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化病与科学病

01

医生的职责是为病人诊治疾病,除此之外也承担着教育病人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规范的预防和治疗的任务。

然而,在我们社会体系中,除中医(准确的叫: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西医(准确的叫:西方现代的医学)外,还有其它的道医、藏医等民族医学内容存在。这样,如何向病人和百姓解释他们身心上的痛苦,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医护人员在回答病人和家属的问题时,经常会面临一些不是医疗问题的问题。比如,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养生,让自己永远不生病;中药贴穴位和穴位推拿能帮助身体长高吗?皮下埋线能减肥吗?西方现代的医生往往回答:不可能或者我不知道。许多传统的中医师或者民间医者往往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并对此深信不疑。

谁对谁错呢?这就涉及“文化病”和“科学病”之间的问题了。

02

在现代西方医学体系内,研究者往往把一类有特殊文化背景的症状或者关切称为文化相关的综合征,我们暂且称之为文化病。例如,我们经常称所谓的练气功“走火入魔”了,在现代精神医学中会有“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来称呼。我们社会中的众所周知的“肾虚”在维基百科中称为“一种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见下图)。


漫谈文化病与科学病


这就是说,文化病的特点是仅在某一种社会文化中流行,不具有普遍性,在其他文化中很少见或者根本见不着,而且没有任何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病变基础。

例如,在中国许多地方曾经流行过的“缩阳症”(表现为男性生殖器内陷,女性乳房内陷)就是起源于道教传说的影响,在华人文化圈中不时发生。

经过传统许多民间医者及中医教材的推广,“射精恐惧”不断深入人心,所谓的“一滴精十滴血”,放荡的男人“天天都是大出血”都与此有关,甚至把各种乏力、脱发、腰酸背痛都归结为“肾精”丢失造成的肾虚,并由此衍生出很多补肾、养生的方法出来。

与男性害怕失精类似,女性习惯性地怕“宫寒”:经期和生完孩子不敢吃冷饮和喝凉水,空调也不敢开,生怕低温里有什么类似“病毒”的东西,能够侵入人体长期保存,一直影响到老年生活。这些在西方人尤其是西方医学看来都是非常怪异和荒唐的。但我们现在还对“都是月子没坐好落下的病根”“月子里抽水了”等说法司空见惯。

如果从人类学角度说,我们社会文化中的“肾虚”现象很可能是古人对人口危机的一种恐惧的表达。

中国文化中的“肾亏”和“神经衰弱”是位列国际权威精神医学中典型的两种文化病。除此之外,如果放眼国内,脱胎于传统文化的文化病远远不止这两种,随便就可以举出来的。比如,上火、伤风、胃寒、宫寒、肺燥、肝风上扰、气虚、血瘀、经络不通、“中暑发痧”等等,都是一种文化病。现代的内分泌失调也是一种文化病。

03

所谓的“科学病”是指现代西方医学所称谓的病名,是建议在自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从传统疾病认识过程中逐渐演化出来的,在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身上均可以见到,患病个体身上往往存在相对明确的病理生理改变。

简单的说,相对于文化病的抽象性、模糊性、似是而非的特点而言,现代医学所指称的疾病往往相对具体,可操作强,不容易引起误导。例如,胃溃疡病、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等都是如此。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人类向前进化,西方社会中的文化病的种类越来越少,而中国社会中的文化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越来越盛行的趋势呢?看看“冬病夏治”、“治未病”等就可见一番了。

我想,文化病盛行的原因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还和商业利益的推动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医药题材中的电视剧,还有保健品生产厂家及相关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的不当宣传。

文化虽然没有高低贵贱,但各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文化病恰恰就是糟粕、愚昧的文化产物或流毒。文化病盛行不会对整体的健康带来任何正面价值,只会增加没必要的医疗、保健支出,与其相关的商业行为也只会造成浪费。

此外,文化病盛行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基本科学素养。很多自以为是的养生达人,脑子里其实塞的全是这类文化病的垃圾知识。看看许多保健品和中成药的名称,你就不难发现,许多人在利用“文化”上的“名称”来行骗。许多时候即使用不着看成分,根据名称就能猜测出所谓的“功效”。也就是说,这类玩意往往用“功效”来命名药物。具体例子我就不举了,不然像曾经被某些人和部门攻击成精神病就麻烦了。

再反观现代西方医学界所用的化学药的名称,你是不可能根据名称就能猜出功效的。

04

世界各国都有人在研究文化病。现代西方医学界研究文化病是为了先识别不同文化背景的特殊心理障碍,然后再设法帮助改善和消除症状。许多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特色的文化病,目的也是改善和消除症状。

所不同的是,西方医学界致力于让医生和病人知道很多貌似医学的东西只是文化概念,没有多少医学价值,需要对此进行扬弃。而在我们这里,大量的人在有意或无意地在维护、利用文化病来赚钱,甚至坑蒙拐骗。不客的地说,这样将文化病的东西医学化,甚至伪科学化,是本末倒置和倒行逆施,与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相反了。

我和同事们曾经发现,中国文化概念下的“中暑发痧”、“怕冷”、“底子虚”、“慢性疲劳”、“肾虚”等病症与精神医学范畴下的神经症性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密切相关。如果从精神卫生科的角度看,许多没有生物学病因的所谓“怪病”、“疑难杂症”其实是非常简单、易治的病种,只是普通百姓及非精神卫生科医护人员没有及时识别罢了。

因此,区别一下“文化病”和“科学病”是有意义的。——《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

漫谈文化病与科学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科学   医者   文化   糟粕   穴位   月子   医学界   功效   症状   病人   生理   名称   疾病   精神   医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