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是否在与人沟通时,说过:“你的心情,我很理解”,“你的处境我很明白”,“你的感受我也有”……

语言表达的感同身受,与切身感受相比,还是苍白无力。

作为生涯咨询师,与我沟通的来询者,基本在这三个范围:职业状态不佳;纠结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及对职业转型的担忧。

如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如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他们的处境,我感同身受,是因为这些我一一经历过。

最终让自己有了积极稳定的状态,也可以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突破转型带来的不安全感,虽然也会偶尔有担忧而焦虑,但总能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方式去化解。

我走出职业的困惑,更多是通过接受生涯教育和同学们的交流中,逐渐走出来的。也会找做教练的朋友做交流,这个过程,我都不是来询者,从而导致我对这个身份的感同身受不是那么深入。

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们进行了团体学习,这个团体中,我陆续作为来询者身份,做过四次咨询。

我的体验过程:

第一次是线下督导,用了一个很形象的隐喻故事,告诉我遇见的麻烦,我被戳到了痛处,当我愿意承认这个麻烦时,浑身无力,而自身的勇气和目标导向,会激发我,快速解决。

这个状态之下,我进入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线上团体咨询,作为来询者的我,需要与三位咨询师进行对话,他们问了我很多问题,还讲述了我的部分人生故事,只是太局部,他们很少可以理解整体的我。同时,在咨询中问了很多的好问题,但是触动了我的防御机制,我会感受到被定义、被标签化,还有他们的直觉假设,都令我不舒服。

对话中的咨询师更笃定,我会退缩,有些受伤,但会憋住;而咨询师不笃定,表现得退缩我会笃定地回怼,甚至很强势,有时候是给我新的启发,我还是会拒绝,不去承认,甚至不等对方说完话,我就直接否定。

咨询师越想证明自己,越想把作为旁观者发现的好东西,给到当局者时,当局者接受得很少。

只有在来询者被一位咨询师看见”受伤“而关心之后,她才会卸掉些防御,并认真地对待旁观者的发现。

第四次咨询是在线下,属于非正式,当然与第一次咨询间隔一个多月。

这个期间,我开始思考他们提过的问题,我看见自己有哪些防御,当我卸掉这些防御,冷静回想,才会发现,我多次表现过激。

随着大家彼此熟悉起来,我也理解我所在团体的咨询师,更多是追求真理、追求事实的团体,不去表达感受,他们很少知道哪句话对你有伤害,尤其是线上,大家并未视频,无法看到对方的身体反应和面部表情。

这次非正式咨询是面对面,大家开始闲聊,道家、佛家、禅修、妖怪、神话、占卜、灵性、阿卡西等等话题,一个接一个,我基本处于游离的状态,偶尔问个我不了解的问题,就又沉默了。

终于谈到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八维时,才转移到,还需要确认我的心理类型。

这段时间,我听到了两位咨询师在窃窃私语,还笑着小声说,却没有听清楚她们在说什么和笑什么?只是这个行为,让内心敏感的我,感受不好。

也让我我突然回想起:

第一次做团体咨询的DEMO时,案主被咨询师们不断提问,会发现他的身体由之前的舒展变得紧缩,声音高亢变得低沉,我作为咨询师之一,会不断地走来走出,偶尔会跟另外一个咨询师窃窃私语,讲述案主真正面临的咨询主题和评价当下他的课题。(当时完全意识不到案主会如何想我们的表现。)

当我变成来询者的时候,团体咨询师们无意识的动作却影响了我的感受。

这个经历让我反省:不管是咨询demo,还是团体学习中的咨询,都需要真正关注来询者,尊重他们,放下咨询师的期待,放下想要证明自己假设的动机,要不然任何的小动作都会被来询者看在眼里,甚至会被误解。

切身感受后,会发现,在咨询过程中的来询者会更敏感,也更容易出现防御心理。

在实践中进行身份互换的体验,才真正地可以做到感同身受,只是靠语言、靠想象,依旧会有差距。

在咨询中的沟通,已经很注重感同身受和共情,都会导致还有些细节不到位,而如果在职场中你也可以做到感同身受,沟通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少,降低情绪化沟通模式。

如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感同身受   佛家   在线   都会   笃定   窃窃私语   旁观者   当局   美文   处境   团体   身份   状态   发现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