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究竟是属于套利还是属于套路?

如果我们看到地上有100块钱,我们该不该去捡?

此时如果不捡那就意味着你损失100块钱的已有收益。

如果你弯腰下去捡,就会出现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你眼花了,那只是一张红色的纸。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有人过来和你搭讪,说这钱我也看到了,因此我们要平分,也可能这钱本身是假的。

最后你非但没有收益还因此倒贴了50元(街头的骗术也往往是这类手法)。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曾经列举过;

如果你看到地上有100块钱,你伸手就要去捡,这是属于一阶段的思维模式。

如果此时的你在等等,想想看;这条路每天都人来人往的,如果真的是100块钱,早就有人捡了,也根本轮不到我,因此我懒得弯腰应该视而不见!


经典经济学中;凡有收益必有成本,那此时看得见成本是什么?

弯腰。

投机最大的悖论在于;这究竟是个机会还是说它只是个表象上的机会?

大部分人不会傻到有钱不捡的地步,但现在又是个互联网的时代,只要有稍微一个小动向。

价格就已经反映了所有能影响价格上的信息了,所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自然也不有白捡的钱存在。

看似很符合逻辑但又有点犯傻,如果成本本身就微乎其乎,放着钱不捡就是犯傻。

二阶段的前提是他人都是一阶段的思考者,但如果他人也是二阶段思考者呢?

跟二阶思维相比,一阶段只要看到机会就上,也不管它是骗局还是机会,干了再说。

如果处处都有二阶段的思维;就是地上真的有钱也看不见,那样什么机会都发现不了。

基金究竟是属于套利还是属于套路?

既也没能高明到意识到大家都能发现钱,所以钱在那里则必有古怪。

因此地上有没有白捡的钱,市场是有效还是无效,跟绝大多数玩家是什么思维关系很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一篇经典论文里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都认为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市场将不再有效;

反过来,如果大家都认为市场不再有效,那么它将变得有效。

道理是这样的:

市场不是自然而然有效的,需要人们努力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根据信息去套利,付出成本获得收益。

这样做的人越多市场就越有效。

而当越多人相信市场有效时,就越少人付出成本去套利,因为他觉得没有套利的机会。

反过来说,当事实上出现套利机会而没人来套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市场有效就越靠不住。

再反过来说,当市场公认失效,就会有许多人付出成本去套利,套利的人越多,市场无效就变得越少,也就是变得越有效。

这段话看起来很绕,我给你打个比方;


如果一个箱子里边有100个球,不管下一次抽中什么球都好,你要先明确在箱子里边一共有多少种颜色的球。

当箱子里的球一个个被拿出来之后,明面上能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因此存在套利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当明面的球占比50%以上的时候,我们便认为箱子里边球的颜色和拿出来球的颜色应该是有个比例存在的。

换句话说如果拿出来50%以上球的颜色是;

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去想其他颜色,如果有其他颜色应该也会被拿出来了,因此我们的目光就会在这七种颜色里边做选择。

假如已知的80%是七种颜色,而随后发生的1%的黑色或者白色球,那么市场又会进入无效里边。

因为每当你认为箱子只有这七种颜色的时候,你认为市场总是有效的。

你把钱放进不同股票的篮子里,因为已知的信息已经说明风险和机会都被挖掘完了。

随后大家都自认为应该没有别的颜色的时候,黑天鹅随之而来!

一层一层剖析,那地上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呢?

说得那么神乎其然,但是能不能真的捡到钱呢?

基金究竟是属于套利还是属于套路?

不好说,答案是不确定的,既不明确又费尽心机,探究意义何在?

在赌桌上都有这样一句话;让你输得倾家荡产的不是你拿了一副坏的牌,而是你拿了一副让你看起来能赢的牌,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的牌是什么?

这也引出了思考的重点不在于结果的本身,而在于思考它的本身。

回到于我们的市场,如果市场连续跌了几天,你总感觉明天或者后天应该有个反弹的机会,那现在是否要进去抄底呢?

此时的你也可以在这几个阶段的思维展开思考;

一阶思维:了解影响股市走势的各种实质信息,包括大国关系好坏、宏观经济走势、行业变化、企业管理、企业家能力。所有这些都实质性地影响股价。

二阶思维:一阶思维涉及的信息是否已经被市场充分消化?

三阶思维:二阶思维所涉及的信息反过来是否已经被市场充分消化?

然后,你得了解其他玩家在哪一阶上,是一阶思维还是二阶思维?

这正是市场玩家们特别关心同行预期的原因。

这可不是为了学习照搬模仿,而是为了把握对方的思维阶次。


看到上面的信息你会明白;你所有的分析数据大部分都是错的,因为我们个人投机者之所以是个人投机者。

是因为我们一方面挖掘不出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当我们能找到的数据已经被别人挖掘过了!

因此真正做投资的,他们的数据不是靠信息挖掘出来的,而是通过;

“社交聚会”分析出来的。

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社交聚会的机会,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社交聚会的动物,他们也不仅仅是靠社交聚会来交流彼此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为了假装交流一阶信息,也借此机会打量对方对一阶段的信息了解到了多少,消化到了那一步,从而感受把握市场整体的思维阶段!

既要假装交流又要了解对方对一阶段的信息把握到某种程度是因为;

金融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动荡的市场,除了要防范黑天鹅事件还要预知灰犀牛将以何种形式发生?

就像人人都知道投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关键词在于谨慎,风险不管你做什么都会存在,只是说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你要承担的损失能否付得起这个责任!

但事实往往未必如此,很多事情人人都能预见到,但还眼睁睁看着它发生了,不然“灰犀牛”这个词怎么来?

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大家看似都很聪明了。

相信预见的危机不会发生,会发生危机的都是看不见的事情,因为相信不会发生,所以它就发生了!

我们很难从行为上去推断别人是聪明还是愚钝;

就像常常有人说市场愚蠢,我想来想去觉得这话不对,现在终于想明白怎么说才对了:

市场不是零阶意义上的愚蠢,它是二阶意义上的愚蠢,只是我们看不出它是零阶还是二阶而已。

这一讲从捡钱开始,也让它以捡钱结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跟我讲他捡钱的故事。

他在纽约大街上走着,看见地上有20美元钞票。作为经济学家,席勒第一反应是标准的二阶思维:这里是纽约,所有人都是精猴,绝不会把20美元留在街上不捡,所以这不可能是20美元,我应该继续走自己的路。

但作为诺奖级经济学家,席勒的第二反应是三阶思维:这里可是纽约,搞不好所有人都高明到了有二阶思维,所以都不捡,没人捡的话这20美元就有可能是真的。于是,席勒停下脚步弯下腰,就在手要碰到钞票那一瞬间,钞票飞走了——原来是有人恶作剧,在钞票上绑了线。

就算我们机关算尽,终究还有造化弄人。

基金究竟是属于套利还是属于套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席勒   纽约   块钱   套路   箱子   钞票   社交   收益   思维   颜色   成本   阶段   发生   基金   机会   市场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