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科学4——同性恋现象

在我面前悬浮着一张由极细铁丝织成的网,透过这张网,我看到一个蓝色的世界,我不知道那是另一个天空,还是海底!我无法逾越这张网,但我知道,那是一个同性相恋的世界!

性的科学4——同性恋现象

爱情,应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柴静

生命的价值,终极来说,是在基因控制下,不停地对基因的复制、传递。而性,就是基因在个体间的交换,是为了基因的传播、扩散地更加有效。虽然某个人会有这种理想那种理想,但作为人类总体,仍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即使我们像科幻片里那样,让地球停止转动,装上发动机,驾球外逃,也只不过是为了让地球人的血脉流传下去。

从这个方面来说,除了无性生殖的细菌等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就应该让雌雄配子有结合的机会。所以,生物进化到有性生殖时代,性关系,就应该在异性之间进行。

但“应该”是那样,事实却未必,同性恋、同性性关系,在人类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世界各地很多学者在不同地区做过调查,发现同性恋现象占人群的1-5%,平均约2%。虽然在人群中是绝对少数,但一想到人口基数,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群体了(我们一个单元楼就100多户人家,而我们单位至少有5000人)。现在我知道,有些国家元首、名星、同事、朋友,是同性恋者。

性的科学4——同性恋现象

但我们周围很多人却并不知道有同性恋这么一个群体的存在,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自古受“阴阳平衡”这个传统文化理念支配,异性相吸,符合阴阳平衡理念;而同性相恋,不符合阴阳平衡理念,不被传统文化所接纳。

自古我们历史、文艺作品中偶尔也会提到同性恋的现象,比如《红楼梦》里,也好像是富人的时尚与奢糜。社会法律的触角似乎没涉及这个问题,但在道德层面,总有伤风败俗的感觉,不被大众所认可。

那什么是同性恋呢?首先,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目前,很多国家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目录中删除了。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别定向是准确的,但认为自己是受同性性吸引并选择同性作为性伴侣的人

同性恋,应与同性性行为相鉴别。

有些国家或地区,传统文化与我们有显著差别,如在东南亚、澳洲、非洲一些土著,男子成年前,要与成年男性发生性关系、吮过成年人的精液后,才算获得了成年男性的能力,才有娶妻生子的资格。而在古希腊,在军队中鼓励同性性行为,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士兵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提高战斗力。而在一些特殊环境,如远洋的轮船、偏远的工地,传说连耗子都是公的,压抑的性欲只能通过同性发泄。而这些同性性行为者,回归到正常社会中时,会立即转归异性恋者,不能算为同性恋者。

还有一种女权主义者,同性性行为现象也不是同性恋。这种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无所不能,一切不与男性合作,包括性行为。女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社会政治现象。

性的科学4——同性恋现象

为什么会有同性恋现象,这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进行过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是在发挥作用:

1、 遗传因素

学者考曼(1952)调查了双生子同性恋现象,发现同卵双生子(基因完全相同),一方是同性恋,另一方也是同性恋的可能是100%。而非同卵双生子(类似一般兄弟),一方是同性恋,另一方是同性恋的机就率不到50%。有力证明了基因可能是同性恋最大的驱动力。其它学者还发现,经谱系研究,男同性恋均可以追溯到母系方,而唯一一定来自母系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从而认为同性恋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而这种基因可能使男性发生同性恋,却未必对女性有作用。

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也未必有同样的性取向。目前学者认为,同性恋基因很复杂,可能有多个基因在发挥作用。遗传因素、同性恋基因的定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性的科学4——同性恋现象

2、 激素与环境因素

每种性激素都在男女身体里存在,但因男女不同,激素水平会有明显差异。

有学者发现,在同性恋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与正常不同,如男性同性恋可以雄激素水平偏低。而女性同性恋可能肾上腺功能存在亢进,类雄性激素分泌旺盛。但也有不少同性恋者性激素水平正常。

环境因素也是一方面,如小时候处于性别不明的环境中,如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等。长大后如果再有性激素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出现同性恋现象

同性恋需要治疗吗

如果建立在同性恋是伤风败俗、甚至是犯罪的话,那不但要治疗,甚至要采用“镇压”的手段。

但实际上,同性恋除了性取向是同性外,其它行为与一般人无异,并无额外的社会危害性,是否需要治疗要看具体社会环境对同性恋的包容度。

治疗的驱动力

几乎没有同性恋者主动要求治疗。我估计如果主动治疗的话,类似于一个性取向正常的男性,去问医生如何让他爱上另一个男性。

同性恋去求治一般迫于家庭(父母、配偶)压力,或者社会强制(犯罪)。大部分情况下同性恋的“求治”,其实不是求治,而要求助于医生,向家庭或社会说明本病不可治性,希望他们给同性恋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而我们的“治疗”方法也乏善可陈,如用注射激素的方法、一些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如氯米帕明、氟西汀等,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也有学者建议给男同性恋者介绍外观似男性的女友(乳房扁平、肩宽臀窄),给女同性恋者介绍女性化的男友(肤细、少须)。这个主意也不怎么样,因为同性恋者性识别能力不差,只是性取向异常。

也有学者建议对同性恋者进行性欲升华,将他的性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中去,对社会做贡献。这是一个伟光正的想法,但是等于劝同性恋放弃性、爱的权利,他们能甘心吗?!

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都开始采取对同性恋包容、接纳的态度,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很多人也开始包容、接纳同性恋者,这种包容、接纳的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我们也有很多的社会学、医学工作者在呼吁我国对同性恋行为进行立法,据说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学者都同意进行同性恋立法,而部分法律工作者持保守态度,估计这种态度的差异仍是来源于各自专业范围对同性恋现的认识不同。我国进行同性恋立法尚有一段路要走。

同性恋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男同性恋者,他们像一个部著一样,拥有自己的特殊语言,有自己的群落、俱乐部,而且性冲动强度要显著高于普通人。他们可以有固定的性伴侣;也可以随时与一个对上暗号的素不相识的同性恋者发生性关系,然后分道扬镳,再不相见。有人统计,男性同性恋者一生最多可以与上千男性发生性关系。所以,这类人群要特别防止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在男同性恋中呈高发趋势。

2、有不少男同性恋其实是双性恋,还有不少同性恋隐藏性取向,娶妻生子,所以也要注意性传播疾病在异性伴侣间的传播。纯同性恋者夫妻很难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存在社会家庭关系隐患。

3、女同性恋者,相对来说,有因爱而性的特点,性伴侣要少得多,一般一生仅会几个性伴侣,会产生稳固而真挚的爱情。但是也有女性同性恋会有双性恋的可能,防止因性伴侣移情别恋而致自残行为。

性的科学4——同性恋现象

笔者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同性恋行为是一种性取向倒错,是上帝在他们眼前遮了一道帘,是一种不正常状态,但是不可纠治。类似一种肢体残疾,我们社会要做的,是要像对待残疾人那理解、关爱他们,给他们应有的生活空间。不能嘲讽、打击,更不能采用“镇压”的手段。

性的科学4——同性恋现象

作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同性恋   有性生殖   现象   性激素   同性恋者   染色体   性行为   基因   性伴侣   异性   学者   男性   因素   发现   科学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