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人参”VS“熟地+黄芪”,有什么异同点?

导读:今天学习运用熟地黄气血双补的常用药对。




熟地黄+人参




二药为气血双补的常用配伍。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长于补血滋阴,填精益髓;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肺、脾、心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本草从新》曰:“(人参)大补元气,生阴血。”


《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本草纲目》引李杲语:“人参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


《本草蒙筌》曰:“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


人参为补气要药,性主动属阳;熟地黄为补血良药,性主静属阴,一阴一阳,一形一气,合用则阴阳兼顾,动静结合,气血双补。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纳运正常,则阴阳气血之泉源不绝,即或有所虚损,也易恢复。若脾胃已伤,饮食难纳难化,生化之源告竭,阴血不足诸证难复。


因此治疗阴血亏虚证时,应重视培补脾胃。


缪希雍认为:“谷气者,譬国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


营血的化生虽来源于脾胃,但须借肺之宣发布散流动全身上下及内外。正如《黄帝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调补脾胃,补益肺气,使其功能健旺,是治疗阴血亏虚证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人参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既为补脾要药,又为补肺要药,调补脾肺有助于营血的化生并输布于全身发挥营血的濡养作用,而气须依附于血,熟地黄补阴血可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人参补气以生血,熟地黄滋阴以助气,补元气、滋阴血相互促进,互主生成,气足则能生血、行血,血足则能助气、化气,有相辅相助之妙。


合用益气补血之功较强,成为治疗气血两虚证的首选药对。


故《景岳全书》云:“补血以熟地为主,……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


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


二药配伍,常用于气血两虚之头晕,心慌,失眠,健忘,月经过多,闭经,不孕;或精气亏损,身体羸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耳鸣,短气。


此二药合用,即为《景岳全书》两仪膏,其用人参半斤或四两、大熟地黄一斤,治疗精气大亏,诸药不应,或以克伐太过,耗损真阴,虚在阴分而精不化气者,或未大病而素觉阴虚者。


若再加麦门冬即为《治法机要》三才汤,取麦冬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相配能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用于热病气伤津亏的发热口渴、心烦气短、舌红少津等症。


若治疗气血两虚之心志不宁,语言健忘,可配伍肉苁蓉、白茯苓、菟丝子、远志等,如《证治准绳·类方》大益智散。


此外,人参能益气固脱,熟地黄能滋阴填精,补肾纳气,合用还有滋阴补气固脱之功,可配伍温阳之品,如附子、炮姜等,用于治疗阴阳将脱证,如《景岳全书》六味回阳饮。




熟地黄+黄芪




二药也是气血双补的常用配伍。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为补脾益气之良药,又能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本草备要》言黄芪能“生血、生肌。”


《本草新编》云:“黄芪……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血之与气,相互维系,互为化生,血为气母,气能生血,所谓“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类经》云:“盖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


气若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若虚亏则化生血液之功能减弱,亦致血虚病变。


正如《温病条辨》所言:”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证治准绳》亦云:“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血有形而无神,补血之药,难收速效。况气阳而血阴,阴从阳,血从气者,理也;故补气不补血,使气盛而充,则血自随而亦盛矣。”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中亦言:“前贤为气能生血,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亦止焉。


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


此一种气,即荣气也,发源于心,取资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统血,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脏气之化力能如此也。”


黄芪益气以助熟地黄补血之功,熟地黄补精血可助黄黄补气之功。


此外,若由于汗多,“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而致阴血亏虚,黄芪兼能固表止汗以保津存阴,熟地黄可补已经耗损之津血,二药合用,气血互生,止汗保阴与补血并进,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补血,固表止汗之功。


二药配伍,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或精气不足诸证,心悸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自汗,盗汗,吐血、便血、崩漏等血证,肌肤麻木,外伤痈疮,脓成不溃,肌肉不生,疮疡不敛。


可配伍当归同用加强其补血之功,如《辨证录》当归补血汤,即由熟地黄、黄芪、当归三药组成,用治男子血少,面色萎黄,不能生子者。


治疗气虚自汗,可配伍白术、山药、酸枣仁、五味子、牡蛎、玉竹同用,如《脉症正宗》自汗汤


治疗阳虚自汗,可配伍附子、肉桂、白术、当归、白芍药等,如《魏氏家藏方》附子大建中汤


治疗伤折疼痛,筋骨未合,肌肉未生,可配伍延胡索、桂心、没药、当归、白蔹、桑寄生,如《太平圣惠方》延胡索散


治疗囊痈已成,肿痛发热,脓成未溃,可配伍当归、川芎、白芍、皂角刺、泽泻、穿山甲,如《外科正宗》滋阴内托散


治疗风湿痹痛,连筋及骨,举动艰难,湿痹周身疼痛,可配伍附子、肉桂、茯苓、当归、白芍药、川芎、防风、白术,如《医方类聚》引《叶氏录验方》十味锉散




小结




用于治疗气血两虚时,熟地黄与黄芪、熟地黄与人参在补气生血机制上较为类似,只是黄芪不如人参之大补元气,但黄芪温升之力较人参强,又能固表止汗,托疮生肌,故熟地黄与黄芪配伍还长于治疗气血两虚之自汗、盗汗或疮疡不敛、脓成难溃或外伤筋肉不生等。


治疗气血两虚时,熟地黄常同时与人参、黄芪配伍使用,《本草求真》曰:“血属有形,凡有形之物,必赖无形之气以为之宰,故参、芪最为生血药。”


现代研究也发现了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能促进和调控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促进骨髓造血;


人参、黄芪与当归配伍,则能提升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刺激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从而发挥其“补血”之功能。


有研究表明“补气生血”的生物学机制是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脾细胞等分泌较高的造血生长因子样活性物质,促进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促进血细胞的生成;


通过补气又可纠正与血虚相伴的机体功能下降,从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和外周血细胞的趋向正常。


如四物汤为补血的代表方,实验发现该方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有明显的抗贫血作用。


四君子汤的抗贫血作用虽然较弱,但其与四物汤全方组成八珍汤时,则抗贫血作用显著增强,表明气血双补的抗贫血作用较单纯补血为优。


而对于急性大失血时,补血与补气配伍,较之单纯之养血补血,疗效更好。


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均论证了补气药确可助补血之力,提示我们临证使用熟地黄时,可配伍补气药加强其补阴血之功,本文列举之气血双补的配伍结构仅是抛砖引玉,可推而广之,配伍其他补气之品如白术等。


故《医方考》曰:“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皆补气药也,荣血不足而补气,此《大易》之教,阴生于阳之义也。”


用量上,若非急重病情,熟地黄与黄芪入汤剂二药均可参考用10~30g;


若病情急重,本着重症重用之原则,可重用30~90g,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尤宜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附子等益气固脱,《石室秘录》生气救脱汤中重用黄芪三两、熟地黄一两,配伍人参三两、附子一钱、麦冬一两、五味子一钱,治疗“阴阳脱症”。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至阴之品-地黄说》,李卫民、邓中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0.8。

人参和黄芪,当归与地黄,这两组药有什么异同点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熟地   黄芪   化生   人参   本草   熟地黄   血虚   附子   白术   补气   滋阴   精气   脾胃   当归   气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