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十四纲辨证(暑、湿)辩证

病因十四纲辨证(暑)辩证


三、暑


暑为阳邪,指夏季炎热之气,一般以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热伤人,最易耗散气分,消烁津液。


夏令天地郁蒸,湿气亦重,更兼贪风乘凉,多啖生冷,故暑病往往夹风夹湿,处理时不能单顾一面。


夏令受暑即发者,分伤暑和中暑,发于秋季者为伏暑。在暑病中也有极似伤寒的,称作阴暑,可从寒邪治疗,不必拘泥季节。


(一)伤暑


【主证】

身热、自汗、烦渴、面垢、倦怠少气、头昏头胀、恶心呕吐、脉象虚数或虚大而散。


【辨】

暑伤气,伤暑之脉多呈虚弱,与伤寒脉紧,热病脉大不同,其证亦多倦怠无神。


【治法】

1.清凉暑热法。

2.生津益气法。


【论】

暑热宜清凉,如玉露散,伤气伤津者当以生津益气为急,方如生脉散。


【歌诀】

伤暑热汗烦渴倦,昏胀呕恶虚数散;

清解暑热津益气,玉露散暑生脉散。


【歌诀解释】

前两句,意思是伤暑证见身热、自汗、烦渴、倦怠、头昏头胀、恶心呕吐、脉象虚数而散等。最后一句,“玉露”为玉露散,“生脉”为生脉散。


【兼证和治法】

1、暑湿:暑邪夹湿,证见舌苔白腻或微黄、口不甚渴或渴不思饮、脉象濡数,用清暑利湿法,方如桂苓甘露饮。

2、暑风:此证有二,一为暑令伤风,宜清疏和中,方如香薷饮。一为病暑抽风,昏迷不醒,先予苏合香丸急救,再进清暑之剂。


【按】

暑证多夹风夹湿,前人有消暑十全饮,即从风、暑、湿三者结合定方,细加分析,不难体会暑邪兼证的治疗大法。


(二)中暑


【主证】

猝然仆倒、昏闷不省人事、汗大泄、面赤、身热、妄言谵语、溺赤。


【辨】

须与中风猝倒作鉴别,中风四季皆有,并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中暑得于夏天烈日下,醒后无手足偏废现象。阴虚之人,不耐高热,亦易在夏令晕仆,移时即苏,一如常人。


【治法】

1.辛香宣窍法。

2.甘寒清热法。


【论】

中暑昏仆以急救为先,可用紫雪丹开窍,醒后用甘寒清热,方如白虎汤。此证最忌香薷等暑令常用药发散。


【歌诀】

中暑猝倒面赤汗,身热尿赤谵狂言;

辛香宣窍甘寒清,紫雪丹救白虎选。


【歌诀解释】

前两句,归纳了中暑的主证,证见猝然仆倒、面赤、汗大泄、身热、溺赤、妄言谵语等。后一句,“紫雪”为紫雪丹,“白虎”为白虎汤。


(三)伏暑


【主证】

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胸膈烦闷、有汗或无汗、面垢、倦怠、小便短赤、舌腻、脉濡滑数。


【辨】

暑邪内伏而发,多夹湿浊,与湿温证有类似地方,参考“火”纲。


【治法】

清化中上法。


【论】

此证初起,以清化上中二焦为主,方如甘露消毒丹。宜透泄而不宜大汗,清化而不宜滋润,防止正虚邪恋,神昏液涸。


【歌诀】

伏暑往来胸膈烦,苔腻短赤汗可倦;

清化上中宣透泄,不汗不滋甘露丹。


【歌诀解释】

前两句,指伏暑证见寒热往来、胸膈烦闷、苔腻、小便短赤、有汗或无汗、倦怠等。后一句,意思是治伏暑宜透泄而不宜大汗,宜清化而不宜滋润,甘露为甘露消毒丹。


总结:暑分为伤暑、中暑、伏暑。


夏令受暑即发者分伤暑和中暑,伤暑多见伤气,中暑多伴昏仆症状;夏令受暑发于秋者为伏暑。暑病耗气伤津,最易挟湿。也有阴暑一症,极似伤寒,可从寒邪治疗,不必拘泥于季节。


具体治法:

伤暑采用清凉暑热法、生津益气法。

中暑采用辛香宣窍法、甘寒清热法。

伏暑采用清化中上法。


【方剂选要】

1、玉露散: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甘草。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3、桂苓甘露饮:肉桂、茯苓、猪苓、白术、泽泻、石膏、滑石、寒水石。

4、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

5、苏合香丸:苏合香、丁香、木香、沉香、檀香、荜茇、香附、诃子、犀角、朱砂、熏陆香、冰片、麝香、安息香。

6、消暑十全饮:香薷、扁豆、厚朴、紫苏、白术、赤苓、藿香、木瓜、檀香。

7、紫雪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木香、丁香、甘草、升麻、玄参、朴硝、硝石、朱砂、麝香。

8、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9、甘露消毒丹:藿香、菖蒲、豆蔻、茵陈、滑石、木通、黄芩、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药物分类】

1、祛暑:香薷、藿香、佩兰、荷叶。

2、清暑:石膏、滑石、寒水石、黄连、扁豆、竹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伏暑   苏合香   寒水石   香薷   虚数   脉象   歌诀   暑热   滑石   藿香   扁豆   倦怠   夏令   甘露   病因   石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