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一部讲述青春期成长的电影,喜爱它是因为这是一个能引起回忆的少年成长故事,但其实比故事更为精彩的,是这部电影所蕴藏的对家庭生活中亲密关系的思考。@木兰说博物


《伯德小姐》这部电影提名了2018年奥斯卡金像奖五项提名,斩获了美国金球奖的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和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是导演格雷塔·葛韦格独立执导得第一部处女作。在2017年11月于美国上映后,便获得了IMDB 8.4的评分。并在烂番茄打破由《玩具总动员2》保持的163个全鲜纪录,成为烂番茄有史以来评价最高的电影,充分展现了这部电影的光芒与个性。

故事时间设定在2002年,萨克拉门托市,女主角是一名18岁,在普通的天主教学校就读高中的学生,父母工薪阶层,还有一个名校毕业却只能在超市混日子的哥哥,平凡的外貌和一般的学习,就像我们周围的的大多数人一样,平凡得不能在平凡。

《伯德小姐》中的女主角一心向往自由开放的美国东海岸城市,住豪宅,交一个高富帅的男朋友,有一位白富美的女友,自己则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小公举。彻底告别平庸的家境,远离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拖沓之感,无论是哪一部分情节的展现都能给人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觉。

在我看来,《伯德小姐》不同于一般成长型青春片的“女性电影”。它以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视角,既描写了伯德小姐的成长故事,也表现了伯德小姐与母亲的挚爱亲情。所以,这是一个青春少女初长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一个家庭中两代人相互成长,相互成就的故事。

很多人都是从故事内容进行解读,今天我换个新的角度更想从导演的创作角度——家庭关系中来看这部片子,因此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呈现”三个维度深度解读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01、叙事结构:导演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全片,即能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又能呈现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让观众产生情绪共振的同时,引发思考

导演为伯德小姐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平行推进,营造出不同的生活场景。就《伯德小姐》的叙事结构来说,校园和家庭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存在。在我们看过的太多青春电影都讲述了不属于我们的青春成长,而作为数量不多的以女性为主的青春成长电影,导演以高中生日常的生活作为两条平行线的交汇点,辅以创造性剪辑手法,通一波三折的情节,推动剧情的发展,达到情感的高峰。

《伯德小姐》里青春期与原生家庭中关系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实际上极具普遍性,该片虽然结构简单,但经过导演精巧的叙事安排,脉络流畅自然。我将细细解读本片的叙事结构。

① 明线:以伯德小姐的日常生活进行展开,结合最真实的生活情节,让观影者产生情感上的羁绊。

电影的主人公伯德小姐,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妈妈是位医院护士,爸爸待业在家,哥哥虽然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却只能和女朋友在一家超市工作。青春期的伯德小姐性格叛逆鲁莽,不喜欢自己生活城市,对母亲的控制与亲人之间经常因为生活琐事和观念的不同而争吵。

与影片中家庭矛盾平行发展的还有伯德小姐的学校生活,在友情和爱情两个方面。伯德小姐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朱莉,两人一起上学,交换秘密,还一起参加学校的舞台剧比赛。在高中最后一年,交了两个性格迵异的男友,让心中幻想的爱情观崩塌一地。

伯德小姐最后成功实现了所谓的个人自由来到了纽约读大学,父母也做出了最大的支持,用房屋做为抵押支付了大学学费。离开家的伯德小姐,才意识到了自己有多爱自己的家乡,有多想念自己的父母。曾经想要拼命逃离的地方和家人正是自己内心所爱的地方。

纵观整部影片,主人公的两条线看似平等同时进行,但是无论是视点的分配,还是画面所占比重,都各有侧重。在上大学之前,影片着重于伯德小姐的日常和校园生活,以突出她对纽约都市生活的憧憬。而在到了纽约之后,伯德小姐独自穿梭在陌生的城市里,以突出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导演通过自然流露方式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不完美的人,还有一个不完美的青春。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双线叙述与生活场景相得益彰,扩充了影片的信息量,可以说,两条叙事线中,伯德小姐的视角主导着本片的整个故事的节奏。每个人都曾在十几岁时做过各种疯狂又愚蠢的事情,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对的,犯了许多伤害别人和自己的错误 ,那些错误其中不少都是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正是这段脱离少年却又尚未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我们才会得到成长。

《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② 暗线:以片中伯德小姐的日常场景,折射了现实的美国社会,完美诠释了“中产”的美国梦,反映了整个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在久远之前的2002的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市,整个美国经济都陷入疲软的状态,整个影片叙述呈现,其实是一个关乎阶级差异的社会缩影。

在美国,自家前院种植的绿荫植物更能代表这家人的实力背景,只要沿着街道走一圈,就能从草坪的大小和维护的情况,迅速判断各户人家的财富状况。

在影片中,刚开始有大量经过街道社区走路上学的镜头,镜头一闪而过的是一幢幢不同风格的房屋,当伯德小姐和好友朱莉在一栋带着草坪的大房子面前驻停,嘴里不停说描述着幻想住在这里的情景。看似憧憬着美好未来生活的画面,其实更能凸出阶级的差距。

男友丹尼第一次去伯德小姐家,他说:“很有趣,我来这里途中有经过铁轨,伯德说她家住在铁轨错误的一边,我以为她在开玩笑,没想到真的有铁轨”,看似无心的闲聊,无疑衬托着整部影片的阶级基调。

在我看来,影片中所反映的社会财富阶层的差距一直都在,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偏差,其实财富的差距不只是有钱没钱这么简单,而是思维、认知的差距。影片中将真实的现代价值观融合在日常情节中,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完美诠释了“中产”的美国梦。

借用隐喻式蒙太奇的表现方式,含蓄而又形象的揭示了当下美国大众生活的真实状况,表现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道“绿光”,戏里戏外的所有生活在现代文明里的人都在追求着的中产阶级生活。

《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02、人物塑造:人物角色细腻而真实,彰显主角的性格特征,以人物塑造的隐喻性衬托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部影片围绕母女两人展开,伯德小姐和母亲之间冲突构成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束缚在家庭环境与母亲对她的限制。主人公的立体感借助与她周围直接对话的众多人物,而这些人物也因和伯德小姐的互动关系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因此,这部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重要,以伯德小姐为核心,进而辐射出一张人物关系网,快言快语的母亲和隐忍温柔的父亲,两任天渊之别的男友,三观极合的闺蜜随着伯德小姐生活状态的展现自然地登场,他们做为主线剧情的传递者,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① 人物的矛盾感:伯德小姐和母亲之间的矛盾,看似永远敌对的母女关系,其实是是亲人之间本质的理解与爱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以伯德小姐与母亲坐在车里同听《愤怒的葡萄》开始,两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都深受感动,泪流满面,但下一秒女儿与母亲就开始激烈争吵,以伯德小姐打开车门跳下车,在母亲一声尖叫中为结束。

这个场景前后矛盾对立,我们既可以看到母亲与女儿共情的一面,也能看到母女两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青春期与原生家庭的矛盾,尤其是母女两人之间的冲突是电影着力表现的部分。

在我看来,整部影片当中,伯德小姐与母亲的争吵发生得非常频繁,例如不收拾房间,没有整理被子,衣服没有挂好,进房间不敲门等等各种琐碎的日常小事都是点燃争吵的火苗。与强势母亲的剑拔弩张,我想是每个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有的感受,我们经常与站在对立面的母亲形成水火不容,剑拔弩张的局面。

导演想要通过主人公和母亲的相处方式,来告诉观影者,被困在家庭关系里人们,表面上她们处在分割开来的对立面,但没有对立就没有妥协,没有矛盾就没有融洽,往往在争执中寻求互相理解的方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

《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② 人物塑造的隐喻性: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的转换,凸显电影情节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从母女两人在车上一起听的《愤怒的葡萄》,还有学校戏剧社团参演的剧目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众所周知,《愤怒的葡萄》、《暴风雨》并不仅仅影射自然界的灾害天气,更是展现剧中人物充满汹涌复杂情感的内心世界,这些场景在影片中其实是对女主角的内心世界精神的映射。

家里伯德小姐的粉红色卧室墙,象征着青春期里未成年的内心世界,而街角的涂鸦墙,则象征着伯德小姐面对的外部世界,奇形怪状的手绘涂鸦,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女主角站在角落里,“墙”是一个视觉的隐喻,它更直观地表现了女主角的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过程。

在我看来,不管是《愤怒的葡萄》、《暴风雨》还是两面“墙”——它要传达给观众的,正是“反抗到成长”和“对立到和解”。这也意味着,女主角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也终将迎来雨过天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先认同自己,才能与亲人和解。

电影就这样,在来自生活的琐碎日常场景中推进,用琐碎的细节和平凡的言语传递当下青年的情感状态,正是这些才能精确击中了我们都有的青春,并化成心中难以散去的情怀与共鸣。

《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03、主题呈现:青春喜剧与贫寒人生相糅合,看似简单的故事,却通过“母女的冲突”与“父爱的无言”,来呈现家庭相处的真谛,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代人,最好的爱是放手

《伯德小姐》绝不是像很多国产青春片那样沉迷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校园恋情,而是将家庭关系作为情感的主要抒发点,贯穿全片,伯德小姐一直都在寻找来自母亲的认可。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正值青春期的伯德小姐完成了大多数人在青春期时不敢做的事,这个有个性的女孩无疑成了让观众产生共振的主角。追求成长与和解是本片最想要表达的主题。下面我就分三点谈谈电影中是如何呈现的:

① “母女的冲突”:用伯德小姐和母亲的博弈,向观众说明一个真相,争执往往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爱

正如伯德小姐在试衣间对母亲说的那句:“我希望你喜欢我”。而母亲却回答:“我当然爱你。”伯德小姐继续追问:“但你喜欢我吗?”母亲怔了一下,然后回答:“我只是希望你能努力成为最好的你。”女儿听完,躲进试衣间,一字一句地说:“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了呢?”简单的几句让两代人的关系,还有青春的意义,全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父母“喜欢”和“爱”孩子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没有正解,但两方在不断摩擦中迸发的火花,或许就是在青春时,我们该获得的东西。在《伯德小姐》中放入了这对充满矛盾的母女组合,让影片有了不同于普通青春片,只有年轻人的扁平视角。

在我看来,《伯德小姐》的矛盾来自是母亲和女儿之间亲密关系的相处方式,影片中母女在一起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导演精心安排的,在这场关于母女博弈的过程中,没有胜负、没有对错,只有爱与关注。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爱。就像现实家庭关系中一样:”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她们互相抗争,却又彼此相爱。”

《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② “父爱的无言”:通过身患抑郁症父亲对伯德小姐默默的支持,展现了一种默默无闻的父爱,父爱如山,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伯德小姐》中主人公的父亲,有着抑郁症,刚刚失业,处在人生的低谷。每次父亲送伯德小姐上学,伯德小姐从来都是提前下车,因为怕同学看破自己贫寒的家境。做为父亲虽然每次都表示出足够的理解和包容,但其实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内疚。

伯德小姐无意间发现家里治疗抑郁症的药瓶上贴着父亲的名字,才发现自己的父亲不仅失业而且患有抑郁症,但是做为女儿的她才发现忽视父亲已经很多年了。

内心深处父亲对于伯德小姐来说永远都像是一个太阳,温暖地照耀着自己的女儿。他知道自己不开心,所以他才更希望女儿能够开心。他也不怎么会表达,但却会让女儿知道自己就在身后。

在我看来,影片中虽然父亲出现的镜头很少,但伯德小姐通过她与父亲日常的互动,将他的形象刻画的很立体。展现了父爱无言,父亲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责任。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更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伯德小姐》:青春喜剧的背后,是导演对亲密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③ “家庭关系的真谛”:在家庭关系中两代人之间表示爱的方式除了接纳还有放手,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引发观众的深思

《伯德小姐》这个影片名字,是作为影片的一个叙事符号串联起故事的情感线索,当它出现的时候,表达的是女孩对父母、对内心深处自我的否认,流露出对自己的不认同感。影片最后,面对纽约同学的寻问,大方承认自己的本名“克里斯汀”,表现了对父母及内在自己的“接纳”。

片中母女两人常为琐碎的小事争吵,愤怒的女儿面对母亲的羁绊,表示今后一定会赚钱来偿还父母十多年的养育费用,然后再也不见,这种青春期时的真实状态,是现实生活中以爱为名过度的关注;而父母在机场为女儿送行的戏份,更是将两代人爱的另一表达方式,“放手”表现的细腻真实,让观影者产生了强烈的亲情关系代入感。

在我看来,该影片不仅展现了底层家庭琐碎日常的现实写照,更是让我们懂得家庭关系相处的真谛——接纳与放手。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家庭”这一隐性的巨大背景。女主角的心思和态度更是大部分走过青春期观影者的生活经历和真实情感写照,这使得影片跨越了地域及文化差异,引起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总结一下:

伯德小姐》一个简单的名字,向我们描绘了当下青春期年轻人内心独有的细腻、距离、隔阂还有爱情,这也正是每个观影者在观影后发出的感慨。但想要真正理解影片所带来的感悟,仅仅从剧情内容上解读是不够的。因此,本文我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呈现”三个角度表达了自己对影片的观点与思考。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即是主动选择或被动接受的结果。影片没有给出结论性的意见,而是让观影者从中去思考与反思,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魅力与现实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伯德   小姐   青春   父爱   美国   青春期   母女   美文   喜剧   层次   导演   矛盾   父亲   母亲   影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