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风)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风)

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医界出现了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强调单方验方,主张单纯依靠西医诊断或西医指标施用中药单药或经验方,而不需要辨证分析、辨证论治的倾向。


针对这种情况,秦伯未先生在其“浅谈辨证论治”讲座①中发起讨论,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更对辨证论治的内涵和方法展开论述。①该讲稿收录于《谦斋医学讲稿》。


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秦氏一系列论文和著作之中,将其对辨证论治的认识阐释的淋漓尽致。


现在中医教材所述观点,均有其影响存在。


秦氏在《医学心悟》及莫枚士之《研经言》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各种病因归为风、寒、暑、湿、燥、火、疫、痰、精、虫、食、神、气、血十四辨证施治纲要是为《中医辨证论治纲要》。


秦氏以此十四纲为据,阐述了各纲的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的法则,它的精神实质是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中医治病有其原则性,也有其灵活性,要了解中医一般诊治方法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并在取得疗效后总结出一套规律,必须掌握辨证论治。


过去,对于这重要的大法,未经系统地整理出来,让医生们自己去体会摸索,我们认为是一个缺陷。因此,为学习中医的需要,编写了“病因十四纲辨证”初稿。


在这初稿里,综合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了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精、神、气、血十四纲。


每一个纲里又提出了主证和主治、纲与纲之间的联系,也指出了兼证和治法,除扼要的说明外,还附列了常用方剂和药物分类。


总的要求是:有理有法,有方有药,执简驭繁,深入浅出。详见十四纲要表


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风)

十四纲要表


一、风


风为六淫之首,伤人最易,发病最速,又因其善于和其他病因结合,变化亦最多。


凡风邪引起的疾患,无论轻、重、浅、深之别,都属于外因。正因为自外而入,故腠理不密的最易招致风邪,而风邪的治法当以疏散为主。


风证中有称作内风的,系血虚内生之风,与外风的性质根本不同,治法也完全两样。


(一)伤风


【主证】

恶风、发热、自汗、头痛头胀、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声哑、舌苔薄白、脉象浮缓(发热未出汗时脉多滑数)。


【辨】

风从外来,首先犯表,病在卫分,多见上焦呼吸系统证状,是为风邪发病之最轻浅者。伤风与感冒寒邪在初期极难分清,主要是伤风见恶风、自汗;伤寒则恶寒、无汗。风邪与温病初起的区别,在于口渴与否,即不渴者为风邪,口渴者为温病。


【治法】

1.宣肺辛散法。

2.调和营卫法。

3.固表祛邪法。



【论】

肺主皮毛,宣肺则皮毛开而邪从汗解,方如葱豉汤。伤风发表不离辛散,春夏宜偏辛凉,秋冬当偏辛温,可视时气斟酌,但禁忌大剂发汗。


调和营卫是通过加强本身抗邪能力来达到发散风邪的目的,不同于一般发汗剂,方如桂枝汤。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卫气虚弱易感风邪,或风邪稽留不解,可以一面固表,一面祛邪,如玉屏风散。


【歌诀】

伤风寒胀流涕咳,身热头痛汗无可;

宣肺调和固表祛,葱豉桂枝玉屏和。


【歌诀解释】

歌诀前两句,根据谦斋在《中医入门》中将伤风分轻重两型而编写的。伤风轻者,证见鼻塞声重、头胀流涕、咳嗽;稍重身热头痛、自汗或无汗。为了压仄,以“汗无可”(既可有汗,也可无汗)代替“自汗或无汗”。歌诀最后一句,“葱豉”为葱豉汤,“桂枝”为桂枝汤,“玉屏”为玉屏风散。


【兼证和治法】

1、风寒:风邪夹寒,证见恶风畏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不多、脉象浮紧等,治以寒邪为主,宜辛温解表,见“寒”纲。

2、风温:风邪兼夹温热之邪,亦称风热,属于外感温病范围,见“火”纲。

3、风火:亦为风邪夹热之一种,但较之风温不同。除风的证状外有明显的内热,甚至有燎原之势,如咽喉红肿疼痛,牙龈肿胀溃脓,目赤多眵,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等,治宜清疏涤热法,方如黄连上清丸。

4、风湿:分两种,一为伤风夹湿,其证寒热、头痛、四肢酸痛、食欲呆钝、小便少、大便溏;一为骨节疼痛的痹证一类,俗称风湿痛。前者宜疏化如藿香正气散,后者宜蠲痹和络如痛风丸。

5、疠风:是一种风毒疠气,见“疫”纲。


(二)中风


【主证】轻者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重者猝然仆倒、语言謇涩、身热、痰涎拽锯、左瘫右痪、半身不遂;更重者仆倒后身热、口噤、神昏志乱、四肢俱废、良久不醒。脉见浮弦或浮大、舌苔厚腻。


【辨】中风分真中和类中。真中属于外风,浅者在络,较重在经,深者在腑,再深在脏。中络多见肌肤不仁,中经则体重不胜,中腑则不识人、肢节废,中脏则舌难言、口吐涎沫。类中由于内因,分气中、火中、痰中等,发病之急有如中风,但无六经形证。


【治法】

1.搜风涤邪法。

2.疏表攻里法。

3.逐风除痰法。


【论】

治真中风初起亦以搜风为主,分辨六经用药,方如小续命汤;兼有里证者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如果一起痰涎壅盛,则宜三生饮逐风除痰,以急救目的用之。亦可先用开窍法,然后按证治疗。


【歌诀】

中风麻歪体重着,昏仆肢废謇涎热;

搜风双解逐风除,续命防通三生解。


【歌诀解释】

歌诀前两句,根据中风的轻重顺序编纂而成的。中络则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中经则身体重着,半身不遂;中腑则神昏仆倒、肢节废;中脏则舌难言、语言謇涩、口吐涎沫、身热。歌诀最后一句,“续命”为小续命汤,“防通”为防风通圣散,“三生”为三生饮。


(三)内风


【主证】

头晕、目眩、肢麻、筋惕、肉瞤、手足震颤抽搐、足痿无力、脉象细弦或虚数。


【辨】

内风多起于血虚,除内风的特征外当辨认血虚本证,如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等,以及深一层的肾阴亏乏,水不涵木,腰膝软酸、潮热、盗汗、两尺脉弱等症。


【治法】

1.养血息风法。

2.滋阴潜阳法。

3.温养肝肾法。


【论】

内风无风可散,应以养血为主,血行则风自灭,方如加减复脉汤,进一步滋阴潜阳,如大定风珠。大概肝为刚脏,用药宜柔不宜刚,宜清不宜燥,宜和不宜伐,但有火不归水,虚风上扰,当温养肝肾,例如风痱证用地黄饮子。


【歌诀】

内风仆麻抽震颤,肝肾亏虚足痿见;

养息滋潜温肝肾,加复大定地黄验。


【歌诀解释】

歌诀前两句概括了内风的特征:眩晕欲仆、肢麻、抽搐、震颤;以及由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足痿无力,如风痱证。歌诀最后一句,“加复”为加减复脉汤,“大定”为大定风珠,“地黄”为地黄饮子。


总结:风分为伤风、中风、内风。


凡属六淫之风邪引起的疾患皆属于外风,而由血虚内生引起的则为内风。中风之真中属于外风,具体而言,浅者在络,较重在经,深者在腑,再深在脏。类中由内因而起,分气中、火中、痰中等。


具体治法:

伤风采用宣肺辛散法、调和营卫法、固表祛邪法。

中风采用搜风涤邪法、疏表攻里法、逐风除痰法。

内风采用养血息风法、滋阴潜阳法、温养肝肾法。


【方剂选要】

1、葱豉汤:豆豉、葱白。

2、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姜、枣。

3、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

4、黄连上清丸: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菊花、当归、桔梗、薄荷、玄参、花粉、川芎、姜黄、连翘、大黄、葛根。

5、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甘草、姜、枣。

6、痛风丸:羌活、苍术、桂枝、红花、川芎、桃仁、黄柏、南星、神曲、龙胆草、白芷、威灵仙、防己。

7、小续命汤:防风、麻黄、杏仁、桂枝、白芍、川芎、人参、甘草、黄芩、防己、附子、姜、枣。

8、防风通圣散:麻黄、石膏、桔梗、黄芩、山栀、荆芥、滑石、白术、陈皮、甘草、川芎、归身、防风、大黄、芒硝、白芍、薄荷、连翘。

9、三生饮: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木香、人参。

10、加减复脉汤: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炙甘草。

11、大定风珠:白芍、阿胶、龟板、生地、麻仁、五味子、牡蛎、麦冬、鳖甲、炙甘草、鸡子黄。

12、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山萸、苁蓉、附子、肉桂、石斛、麦冬、菖蒲、远志、茯苓、五味子。


【药物分类】

1、疏风:防风、荆芥、桂枝、薄荷、豆豉、豆卷、葱白、生姜。

2、宣肺:桔梗、蝉衣、牛蒡、杏仁。

3、清头目:桑叶、菊花、蔓荆子、藁本。

4、通鼻窍:辛夷、苍耳子、白芷。

5、潜阳息风:天麻、钩藤、牡蛎、石决明、蜈蚣、全蝎。

摘自: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著;孙其新,孙丽那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南星   大定   饮子   玉屏风散   宣肺   中医   脉象   血虚   歌诀   白芍   川芎   桂枝   地黄   桔梗   甘草   病因   处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