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01

姨父心情很不爽。他午间看《故事会》,被新来的毛头小伙嘲笑了。

我其实有点想笑,却不能在脆弱的老人心上加一把盐。实际上,姨父在意的并不仅仅是《故事会》,更多的是自己快退休了,被一个小屁孩嘲笑,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我并不觉得看《故事会》《知音》有什么,毕竟我也是读着它们长大的,作为国民读物,它们当年可谓风光占尽。可是,如今,即使有人在看《故事会》《知音》,一般都不会说出来,因为一说,就好像显得自己没有品位。

一位编剧曾经说,衡量一个故事好不好,你看小区的保洁阿姨追不追就知道了。当年《故事会》《知音》一类的杂志风靡一时,读者恰恰就是最广大的普通人群体,他们的年龄一般比较大,很少会畅想诗和远方了,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务实地活着。

这些杂志里的故事,讲的就是身边亲切的四邻五舍的生活,让他们有很强的代入感。看故事,既可以调剂生活,顺便还可以多懂些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之道,多好。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它们的畅销,是有原因的,比如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出版业不繁荣,阅读读物匮乏......等等。

就像我小时候,我妈把课本以外的书、我家之外的书,通通视为坏书,那是耽误学习的坏家伙。不怪她不懂,她自己小学都没毕业,怎么知道好不好呢?我若是在同学那里交换到一本书,必定是躲起来、关起来、耳朵竖起来,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藏进被窝,然后若无其事地拿起课本......

那时候,同学们没有什么课外书,偶尔谁谁有一本缺页破烂的书,大家都趋之若鹜,几乎是以年级为单位,人人循环一圈。初中时,我还为借一本《传奇文学选刊》,软磨硬泡地找一个高年级男生,闹出一桩绯闻,想起真是好笑。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02

如今,书的门类花样可谓百媚千红,我也从不独爱一种,杂乱无章地看。作为一个阅读战线上的杂书爱好者,有些东东,慢慢就理解了、接受了。

很多畅销书以鸡汤文为主,一部分读者会热心建议,这样的书不必看。往往建议的这个人,一般都有着比较高的文化水准,深知鸡汤并无多少营养。

但很多读者是普通人,可能平时的阅读经验也不那么丰富。畅销书往往写得很通俗,切合日常的喜怒哀乐,尤其在面对很多困境无能为力时,正好安抚了焦虑疲惫的心,他们读得很欣慰。

读书经验是逐日递增的。假如一个人愿意继续,多读几本,他会发现鸡汤虽好喝,喝多了也会上火,一时疗愈治标不治本。那么,他会主动寻求更深入的书,慢慢读,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从浅显到深刻,一个人必须亲自感知、体验、辨别,任何人都没法替代,就像孩子必须从1、2、3的数数开始,而不是一学会说话就学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如果一个人看通俗版的《论语心得》津津有味,你建议说要看《论语译注》才好,可是他不一定看懂。

看不懂,不是一种错误或者罪责,需要时间去过渡、消化。今天看不懂,有一天会看懂的。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03

我很赞同梁文道的一个观点。

他说,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中的经典名著,可能是需要一些运气的。比如,你可能要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有挺好的家庭教育,小学、中学都受到不错的教育培养。你慢慢走过这样一条幸运的轨迹,通过教育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这时候,你可以回过头,看看那些在读很浅、很通俗的书的人,你会觉得他们鄙俗吗?不是,他们很可能只是不幸,他们不具备这种阅读能力。

我读到这段话时,想到张大春说自己小时候有问题不明白,父亲就让他自己查《辞海》,或者从《二十五史》中拿出一册查证。再想想我们这个年龄大多数人的小时候,不要说《辞海》《二十五史》,家里可能连《新华字典》都是上小学后老师要求才买的。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们没法和他们比,比无可比,我们确实输在了起跑线上。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的。

书到今生读已迟?未必。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每个人的一生也是不断回望着过去,再蹒跚着走向未知的。

比不上那些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但每一天都比过去更进步一点点,我们的一生也是值得点赞的一生。

所以,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即使是一本很通俗的书,这个动作都包含了他想在书里找到共感、体验、方法的愿望,我为这个行为点赞。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04

读什么书,什么是好书,什么是重要的书,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任何标准可言。

一对研究高科技的学者,即将迎来宝宝的出生。他们在高精尖领域是权威,但如何养育婴儿却未必了解。这时,一本育婴指南对他们而言,就是很重要的一本书。而不能简单地说,育婴指南就一定比高科技学术书籍低级。

我们一生需要很多书籍的指导,教科书、工具书、文学、哲学、历史等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水平有不同的选择。需要就是重要。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再说一个有意思的事。

我买过一本《菜根谭》,在路边小书店买下,装帧精美。当时并没有想过要读它,是因我写字不想老抄诗词,将它一句句写成小品,很好看。我抄书,抄书,抄书,抄了几年,抄得滚瓜烂熟,而书里的字句,咂摸得越来越有味。它就像一扇窗,让我对经典的微言大义有了些许领悟。

后来,与朋友聊《菜根谭》,惊讶的发现我的版本和他的完全不一样,当即查询,发现这本对我有着深刻意义的《菜根谭》居然是扎扎实实的盗版。除了《菜根谭》的内容,还有大量《小窗幽记》《呻吟语》的章节,它的真名应该叫《菜小呻三书杂集》,哈哈哈......

对于盗版,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没有读过的估计很少。我自然坚决反对盗版,但是在那个读无可读的年代,没得选,一边读一边纠错,反倒成了训练眼力理解力的趣事。而那本盗版《菜根谭》,至今在书架上幸福地躺着,因为感情深,它成了纪念品。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我们学生时代阅读题的要求。

我想,它不仅仅是说做题,也是一种人生的提醒。

提醒我们面对一个人、一件事时,不要只看眼前的呈现,而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尽量看得更全面一些,理解得更深入一些。

这样,我们的心,会更宽容。

要读书,但不要傲慢。

姨父看《故事会》被嘲笑,阅读鄙视怎么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姨父   故事会   菜根谭   论语   辞海   鸡汤   知音   美文   通俗   小时候   年龄   读者   能力   发现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