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富人从来不过度渴求被认可

“我们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人是自我行动的主宰者!”这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的名言。渴望得到认可,心理学上称之为“认可欲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欲望。然而,成功的富人却很少有这样的欲望。人是社会的动物,总试图在社会组织体系或团体里能够发挥作用,这种认可欲求本身并没有对错,事实上这是近乎本能的欲求,这种欲求的满足对人本身而言很重要。为社会或他人效力从而获得被认可的体验,是我们生存的最大动力。只是,如果太过渴求此欲望的满足便会造成问题,光想着被人承认而在意周围人的反应,迎合他人的意见,这等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杀。

一、如今的年轻一代为了不负父母重望唯命是从

年轻人为了让父母高兴拼命读书,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道路而根据父母以及周围人的意见选择发展方向。特别是最近亲子关系不知是好是坏,格外显得亲近。以往的年代,孩子到了思春期都会叛逆和父母对着干,如今逆反期一词几乎成了遗忘的词语,孩子不仅不会逆反,反而努力迎合父母的意见而自我抹杀,这样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

可是,成功的富人虽然有自我实现的认可欲求,但绝不会难为自己、抹杀自己去逢迎他人意见和意愿。他们的特点是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活得及其真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旁若无人、恣意任性,而是自我选择、自我承担,最终忠实于自己的良心和思考。

二、秉持自己看待事物的价值标准

同样是认可欲求,到底要奴性地屈从于他人?还是要不卑不亢、自重而不迷失自我呢?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尺度。若没有定见,则会人云亦云。阿德勒(A.Adler)心理学把这种人的心理视为只是在重复演绎他人的人生而已,我们通常说地活成了山寨版,因此这样的人绝无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幸运。如果没有对自己实实在在的信赖和自信,辅之必要的经验、知识、教养,是不可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定见的。

三、活着仅仅是自我麻痹、自我欺骗,这样是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信的

我们的自信通常来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和关爱,但深层剖析就会发现,除了前者以外更重要的是不自我欺瞒和撒谎。遇到问题时必须直面,若本能地逃避而选择安逸之举,或为了好面子而回避问题,如此反复为之,这样的人能够打心底产生自信吗?表面上虽然对自己的行径熟视无睹,但潜意识会为自欺和逃避困难而深深自责,无法认可和信任谎话连篇的自己;这样的人是没有自信的,也就无法信赖自己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作为补偿,自然就会逡巡他人的意见,而在意他人的反应评价,对他人的赞贬或他人投射来的眼光耿耿于怀。

五、请拿出勇气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

那些敢拿出勇气内观自己,为了向上提升不惜付出努力并取得一定实绩的人,自我信赖的底气绝对比自我麻痹自欺的人要大得多。佛教上有“身、口、意三业”一说,即行动、语言、意识三者一致而不自相矛盾的状态。唯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敢于遵从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去实践,这才是阿德勒(A.Adler)心理学上所指的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那些能够持续成功并且伴随而来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无不例外都是一个有着自信、真正意义上信赖自己而有底气的人。因为这需要不自欺、不自我麻痹,有勇气敢于面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自我信赖和自我接纳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成功的富人必然自我接纳的程度非常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富人   定见   底气   心理学   本能   从来不   自信   欲望   父母   自我   意见   价值   孩子   自欺   人生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