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五苓散证之第73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五苓散证之第73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五苓散证之第73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五苓散证之第73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5、五苓散证证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此条以汗出而渴不渴,辨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之异,二方之证皆不具。

然五苓证承前二条而言,省文,从可知。茯苓甘草证,则必有阙文矣。厥阴篇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三百五十九条——356条)。据此,知茯苓甘草汤,本是治水饮之方,其证有心下悸,而与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皆以一昧出入,其用法可推而知焉。邨井杶云:茯苓甘草汤证不具。杶按此方之证,以有茯苓、生姜各三两观之,则有悸无呕者,盖属脱误也。故东洞翁曰:当有冲逆而呕证(案:见《类聚方>)。余曰:心下悸,上冲而呕者,此方主之,屡试屡验(《续药征》生姜条)。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赵刻本茯苓作二两,非,今据《玉函》改。

《方极》云:茯苓甘草汤,治心下悸,上冲而呕者。

浅田宗伯《杂病辨要》云:痘疮放点稀朗红润,而心下悸者,急须治其悸,否则小便不利,水气满于皮肤,结痂必迟。治悸宜茯苓甘草汤。

东洞《家配剂钞》云:几右卫门,年五十,自七年前,患世所谓痫症,月四五发,发则颠倒不知人事,与茯苓甘草汤、应钟及紫圆。

方舆輗云:心下悸,大率属痫与饮,此方加龙骨牡蛎绝妙。又,此症有致不寐者,酸枣汤(《金匮》方)、归脾汤(后世方)皆不能治,余用此方,屡奏奇效。有一妇人,自心下至膈上,动悸甚剧,有城郭震撼之势,于是眩晕不能起,夜则悸烦目不合,如此者数年,更医而不愈。余最后诊治,谓病家曰:群医方案不一,今我姑置其病因,止投一神方,服之弗怠,可以收功起身。即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梅花蛎与之,日渐见效,淹久之病,半年而痊愈,病家欣忭不已。夫非奇药异术,能起沉荷痼疾者,其惟汉以上之方药乎。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伤寒论   稀朗   脱误   痘疮   汤加   病家   数年   右卫   医方   刻本   茯苓   伤寒   龙骨   甘草   生姜   中医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