀和自大主义

美国专栏作家戴夫·巴里说:

“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强,同时还认为,在多数主观的和令人向往的特质上自己都强于普通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利性偏差“的概念,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谬误,就是我们往往会过高估计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常常觉得自己能力比别人强,觉得自己运气比别人好,自己是个例外。简单说,自利偏差就是:成功时,多半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时,甩锅给别人或外界环境。

在《七个会议》中,业绩指标是管理层个人能力的有力体现,而当出现问题时,管理层首先要做的就是找一个替罪羊,而销售部一科的经理坂户就是那只无辜的替罪羊。抛锅之后的管理层认为万事大吉了,剩下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小问题,他们统统搞的定。

而在现实生活,自利性偏差心态就像炒股的股民,总觉得自己和一般的散户股民不一样,其实每个人不过都只是等着被收割的韭菜。我们都听过很多类似熬夜、过劳死、过度压力而发生不幸的事情,我们往往热衷于谈论,而不曾深想,这件事发生在人家身上是故事,而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因为我们总觉得这些事情和自己无关,离自己太远,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对于自利性偏差,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人的结果中看自己”,这样有助于形成更为理性的思维,也会以更加富有同理心的态度来看待他人。积极认识到自利性偏差的无处不在,可以减弱我们自身背负的沉重压力,避免自我膨胀和自大主义。

哲学家阿道司·赫胥黎说过,“经验不在于一个人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有效利用他的经历。”每个人都难免会经历成功和失败。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为某件事做了足够的努力,却没等来想要的结果,不妨灵活调整归因策略,用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但却对自己有利的归因来替代它,尝试用归因方式调整自己的状态,从失败或者成功中学习经验,增强决策思考力和选择能力,失败的学费才会没有打水漂。

总结一下:

《七个会议》影片中,东京建电是一家只重视成绩,不择手段的公司。被很多观影者所热议,是因为,在影片里可以找到工作中的自己。结尾处,作为当事人的八角对整个事件的反省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应该着眼于眼前利益还是放眼于全局。在现实生活中,人为什么在犯错误之后,总会为自己愚蠢的行为、糟糕的决定进行辩护?

但如果可以清晰的认识“管窥效应”,并且学会正确处理“决策的金字塔”带来的影响,就会明白人们为什么总会为自己辩护,为什么总认为错不在我。在这篇文章中,我提供了三个方法:跳出“稀缺”陷阱、增加“带宽”容量、积极认识“自利性偏差”,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效应   会议   销售部   东京   偏差   美文   金字塔   长远   带宽   眼前   利益   事情   现实   错误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