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独具特色的美食之一米黄

米黄,又叫摊黄,也叫摊馍馍,多种叫法。想必陕北的人们都知道,有小米面制作的,以前也有玉米面和小米面两种混合制作的,现在也有用大米面和白面制作的。各种做法不一。但是陕北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年到冬季,这个必定是陕北人家家户户必制作的美食之一,一般到了腊月,每家都会碾小米面。制作这个产品,腊月里制作很多,利用陕北天然的冷冻天气,产品冻的硬梆梆的,待吃的时候在锅内蒸一下,加热即可。夹菜或者直接吃都非常美味。


陕北独具特色的美食之一米黄

  自古以来,陕北地区每年的小麦收入,仅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多点儿,玉米、谷子、糜子、豆类、薯类等秋季作物的产量占全年收入的多半以上。那么,这就意味着在陕北人的生活中,他们主要是靠吃粗粮来维系生计的。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和演绎,杂粮细作、粗粮精做,就成了陕北人最为拿手的技艺了! ““摊黄儿”,就是粗粮细作的精典范例!


  “摊黄儿”的名称其实很通俗。陕北人把用玉米面或是小米面发酵后蒸制的发糕叫做“黄儿”,大概是取其颜色“金黄”的意思吧!那么,自然而然,他们就把这种用摊煎饼的方式“摊”出来的发糕称作“摊黄儿”,有的地方又把它叫做“摊馍馍”!


  陕北人说话鼻音比较重,吐字多以入声为主,很少用“儿”音,但是,唯独给这“摊黄”加上了亲切的“儿”音,足见陕北人对这种小吃的偏爱和喜好程度!


  “摊馍馍”是一种用小米面制作的食品,它的制作说精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加工好的小米面提前发酵后在特制的“鏊子”上一个一个地“摊”出来就好了。但是,摊黄儿得制作程序却是十分复杂繁琐的:首先,要把小米浸泡一夜,浸透后捞出沥干;然后在碾子上碾压,用精细的“罗子”把面筛出来;把小米面调成稠糊状,再经过一夜的发酵后,最后才能在“鏊子”上摊制。


  “摊黄儿”用的“鏊子”是一种特制的、直径不到二十公分、有着三个支架,用铸铁制成的小锅,锅底是凸型的,上面加有锅盖。在摊黄儿的时候,在鏊子底部加火,倒入适量的米糊,盖上盖子,数分钟后就熟了。圆形的“摊黄儿”出锅后,用两只手对摺,就成了半月形状了,外面看起来金黄,里面吃起来松软,而且很甜、很香,很好吃,因此很受人们的欢迎。但是,要想把“摊黄儿”真正做好,没有一定的经验和麻利的身手是不行的。


  陕北妇女真的是很能干!她们在摊“摊黄儿”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一个人要照看四、五个鏊子,既要烧火掌握火候,又要一个一个地操作。摊黄儿的火候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大也不能小,小了摊不熟,大了就会烧焦,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因此,摊“摊黄儿”并不是一件谁都能干好的事情!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摊制“摊黄儿”的高手。首先,我母亲做的“摊黄儿”色泽金黄,外观就很诱人;吃起来外脆里嫩,既有小米的清香,又有米糖的甜味,很受邻里的喜爱;其次,在做“摊黄儿”的过程中,母亲身手敏捷、动作麻利、井然有序、忙而不乱,见过的人无不称之为能干,俯首赞叹!“摊黄儿”时,一般的人照看四五个“鏊子”就会手忙脚乱地忙不过来了,可我曾经见过母亲一次用过八个“鏊子”依然做的是有条不紊、得心应手。


  “摊黄儿”虽然是杂粮食品,但在过去,人们也不是能经常吃到的。一般的人家一年只做一次,那就是每年春节的时候才会做的,一做就是满满的几大笸箩。所以,“摊黄儿”也就成了陕北人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


  陕北人平时省吃俭用,吃饭特别简单,以填饱肚子为目的。可是一过腊月初八,人们就会动干戈,动用大量的粮食储备,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各种各样的食品来迎接每年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摊馍馍以外,还要做“油馍馍”,“炸油糕”、蒸枣糕、磨豆腐、生豆芽、蒸米酒、蒸馒头、杀猪宰羊、炖肉、炸丸子等等,总之要做大量的食品,忙忙乱地做上一个腊月。因为陕北人有个习俗;正月里是不干活的,因为他们认为正月里干活不吉利,会带来全年都有干不完的活计。因此,他们就要准备好一家人整个正月里要吃的全部各种食品!


  记得从我十岁的那年开始,每到腊月摊馍馍的时候,我就成了妈妈的得力帮手。首先,要帮妈妈推碾子。试想:一个十岁的小孩,推着沉重的碾子在不足三米的直径里,一步一步地、艰难地转上几个小时的圈儿,那是需要多大的耐力和耐心啊!因此,每到快要碾米的时候我就愁得要发狂。时至今日,我看见碾子就会感到头涨!其次,就是给妈妈“摊馍馍”准备烧火用的劈柴。也不知是谁总结出“摊馍馍”的劈柴一定要用干透的柳椽劈出来的细棍儿烧火,所以,每年一到做“摊馍馍”的时后,妈妈就会要我准备大量的柳椽劈柴。于是,小小的我,举着沉重的斧头,在碗口粗的柳椽上“吭哧吭哧”地劈上两三天,才能把妈妈所要的劈柴准备好,而且每一根劈柴的粗细、长短基本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火候的均匀。那时候,妈妈总夸我劈柴劈得特别好,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妈妈那是在“诓”我,怕我扔下不干了而已!


  摊黄儿的那天凌晨三四点钟妈妈就起床了,在隔壁的空窑里开始了劳作。那时侯的冬天又特别的寒冷,空窑里有常年不生活,妈妈就披着爸爸的老羊皮袄盘腿坐在“鏊子”前,麻利地摊起了“摊黄儿”,有时要摊到深夜才能摊完,于是,妈妈一坐就是整整一天啊!


  “摊黄儿”好吃,那是我的最爱。我喜欢把土豆丝和酸菜丝拌起来夹在“摊黄儿”中间咬着吃;更喜欢把“摊黄儿”搁置在阴凉处风至半干,蒸热后掰碎,泡在妈妈自制的油茶里,拌上一点腌酸菜一起吃。那种味道和口感,至今都让我记忆深刻、难以忘怀啊!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如今再品尝各种美食“摊黄儿”似乎再也寻找不到往日味道,生活无论怎么样的变迁和富有,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妈妈含辛茹苦、起早贪黑为我做的那种“摊馍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陕北   鏊子   小米面   发糕   碾子   馍馍   米黄   粗粮   麻利   腊月   独具特色   火候   正月   金黄   母亲   妈妈   美食   食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