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湿)辩证

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湿)辩证

四、湿


湿邪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它的性质阴寒凝滞,能郁遏阳气,并阻碍人体气机的流畅。不但弥漫胸腔令人昏闷、呕恶,或浸润肌肉、经络、关节发生沉重、麻木、酸疼,还会停留内脏,生痰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和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凡湿邪内阻能使脾运不健,脾运不健亦能产生湿邪。同时,湿邪能和风、寒、暑邪结合成风湿、寒湿、暑湿等证;也能和不同性质的热邪相结合,成为缠绵难愈的湿热证。


治法,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既积成水并可攻逐。


(一)伤湿


【主证】

鼻塞、头胀如裹、胸闷、全身沉重倦怠、四肢关节烦疼或有低热、脉象浮濡、舌苔薄白或腻。


【辨】

伤湿亦属外感,与伤风感冒不同之点,在于发热不高或仅下午微热,头重觉胀,很少剧烈疼痛,缺少咳嗽等肺脏见证,多见肠胃方面的口黏、口淡、舌腻、食呆、胸膈痞满等证状。


【治法】

1.苦温辛散法。

2.疏风胜湿法。


【论】

治表湿当微汗,忌大发汗,否则湿不尽而阳气反伤,药取苦温辛散,方如神术散。湿恋经络,亦可用风药祛除,方如羌活胜湿汤。


【歌诀】

伤湿寒胀关节疼,苔腻微热闷沉重;

苦温辛散风胜湿,神术散表羌活胜。


【歌诀解释】

前两句,概括了伤湿的主证,证见鼻塞、头胀如裹、四肢关节烦疼、苔腻,或有低热、胸闷、全身沉重等。后一句,“神术”为神术散,“羌活”为羌活胜湿汤。


(二)停湿


【主证】

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内黏淡、恶心呕吐、嗳气、腹满、大便濡泻、小溲短少、足肿、肢体困倦、口不渴、渴亦不能多饮且喜热饮、脉象濡缓、舌苔白滑浮腻。


【辨】

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损伤脾阳,最易引起内湿,故多见肠胃功能迟钝及气机郁滞现象。临床证状以舌腻、口不作干、胸闷、泛恶、小便不利等最为多见,因为湿属阴邪,很少热证,倘见热证须留意是否湿热同病。


【治法】

1.芳香化湿法。

2.苦温燥湿法。

3.淡渗利湿法。


【论】

内湿轻者用芳香化之,方如不换金正气散;重者宜苦温燥之,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渗利,使从小便排出,前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渗湿汤。


【歌诀】

停湿闷腻恶不利,不渴足肿泻嗳气;

芳化苦燥淡渗湿,不换平胃渗湿利。


【歌诀解释】

前两句,归纳了停湿的主证,证见胸脘痞闷、苔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口不渴、足肿、大便濡泻、嗳气等。后一句,“不换”为不换金正气散,“平胃”为平胃散,“渗湿”为渗湿汤。


【兼证和治法】

1、风湿:见“风”纲。

2、寒湿:湿本阴邪,与寒邪极易结合,在经络为着痹疼痛;在内脏为胃脘痞痛,腹胀、泄泻等。治法不离温化,前者如除湿蠲痹饮,后者如生附除湿汤。

3、暑湿:伤暑夹湿,发于夏季,见“暑”纲。

4、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见“火”纲。

5、痰湿:积湿生痰,见“痰”纲。


(三)积水


【主证】

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或腹部独大、气喘、心悸、两胁疼痛、小便不利、脉象浮迟或弦紧或沉细。


【辨】

肿与胀类似,肿属于水,胀则属气。肿多先起于头面,或先起于足胫,然后全身皆肿;胀则以腹腔为主。水肿按之如糟囊,下陷不起,气胀叩之[插图]然。水肿皮薄明亮,气胀皮色不变。


【治法】

1.发汗消肿法。

2.分消行水法。

3.利气逐水法。

4.温运逐化法。


【论】

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腰以上肿宜发汗,方如麻杏苡甘汤;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如小分清饮。上下皆肿则发汗和利小便同用,《内经》称为开鬼门(指汗孔),洁净府(指膀胱),后人也叫上下分消。


腹内积水,实证当予逐化,方如舟车丸;阳虚者当温运,如真武汤。治腹水须健中,脾健则水自消;须宣上,肺畅则水自行;须补火,肾命旺则水自化。因为肺主气,肾命主火,脾主健运化湿,言气而三焦决渎在内,言肾命而膀胱气化亦包括在内了。


【歌诀】

积水面身肢腹肿,喘悸不利两胁痛;

发汗分消利气温,麻苡小分舟真用。


【歌诀解释】前两句,涵概了积水的主证,证见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腹部独大、气喘、心悸、小便不利、两胁疼痛等。后一句,“麻苡”为麻杏苡甘汤,“小分”为小分清饮,“舟为”舟车丸,“真”为真武汤。


总结:湿分为伤湿、停湿、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且湿性黏滞缠绵,又常与风、寒、暑等其他外邪相结成疾。大体而言,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


具体治法:

伤湿采用苦温辛散法、疏风胜湿法。

停湿采用芳香化湿法、苦温燥湿法。

积水采用发汗消肿法、分消行水法、利气逐水法、温运逐化法。


【方剂选要】

1、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

2、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

3、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4、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5、渗湿汤: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猪苓、甘草。

6、除湿蠲痹饮:苍术、白术、茯苓、羌活、泽泻、陈皮、甘草、姜汁、竹沥。

7、生附除湿汤:附子、苍术、白术、厚朴、木瓜。

8、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

9、小分清饮:茯苓、泽泻、猪苓、苡仁、枳壳、厚朴。

10、舟车丸:甘遂、大戟、芫花、大黄、轻粉、黑丑、青皮、陈皮、木香、槟榔。

11、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


【药物分类】

1、化湿:藿香、砂仁、苡仁、佛手、陈皮。

2、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3、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泻水: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商陆。

5、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摘自: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著;孙其新,孙丽那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金正   猪苓   羌活   苍术   泽泻   舟车   厚朴   歌诀   白术   湿法   陈皮   茯苓   甘草   积水   病因   处方   不利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