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抬高自我定位”所建立“自尊”的本质是一种“虚假自体”

与“降低自我定位”的个体相反,这类个体往往不会主动到心理卫生科来寻求帮助,他们往往是由于搞得其亲友、同事不胜其烦而被带来就诊的。下面两句话是作者最常见听到的:“他把家里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他简直就要众叛亲离了。”

心理卫生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这类个体的自尊水平其实与“降低自我定位”的个体同样脆弱,他们在潜意识中是自卑的。然而,与“降低自我定位”的个体处理焦虑的方式不同,这类个体对抗焦虑的方式具备了激烈的特征,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如追求名利、标新立异等途径,以便让自己“闪烁发光”、俯视众人、被人热爱甚至崇拜。

由于这些行为只是出于自卑的补偿,他们:

(1)不会正视自己的局限性。

(2)喜欢与他人比较:向上比,产生嫉妒心理,贬低他人;向下比,产生傲慢心理的同时出现隐隐的焦虑,如“怎样才能让自己不落入那种境地呢?”“我不会也给别人这种印象吧?”

(3)他们不惜以不懂装懂、假装不在乎等方式来“伪装”自己。

(4)甚至,他们明目张胆地进行造假和说谎。

这类人的情绪极不稳定,总是处于“自我的危机”之中,常表现为无法克制的脾气、酗酒、突发的重性抑郁症以及其它各种冲动行为。

与“降低自我定位”的低自尊者不同,这类个体的自尊水平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心理学家只有借助潜意识评估的方法才能对其与真正平和稳定的良好自尊进行区分。有研究者要求受试者在电脑上快速地选出与自己有关的或无关的积极的形容词(热情、智慧、慷慨等)或消极的形容词(疏离、虚伪、易怒等)。表面上看实验者重视的是积极自我评价的数量,其实他们真正关注的是回答的速度。因为后者才真正体现了答案的“真实度”,或者说体现了对自我所声称的观点与内心想法之间的吻合度:如果你对自我的积极评价是真实的,那么你回答时的速度就会明显高于那些有较高自我评价却自尊脆弱的受试者的回答速度。结果显示,这些低自尊却表现表现出自负的个体坚信,在社会评价方面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于是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展示他们对自我的欣赏,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建立稳定坚实的自尊。

就这样,这类个体:只要结果,而不在乎过程;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满足自我,却无法承受失败,也难以忍受对自我的质疑;面对质疑,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试图保住地位、表明态度,摆出主导一切的架势。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说,通过“抬高自我定位”来建立的“自尊”,其本质是一种“虚假自体”,目的是用来保护那个隐藏在内的脆弱的“本真自我”。

这个“虚假自体”极需鹤立鸡群的地位。因为,在这类个体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如下观念:

如果我满足于普普通通,那么我就会沦陷。我必须使自己位于他人之前、他人之上。我高高在上、气势强大,他人就没法太靠近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了。他人只能看到处于我控制之下的我的形象和人格。

这个“虚假自体”往往采用使人敬畏的手段。当他人试图靠近或侵入他们脆弱的内心时,他们便会表现得烦燥不安。对他们来说,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居高临下的形象存在,近距离的接触和亲密关系意味着风险。可以看出,古代的皇帝、政府官员多属这类个体。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说,使用这些策略会使个体付出高昂的代价。试想,靠“抬高自我定位”来防御低自尊所引发的焦虑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一方面,我们的情感和智商都会表现下滑的倾向。有心理学家曾经要求受试者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即在认识的人面前更加卖力地表现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则低调行事。这与正常情况下的表现相反(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的自然反应是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而在亲朋好友面前表现最自然的一面)。这个实验结束后,受试者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机能障碍,比如更快地放弃解答数学题,在社交中没有原来自如,等等。另一方面,这种策略会让人产生“欺骗感”、“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导致人们陷入“害怕被人发现”、“害怕被他人扯下假面”、“害怕被人发现真面目”的恐惧之中。——《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通过“抬高自我定位”所建立“自尊”的本质是一种“虚假自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虚假   自我   心理卫生   心理学家   潜意识   焦虑   本质   脆弱   害怕   个体   代价   手段   面前   速度   稳定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