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从何而来?

我们都知道一句谚语;时间等同于金钱


现在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无论做什么事,效率越来越高。

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赶,时间也越过得越快。

那在这里暂停一下;时间都去哪了?

当你在花钱的时候你同样要考虑着花时间。

同样的一笔钱,如果你去不同的地方,消费不同的场景。

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


之所以人越来越忙,是因为花钱这件事,你还得特意去花时间花钱。

一天的时间就这么多。

但只要你勤奋努力的工作,你的收入会不断地增加。

这逻辑对几乎所有人都是成立的,但穷富差距使它呈现出更复杂的面相。

延伸开去讲,穷忙穷忙,这话说得不对,富人才是真忙。

一件东西的价值由其机会成本决定,而不是由它总成本决定。

悠闲的机会成本是这样计算的;

你将用于悠闲的时间用于工作,能创造多少收入?


所以收入高的总是比收入低的忙。

不信你上网搜搜看;越是收入高的人,他一天花在睡眠上的时间是多少?

即便是将时间用于玩,收入高的也必须玩得更有金钱的密度。

所以收入高的人玩的时候也很忙,忙着做头发,看展览,听歌剧。

看着他们觉得很悠闲,其实人家很忙的。

收入低的相对不是那么忙,是因为收入低,因此时间对他的价值低。

比如收入低的人看电视剧,看抖音的时间比收入高的人多得多。

据统计我们国人每天花时间看电视和抖音的时间约是90分钟。

也就是一个半小时,但收入低着每天平均要看3个小时。


我们常说贫穷限制了想象

是因为花时间看电视是一种时间密集但资金不密集的消遣。

收入高的要是把时间都用来看电视的话,哪里还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花钱?

所以他们为了花钱还得特意去花时间。

我曾经不厌其烦的把一天要做那些事情要花多少时间记录下来。

想看看如何做才能更充足的花时间做有效的事情,记录完之后发现;

这件事是我想太乐观了。

因为努力把时间省出来的空间很小,你不会因为完成了某件事而转过去做另一件事。

你更多是因为完成了某件事我要停下来歇歇!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的时间可以分配到这四大类之中:

工作的事、家庭的事、个人的事、休闲的事。

工作的事不需多说,把时间用于工作,是把时间用于其他三项的前提,不然收入从哪来?

如果说省时间的首要目的,就是想把时间省下来用在其余三个项目上。

其实那难度有点高,因为我们很多人并不是朝九晚六的工作。

哪怕你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你每天还要额外花时间去公司的路上!

其次家庭的事当中,耗时大户是家务和照顾孩子;

休闲的事当中,第一耗时大户上面说了,就是看刷手机。

虽说现在的工作离不开手机,但手机到底有多少用来工作,有多少用来休闲,不太好分清。

其实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都有个屏幕管理时间,并细化到了一个程序占用了多长时间。


但要做到管理是很难得,因为我们总能找到逃避的借口,就像减肥那样。

我今年5月份体重是137斤,过了大半年减了八斤。

我既不挑食,也不绝食,甚至连锻炼都不锻炼。

每天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秤,早上看看,晚上看看。

你说效果大吗?

不好说。

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经常看看。

这也让我想起我身边一些女同事,反正没事做就是看看镜子。

再到个人的事当中,第一耗时大户是睡觉。

睡觉时间同样也有贫富差距。

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平均每天多睡接近一个小时——因为睡觉只花时间不花钱,时间贵的人少睡,钱少的人多睡。

你可不要搞反了因果关系,以为是睡觉少让人变得有钱。

于是就天天熬夜成夜猫子。

自由从何而来?


省时间难,难在花时间这事有天然瓶颈,许多事非你做不可。

你不能请人帮你睡觉,请人帮你吃饭,请人帮你看电视。

请人帮你照顾孩子可以还是可以,但它要求一定的收入和住房条件。

大多数人要么条件还不够,要么不愿意。

我自己也试过记几个月的时间日记,看看那些是非自己不可做的事情。

把他们占用的时间加起来,哪怕这样最后发现可省得时间是很有限的。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

你也可以尝试记录下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时间既然难省,那我们就不要省了。

就像我前面说的;减肥这么痛苦,不减好了。

省是省不了的了,那我们沮丧也没用。

就像生活如果干嘛了你,反抗不了,那就享受吧!

想想看有什么事情花的时间最多,那就把这件事的体验做好!

用时第一大户是睡觉,所以你要搞张舒服的床。

要有个舒服的枕头,手机不要放在床头。

卧室里所有发光的东西都关掉,带发光显示的插座拔掉。

睡眠环境中有噪音的,给窗户装上双层隔音玻璃。

如果噪音来自身边人,就用上遮噪耳塞。

如果眼罩有助于入眠,那就戴上。

如果这样还不行,该服用安眠药就服用安眠药。

只要能帮你睡得好的事情,需要做你就做。

它是最值得的消费,又是收益最高的投资。

睡觉平均占用你人生的1/3,只要睡得好,人生就已躺赢。


用时第二大户是看电视刷手机,你要真想看电视。

那就接着看,真想刷手机,那就接着刷。

但得把握住关键一条:你不要被动,要主动。

你不能被动地看电视刷手机,有什么就看什么,有什么就刷什么。

而是主动地看,主动地刷,只看自己想看的节目,想了解的内容。

被动使被动使你沉迷,主动才有掌控。

就算时间还是花了那么多,至少体验不同。


用时第三大户是家务,如果你喜欢做家务,挺好。

否则的话能外包的尽量外包,能自动化的尽量自动化。

用时第四大户是照顾孩子。

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所以这个我只能略过。

而我唯一能给的建议是;好好享受,如果照顾孩子真的很麻烦。

那你必须学会去骗自己,长路漫漫,不骗骗自己怎么过得去。


问题是解决不完的,靠躲是躲不掉的,唯一的办法是抗住。

因为逼自己一把或许能变得优秀一点,但为了这一点的优秀你必须付出双倍的痛苦。

主要是“逼”它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是一个态度问题!

驱动人心的不是趋利避害,而就是避害。

我们可以选择不要趋利但一定要避害,我们每天辛勤的劳作就是为了逃避痛苦。

因此时间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那些能让我们暂时逃离痛苦的办法就是;刷刷抖音,逛逛淘宝。

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干扰,是因为它是我们找出来的。

我们主动寻找这些它们的目的,是以便从眼下的痛苦中逃离。

直到的这样消遣到成为习惯,最后演变成管理的手段。

自古以来都有,现在之所以显得更多。

是因为帮助我们暂时从痛苦中逃开的技术工具太多了。

我们不是技术的受害者,技术只是我们伤害自己的帮凶。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它们,而只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改掉它。

最后只能事与愿违。


打个比方,

假如你现在很有空,只选择做两件事情,读书和看手机,然后有意识地在大脑中置入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模块:

但凡你想刷手机的时候,伸手过去拿手机,那么就转而拿起得到书。

这肯定是个相当好的模块,但它可绝对不是普遍适用的:

如果我伸手拿手机是想报警呢?

这像是个笑话,但本质不是笑话。

同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无穷无尽:

忠诚是个好模块,但错误调用就成了盲从

同仇敌忾是好模块,但错误调用就成了狼狈为奸;

互相帮助是个好模块,但错误调用就成了幕后交易。

诱惑难抵制,套路得人心。

它们往往就是发出似是而非的信号。

从而激发出我们对它的错误调用。


人——在世,总想一往无前,却往往不在纠结之中。

孔夫子给了一另方向的回答;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只有从内感到了自由,才能向外延发。

只有洞察到不自由的真相,才能慢慢接受自身无法改变的事实,去重获那一点点的自主创造的能力,并且自主选择摒弃哪种不自由的选项。

感性,理性,教养,格局,认知,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几乎都是以这五个构筑而成

我们没法做到抛开感性,缺少理性的计算,又总是成长于家庭,学校的教养,以及来自社会上的毒打造就了我们的格局。

如果把这五个又分别拆开来看;感性的本身靠不住,它往往驱使我们在激情之后做下后悔终生的事情,理性的本身也靠不住,它往往使我们过于冷静计算当下的最优选择,而忽略了未来的更大的回报。

同样地,教养,格局,认知,都需与时俱进,看似正确的东西,换一个场景答案可能是凌模两可的。

如果由这些行为一直沉淀直到形成我们的肌肉反应,那我们会淡忘这些观念和行为本来是为了什么?

感性、理性、教养,格局,认知没有哪个单独而言是靠得住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没有谁能告诉你下一步该往那边走,没有已知的对错。

处处为营,步步惊心,错误的选择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你之所以敢于拍板去为了未知去冒险,是因为你有“选择的自由”。

自由从何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教养   大户   感性   格局   模块   理性   主动   痛苦   事情   错误   收入   孩子   时间   自由   工作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