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本来就是要快乐的

大约是从2014年开始,网上流传出一种说法,那就是端午和清明一样,都不能互祝“快乐”,而只能祝“安康”。有人还引用“非遗专家杨广宇”的说法,说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为救父投江、屈原投汨罗江。“杨广宇”表示,要给大家扫扫盲,不是所有的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只能是“端午安康”。

这种“科普”差不多每年到了端午节时都会被人重复一遍,弄得不少人真的把它当成了端午节“民俗”的一部分,于是网上到处一片“端午安康”之声。

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吗?我们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民俗?提出这种说法的“民俗专家”靠谱吗?鉴于这种说法流传甚广,看来真的有必要较个真。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应当早于屈原投江,它的诞生与古代人们迎夏至有关,因为夏至这一天阳气最盛,人们用属阴的箬叶包上属阳的黍米祷告天地,以求阴阳调和、驱邪避毒。这种用箬叶包上黍米形如牛角的贡品名叫角黍,也就是粽子的雏形。

在医疗水平有限的古代,夏天的时候各种毒虫比较多,瘟疫也容易出现,人们特别容易染病,因此古代人把五月看做毒月、恶月,而五月初五又是恶月中的恶日。为了驱邪,人们就把一些气味较重的东西弄到一起,比如挂艾蒿或菖蒲,携带香囊,以及喝雄黄酒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让毒虫不能近身,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后来这些习俗被流传了下来,变成了一个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接近夏至,所以后来就把夏至时用的角黍移到了端午节来吃,再后来又把其中的黍米改成了糯米,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是这样来的。

由此看来,端午其实本来就是一个驱毒辟邪的节日,并没有什么悲伤的气氛。只是后来又被人增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乃至介子推、越王勾践、曹娥等等内容,但这并不能说明端午节是一个专门为了祭祀古人的日子,更不能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

世界上受到华夏文明影响的区域基本上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把端午节作为“小女儿节”,在日本则把端午作为男孩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遗。此外,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都有过端午的习俗,也几乎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也和我国南方一样会划龙舟,完全是一派欢乐的气象。

实际上,古人早就有欢度端午节的记载。比如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提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宋代的晏殊更是在诗中写道:“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你倒说说看,哪里不欢乐了?

至于说到前面提到的“民俗专家杨广宇”,后来据调查完全是子虚乌有,只不过是被人编出来骗流量唬人用的。

所以呀,千万别让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无聊文人(甚至根本算不上文人)给蒙住了,跟着胡说什么“端午安康”。须知,中华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所有的节日包括清明节都不是一个不许欢乐的日子,更没有什么节日只许说什么“安康”。

那么,就让我们理直气壮地说一句: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本来就是要快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汨罗江   端午节   屈原   安康   毒虫   夏至   粽子   端午   习俗   民俗   说法   节日   欢乐   古代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