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的背后

“士为知己者死”是一句广被中国人传颂的术语,意思是: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该语出自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

豫让是一名“士”,他给范氏、中行氏和智伯都打过工。但是他为什么单单为了智伯而死,而且是不惜“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地摧残自己的身体、毁坏自己的容貌,不惜一切代价地接近危险呢?

故事中把原因归结为:豫让服侍范氏、中行氏,他们只把他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豫让也如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将豫让视作一国之中最杰出的人士看待,所以豫让也像一个杰出的人物一样去报答智伯。

吴国的公子光甚至向“士”专诸提出:“光之身,子之身也。”意思是说,以后我的事就是你的事,而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

对于豫让这种行为,后世有人认为“可歌可泣”,有人认为“愚蠢”。作者无意评判他的行为的好坏,只想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下观点:“士为知己者死”的行为背后是“自卑的过度补偿”。

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是分阶级和等级的,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级,而贵族中又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士是最低级的贵族,没有不动产,所以必须依附于天子、诸侯或者大夫。这就注定他的价值感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天子、诸侯或者大夫”等的评价上。马克思曾经精辟地论述道:“……在那里,我们看不见独立的人,却看见每个人都是相互依赖的--农奴与领主,家臣与封建诸侯,俗人与僧侣。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及建立在其上的各个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的依赖性为特征。”

有心理卫生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类个体的潜意识中是极度自卑的;如果他们在社会上遇到能让这种自卑得到补偿的人,那他的行动将会是奋不顾身的。因为,在这类人的潜意识中,他已经是欣赏自己的“贵人”们的附属品。这样,如果“贵人”们不在了,自己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可以说,“士”们是“不得不这样做”,而不是为了某种精神而献身。换句话说,他们的行为充其量是一个“义”,而不是出于某种精神上的原则。显然,这种行为与西方人的贵族精神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的出发点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而前者似乎毫无人格可言。——《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

“士为知己者死”的背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士为知己者死   家臣   马克思   中行   贵人   诸侯   天子   潜意识   大夫   阶级   自卑   贵族   春秋   等级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