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与对比

经常有人把当下的生活同以前进行各种各样的对比,最突出的就是同计划经济时期的对比,只要有人持某一观点或立场,必将得到一部分人的赞成,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反对,两者几乎是一半一半,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呢,我想我们应该客观地站在现实中加以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实际情况是各方面事业刚刚起步,生产能力普遍比较有限,能够提供给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是非常少的,为了使社会成员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国家采取了很多切合实际的组织与分配方式,对所有劳动力进行有效地组织,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给社会创造财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最具特色的管理和分配模式,即所有事项都必须纳入计划,也就是计划经济。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与对比

粮票


计划经济环境下的物质,物质在保证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按照实际生产量进行分配,粮食按照年龄或工种进行定量供应,布匹按照人头供应,其他非必需品也是行性指标供应,大家对指标的第一认识就是供应所需要的票票,如自行车、缝纫机等。总体上大家感觉到的是物资相对比较紧张,有钱的时候没有购物指标仍然是无法购买的。

由于人人都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组织之内从事劳动,对于很多涉及到子弟的问题也都由组织或所在地的职能管理部门进行安排,就医看病方面,全民所有制企业员工基本上是全额报销。孩子就学,单位没有子弟学校的话,就无条件地去地方所办的学校就读,无需家长过多操心。住房方面职工可以享受福利性分房,面积一般都特别狭小,按照工龄论资排辈享受福利分房是普遍现象。

精神生活方面,由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不需要自己过多地去操心,大家普遍感觉到比较轻松,基本上不存在各方面的压力,但是限于当时的发展水平,能够得到的精神享受是比较少的,自主性方面比较差,像辞职、调动等难度比较大。

后来由于物质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投资主体也逐步多元化,可以参与物资生产的人员和部门越来越多,同时也把物资生产经营的收益交给了市场,这样只要有利可图就有可能有人愿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从中赚取利润,这样实际上对参与物质生产创造了绝好的历史机遇,从此各种生活物资逐步充斥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现象。

竞争、投资、利益驱动、刺激、破产重组、国际接轨、企业不办社会等等新名词不但出现而且一步步在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了现实。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与对比

大型现代化小区


以利益为目的的各种实业单位,在进行市场运作过程中谁都无法保证其始终处于晶盛阶段,为了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轻装上阵,把企业原来的很多非生产经营方面的职能都从企业中逐步剥离,新设立企业从一开始就不涉足于非生产领域,把员工个人生活方面基本上全部交给自己去解决,从而使大家在有比较多的付出的同时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生活中的大多数方面也纳入到了商业化运作,商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一方面促使大家提前消费,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消费的等级水平,致使大家所赚的工资经常性地感觉到不经花,从而对物质精神生活方面有所思考。

房子大了,档次高了,但是贷款也同时有了。孩子就学的学校条件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可是入校要花相当一部分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不用交了,可花钱的项目好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医疗条件好了,而且有了医疗保险,但是报销时总是有一个比例的,个人承担的部分也不算少。工作可以随便自主地进行寻找了,但是往往距住处比较远,开车上下班又背负起了一个车贷。前后看来看去发现东西多了,条件好了,精神负担却又重了。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与对比

医保报销


任何物质享受都是和自己的付出是一致的,精神生活关键要把自己的心态放正,物质较少的时候感觉是艰苦,物质丰富的时候感觉是压力。所以任何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带有非常清晰的时代烙印的。我们应该在处理物质与精神方面多下一点功夫,不要把自己被物质或精神给迷糊了。更不要对任何一个特有的历史时期进行带情绪地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计划经济   生产经营   操心   生产能力   历史时期   物质   分配   物资   指标   条件   精神   组织   社会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